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机理及时代意义*

2022-03-16 16:55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建党斗争中华民族

丁 爱 梅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高度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深入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机理及重大意义,有助于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助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征途中行稳致远。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机理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中,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斗争实践而孕育形成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1.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社会根源是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 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不惜流血牺牲。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中国人民的一次次抗争虽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但是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政治愿望和要求愈加强烈,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兴起。经过这两次运动的思想洗礼,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知识青年普遍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深入中国的工人群众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

2.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艰辛探寻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和希望。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地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团体组织、译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觉醒。于是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他们通过全面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先后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华民族脱离苦难深渊的科学真理,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就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斗争实践培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蓝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注重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积极投身工人群众斗争实践中,引导工人运动逐步发展成为自觉的革命运动。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在共产国际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斗争实践培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速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等100余次工人大罢工,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从而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彰显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后蕴含的巨大力量。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罢工斗争遭到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林祥谦、施洋等共产党人惨遭杀害。但是,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们表现出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完善了组织建设。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对党员条件、组织建设和党的纪律做了具体规定;讨论了党的任务,制定了党的奋斗纲领,健全了中央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顺利完成。关于党员条件,一大和二大分别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都规定了党员必须对党忠诚、承认本党宣言及章程,从而保证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党员能够秉承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革命事业,才能面对困难和生死考验时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才能使党从弱小走向强大并最终走向胜利。

由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坚信“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斗争实践中培育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党的创建和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精髓,滋养孕育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儒家追崇的最高社会理想,对后世的思想家产生重要影响,如近代维新主义代表人物康有为、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都曾以此为奋斗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先进分子阶层迅速引起了思想共鸣并得到广泛传播, 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政治追求和殷切期盼。由于这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行动指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灵魂,孕育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血液里始终流淌着的一种文化基因,是中国圣贤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表现出来的责任担当意识。如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以人民、民族乃至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传承了这一优秀文化基因, 孕育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冲破重重封锁,克服各种险境,在极端困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其后来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一道德标准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这一优秀文化基因,在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下,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铸就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 使我们的党能够饱经各种磨难而屹立不倒, 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创造了奋斗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思想理念,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是孔子认为的理想人格及做人的根本,是融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精神世界中的文化基因。“重民本”自古以来就是治民兴国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传承了这一优秀文化传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本党的初心使命,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拥有了革命胜利的强大群众基础。“守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民本”“诚实”“守信”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理念深深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人,从而孕育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宗旨情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党员本色,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百年辉煌的发展历史。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义

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溯源精神之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1.伟大建党精神是永葆中国共产党先进本色的核心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容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灵魂支柱,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性质的根本保障。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本色的核心基因。正是有了这一基因密码,有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忠贞不渝、对初心使命的忠诚坚守、对光明未来的坚定追求,我们的党才能历经百年沧桑巨变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才能在种种诱惑和生死考验面前矢志不渝,才能在濒临绝境中毅然奋起,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赢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伟大胜利。

2.伟大建党精神是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胜利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4]回望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雄壮史诗。百年的奋斗实践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的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而汇聚成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胜利的精神伟力。因此,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可能遇到的复杂困难、严峻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从伟大建党精神孕育的“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源头活水中汲取滋养,始终保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不怕牺牲,敢于担当作为,敢于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从而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胜利。

3.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能够坚定不移接续奋斗的动力之源就是伟大建党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因密码。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才使我们的党拥有了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强劲动力,才使我们的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才使我们的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今天,中国共产党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然而,当今世界局势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变局,民族复兴之路遇到了新的困难及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团结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汇聚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伟力,才能在新时代战胜各种困难及风险挑战,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猜你喜欢
建党斗争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