坚持胸怀天下:理论依据、实践探索与价值意蕴

2022-03-16 09:37程刘畅
理论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胸怀和平中国共产党

程刘畅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这一重要历史经验既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探寻自身发展出路和不断走向成熟壮大的历史必然,又是深刻把握世界潮流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时代应然,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秉持的思想品格和价值理念的逻辑使然。基于此,在对这一重要历史经验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其理论来源、实践历程及价值立场进行学理阐释和归纳总结,这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行稳致远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

人类解放的理论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主题。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科学依据,揭露了资本逻辑下不平等、不合理的等级秩序和对内剥削控制、对外掠夺扩张的实质,作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的论断,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435的伟大号召,将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构想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价值追求。基于此,马克思实现了将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从极少数人逐步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并延展到人类社会未来走向及其整体福祉,前瞻性地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13,回答了资本主义的结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归宿。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念同“自由人联合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内在的契合性。回归到中国文化语境,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及人类文明发展目标探索的理论自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精髓,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不断深化其研究,将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社会发展目标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廓清关于未来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思想迷雾,逐步擘画出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原则立场,厘清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二)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自信

胸怀天下一词彰显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基础,表达出中国共产党追求更加美好世界的愿景。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融入世界的志气所系、底气所在和骨气所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念,不仅是古人认识和观察世界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宏阔世界观念和高远思想境界的理论基石。究其根本,首先,是“天下一家”世界观念的当代延伸。宏阔的世界观念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文化视野中的关键一环。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出的朴素情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蕴藏的家国情怀,使得人、家、国和天下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包容性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和异质文明的界限,寄寓着国人对“天下太平”理念与“和谐社会”的美好期许。诸如此类的观点对于倡导文明包容的世界、化解不同文明冲突、构建社会和谐秩序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功用。其次,以“和合”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为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理念注入灵魂。如“协和万邦”的世界主义与“和而不同”的合作理念,构筑了中华民族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行为规范,鄙视以力假仁的霸权行径。此外,“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的相处之道,不仅是适配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典范,也是适用于国际关系的生动例证,是对以强凌弱丛林法则的摒弃,蕴含着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和平的“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涵养,中国共产党在行动中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与和平理念上升为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使得坚持胸怀天下成为由主观情感见之于客观实际的过程。

(三)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保持着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驾驭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回顾百年党史,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对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创新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理论创新主要突出中国共产党明晰自身定位和积极融入世界的特征。毛泽东同志在洞察历史发展大势的前提下,不仅认识到“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更是结合国际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系在一起,积极探索为世界作贡献的方式方法。第二阶段的理论创新主要彰显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来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的品格。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国际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研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守“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的价值追求,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中国的繁荣兴盛与世界发展稳定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第三阶段的理论创新主要凸显主动担当国际责任及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追求。此阶段理论探索主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争取世界和平发展和为人类未来长远谋划所进行的总体考量。“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4]习近平总书记以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目标为出发点,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等实质性理念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5]8的使命担当。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探索

坚持胸怀天下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6],并根据不同时代世界发展的现实要求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不搞零和博弈,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习近平同志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7]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不同于资本主义征服、扩张和殖民的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心忧天下的情怀,致力于追求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和捍卫世界和平。

中国共产党以不同方式维护世界和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共产党早在1927年中共中央对政局宣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将要更加努力,以实现并巩固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及苏联之真正联盟”[8],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为反对战争、谋求和平而不懈努力和持续奋斗的整体思路。而后倡导建立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来壮大世界和平力量;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进一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9];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二是坚持和平共处,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发展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尊重其他国家合法发展权益,始终不渝地推动构建和平外交关系,通过友好协商等方式彻底解决多数陆地边界问题。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为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打开新局面,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联系,‘朋友圈’不断扩大。”[10]438三是密切关注世界局势,为化解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方案,不断壮大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致力于推动世界整体态势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不断迈进。例如,面对当时美苏争霸的国际局势,及时作出“永远不称霸”的庄严承诺,这是对西方“零和博弈”固化思维和“国强必霸”刻板印象的否定。此外,“一国两制”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发展经验助力世界和平的生动例证。

(二)坚持互利共赢,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首先,在总体思路上加强同世界的互动,坚持以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发展。譬如,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同国际组织的合作,以自身发展反哺世界经济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全球性的环境和气候问题,中国不仅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更是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经济、生态协调共生的发展道路。其次,在方式上一般采取援助、援建来帮助相对落后地区,给予受援国物质和经验上的帮扶。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自身“一穷二白”“落后的农业国”等现实境遇,仍然始终秉持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业,以资金、技术、物资等方式援助、援建相对落后地区。据统计,从1950到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 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 000多个……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11]484。再次,在解答“世界问题”中形成“中国方案”,进而为全球发展提供经验和智慧。依托于大国大党的情怀担当,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建设经验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思路。譬如,在摆脱贫困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参照。贫困作为困扰全世界发展的共同难题,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展现出重要的世界性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2]中国共产党时刻坚持和平稳定的发展理念,以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发展模式。

