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2022-03-16 12:16宋星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职业院校思政

宋星滺 谷 珊 高 镜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462)

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这是培养高素质国家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大格局下,更是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职业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质量,如果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所培养出的人才则是残缺的,不仅会限制人才本身发展前景,还可能给国家建设埋下隐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既要有明确的思想原则进行指导,也要有行之有效的策略确保其切实得到开展。

1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1.1 为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支撑

树立正确价值观对于学生发展意义重大。价值观决定思想认知深度与高度,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他们不能局限于将自己作为技能型人才,还要拓展思维,以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做出了贡献,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所在,进而对自己的人生抱有更大希望,不会因为社会偏见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认识自身价值才能挺直腰杆,才能树立正确价值观,才能在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发展中更具底蕴。

1.2 为职业院校获得更好发展打下基础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其实也是发展自我实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思政教育的改良与提升能够为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奠定基础,这不仅能扩大学校名气,还能为本校发展积聚人才底蕴,为未来获得更好发展打好根基[1]。其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当校园文化氛围更加良好后,学风会得到净化,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端正,更重要的是能够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与侵蚀,让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最后,职业院校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积累宝贵经验,不论是失败经历还是成功经历都是一笔宝贵财富,但这要建立在职业院校正确看待的基础上。

1.3 为培养立场坚定的职业人才提供助力

在全球一体化大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而这必然会为外来文化进入我国创造条件,其中的不良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内容如果对学生造成侵蚀,轻则价值观扭曲,追求方向偏离正常轨道,重则立场不坚定,容易动摇意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可以通过优化思政教育质量起到稳定思想意志的作用,让学生在外来文化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能够理性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成为立场坚定的职业人才。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才保驾护航,才能走得更远、更扎实。

2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职业院校要以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原则下的必然要求,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与理解学生。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与追求,对他们施以尊重和理解态度是平等看待的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才能更好的接受思政教育[2]。二是发掘学生优点。人是有差异的,想要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则要善于发掘优点,而后以此为基点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学生能够知晓自身优点所在,也能在学习中更有方向以及坚定思想理念与价值观。

2.2 协调可操作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为思政教育服务,而思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只有形成长效机制才能获得更好开展。该原则正是以形成长效机制为目标。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职业院校首先要对学生心理特征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对枯燥死板的思政教育知识难以表现出较大兴趣,因此基于此调整知识内容呈现方式至关重要,而这一调整动作还要保持动态化进行。其次要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开展者与负责主体,只有他们各方面素质提升才能保证思政教育高效开展,并且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解决。

2.3 激励和约束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优化过程中。优化工作必须要有人负责才能正常开展与执行,而想要获得更好的优化效果,既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激励,同时也要进行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激发起工作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尤其对于略显枯燥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耐心才能完成优化工作;约束的作用是限制工作人员行为思想,避免其触碰红线,如发表主观性偏激观点、不能以公平态度研究案例等。二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3]。思政教育不是“兴奋剂”,不以煽动学生某种情绪为目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考问题,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公平公正,不能存在偏见与错误认知。

2.4 渗透与疏导性原则

思政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进行引导,而思想是复杂的,简单地告知只能传达一个知识或者指令,但却很难改变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引导才是改变思想观念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重视这一点,比如在课堂中,教师不能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知识,而是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更好学习与理解有着很大帮助。疏导性原则立足于从实际出发,不去追求所谓的“大一统”,而是将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具体到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心理状态进行了解,而后以恰当的方式与适宜的知识内容开启疏导进程,帮助学生解除疑惑、端正心态,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生活与学习。

2.5 教管服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对思政教育工作机制的指导,其中教指的是教育,管指的是管理,服指的是服务,三者结合才能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开展[4]。教育是以传达知识为主要任务,搭配良好管理才能提高知识传达效率,而落实服务则是将知识作用于教育对象、让其从中受益的关键。思政教师要集三者为一身,以更好知识素养、管理能力和服务态度推动思政教育向新的高度进发,让思政教育不只是一项课程、一门知识,还要成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渠道。贯彻该原则需要得到相关机制协助,只有形成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实施体系,才能从根上扭转思政教育的旧面貌。