(三)主持公道,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国际新秩序的推动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念实现了由被迫融入世界到主动走向世界、由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到自觉引导国际秩序的深刻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囿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和国际话语权微弱的实际,中国共产党不能对世界发展提出较为系统完整的规划,但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担当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对世界发展进行观察和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日益明晰且具体。面对西方国家的孤立和遏制,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思路上坚持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的统一,凝聚了爱好和平国家维护国际秩序的共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强调坚持《联合国宪章》的价值宗旨和原则要求,倡导构建能让世界其他国家接受和认可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西方国家延续的冷战思维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现象,中国共产党主动担当国际责任,围绕着共建共商共享的治理原则,推动国际制度建设和促进国际公平正义,强调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身发展诉求,最大限度地消解因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等带来的分歧。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1]540这一论断包含了广大爱好和平国家普遍关切的正义诉求,回应了西方国家幻想的“修昔底德陷阱”及其意识形态偏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履行国际责任中的博大胸襟和宽广格局。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意蕴

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在观照党的百年历史、呼应现实发展要求和把握未来实践走向的有机统一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决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3]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在构建人民群众精神家园、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和擘画世界美好未来三个方面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

(一)情感价值:在凝聚情感共识中注入前进动力

中国共产党“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和“天下一家”的朴素情感,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底气,更使得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念在精神层面得到进一步升华。从情感的角度理解和思考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胸怀天下以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并为人类进步事业注入精神动力。

坚持胸怀天下为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提供情感依托和丰富资源,即在人们的共同追求中传递出追求和平的价值观念,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从根本上来说,坚持胸怀天下是人们对世界的美好向往和自觉追求,是一种超越民族和阶级界限、思想和地域偏见的情感表达。“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淬炼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气质,是中国共产党人情感生发和价值皈依的思想基础。追求世界和平与发展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外观念上的情怀与担当。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对人类解放和未来美好社会的深度关切,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人类发展和世界命运进行深刻思考。尤其是近代在救亡图存中所遭受的屈辱和苦难,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潜意识中,在情感上更加同情和理解一些国家和地区遭受的侵略、战乱及其对和平稳定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引发情感和意志上的共鸣,拉近了与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情感距离。

胸怀天下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世界联系的精神纽带,影响和塑造着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价值取向和具体行为,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发展进步事业注入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1]37然而“逆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的不确定性,资本逻辑自身矛盾激化所产生的弊病使得“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4]。基于特定的“兼济天下”理念和近代遭受压迫欺辱的历史记忆,坚持和平发展成为引导中国共产党参与对外活动的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以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共识,充分调动其助推人类发展进步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了为世界做贡献的恒心,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增添其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的信心,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交往中注重把握世界整体利益的认知与实践。

(二)现实价值: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塑造中国形象

习近平同志指出:“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5]3坚持胸怀天下的现实指向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将自身前途命运与人类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发展理念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之中。坚持胸怀天下契合追求人类解放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内涵,有助于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责任,展示中国共产党爱好和平、充满自信和勇于担当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胸怀天下”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怀和价值追求,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面貌和国际形象。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崇高境界对于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人文理念,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舞台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然而,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将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不实评价强加给中国共产党,以此来损害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促进全球资源合理配置和化解世界矛盾等方面持续发力来揭露某些西方国家污蔑我们的丑恶嘴脸。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使得国际上多数爱好和平的国家产生认同和共鸣。这一过程形塑了中国共产党爱好和平、自信开放和勇于担当的国际形象。

“胸怀天下”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在实践中进一步转化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话语表达。坚持胸怀天下对于提升国际话语权,纠正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否定、歪曲具有现实价值。在此理念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仅为维护国际和平、正义等作出不懈努力,并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不断引导国际舆论的实践中,以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世界价值:在助推人类进步中擘画美好未来

“大党之大,不仅仅在于体量大,更在于胸襟大、担当大、作为大。”[15]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和平与对抗、开放与封闭、互利共赢与零和博弈的辩证思考和现实抉择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表达和实践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0]433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世界思考的现实遵循。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打破了资本逻辑下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国家与世界之间疏离的现象,并与部分国家为获取自身利益而逃避全球性问题的发展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解答了合作与对抗的问题,着重建立互相尊重、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追问和发展困惑,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深刻变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解答了开放与封闭的关系,创设了全球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为世界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等多重挑战,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世界的整体性、多样性及各国在发展前途和共享地球资源等方面的共同性,注重兼顾不同文明、国家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方案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实际行动,有效回应了文明冲突与零和博弈问题,有助于各国在发展中摆脱迷思和实现觉醒,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坚持胸怀天下促使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兼顾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普遍诉求,秉持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外交理念,逐渐打造出覆盖全球的“朋友圈”,建设共享机遇和共谋发展的“百花园”,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征途上将发挥独到且关键的作用。

四、结 语

“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16]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追求更加美好世界的情愫和愿望。从理论、实践和价值层面思考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可在全景性的观察视野中深化对这一理念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40理解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是将胸怀天下的和平发展思想转化为自觉行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种种共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将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历史主动,进一步思考后疫情时代人类发展、美好世界建设及绿色发展道路等现实问题,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从而推动历史车轮向光明目标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胸怀和平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胸怀军旅梦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