3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策略研究

3.1 构建动态革新机制,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发展更迭,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也要不断做出革新与调整,剔除与时代脱节内容,加入与时代相贴合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永不落伍。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动态革新机制是重中之重。机制具有系统性和约束性,能够通过发挥各部分职能与作用推动改革创新顺利进行,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是该机制的重要组成,其作用是评价当前课程内容是否合理,如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在新的时代中,关于“爱国主义”评判标准变得错综复杂,出现了一系列极端认知,如有的人认为“爱国”就要全盘“排外”,这显然是偏激的,因为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壮大绝不能走闭关锁国道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评价体系要对偏激的、不合理的认知与说法进行辨别,并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正反两面进行纠错[5]。另外,动态革新机制本身也要进行“动态”革新,这样才能切实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服务。

3.2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打造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

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认知较为局限,通常认为该课程只能在思政教育课堂上进行,但是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人心,旧的认知逐渐被摒弃。具体到思想教育师资力量培养中,应该扩大视野,不仅要提升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的相关素质与能力,还要将辅导员、党政团干部、其它专业课教师等作为重要培养对象。思政教育专业教师要对党情世情国情的变化积极了解,并能与思政教育理论性内容融合在一起向学生灌输,让学生可以从更广视野对周遭世界和自身发展做出审视,进而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辅导员可以成为“学生管家”,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和引导,比如生活上、感情上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找辅导员寻求帮助,因此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更近。基于辅导员工作性质,其在思政教育开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强化辅导思政教育能力,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引导,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党团政干部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领导者,他们的思政教育素质越高,越能通过科学管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顺利进行;其它专业课教师如果能在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则能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打下基础,让学生时时刻刻获得引导,更好地优化思想与规范行为。

3.3 积极借助新型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进一步创新

很多学生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会做出“枯燥乏味”的评价,这与该门课程知识内容特征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着紧密关联,比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让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更是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革新教学方法[6]。比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摆脱枯燥知识的萦绕,从其他视角来重新认识和甚至思政教育知识内容。以小组讨论法为例,学生之间可以基于某一理论知识引入具体案例进行讨论,不仅能通过发表观点和相互辩论对具体案例获得更深认知,同时也能锻炼利用理论知识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新型技术可以使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创新,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案例直观呈现有利于使讨论过程更具针对性;基于社交平台能实现线上小组讨论,有利于拓展讨论空间与范围,使得这一教学方法获得更好效果。

3.4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潜移默化作用营造环境

思政教育不能一味说教,也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仅难以获得理想效果,还可能起到反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领悟与理解是思政教育的最优状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能局限于课程内容、课程方式等方面,还要注重环境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要塑造良好学风。职业院校要想担负起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要形成良好学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及在学习中更具动力和热情。学校具有使命感、教师具有责任感,这既是塑造良好学风的支点,也是思政教育“活生生”的素材,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熏染和引导。其次要营造良好实践育人环境。实践出真知。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大力宣传这一理念,还要通过实际行动,如打造实践平台,构建实践教育评价体系等来提升实践教育地位,而实践平台、实践评价体系等也能为思政教育实践落实服务,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更加坚定正确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再次要营造良好校园网络育人环境。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成为人们重要参与对象。营造良好校园网络育人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少走弯路与歧路,进而获得更高的人生发展质量。

3.5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实行

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评价教学成果,二是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想获得更好结果,必然离不开教学评价体系的支持,具体到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革新评价理念。很多职业院校存在重技能轻思想的错误理念,认为思政教育可有可无,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时经常走“形式化”路线。革新评价理念则是要建立在职业院校提升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的基础上,确保评价过程落到实处,真实反映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做出调整和改变提供支撑。二是革新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方式与过程性评价方式两者需要结合使用,不能厚此薄彼[7]。而对于思政教育来说,过程性评价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更能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具体情况,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应创造条件为其顺利实施提供帮助。三是增加评价主体。专家、学校、教师是常见评价主体,而学生往往得不到重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接受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符合他们诉求拥有更大话语权,如果能将学生引入到评价主体中,能够使改革创新更具针对性。

猜你喜欢
理论课职业院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