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培养来华留学生讲好“ 中国故事” 的重要意义及路径探析

2022-03-16 16:55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

陈 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深化教育国际合作,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需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以更加开放共享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在新时代中奋进、在大变局中前行,国际影响力迈上了新台阶。“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对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线上线下,采用“融媒体”路径,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大场合多次强调要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教育部先后出台《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等各类法律法规,规范涉外教育办学条件,完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与监管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大大完善了顶层设计,形成了整体牵引力,极大地增强了内生发展力。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 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 004所高等院校学习。2020年底,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达到50万人,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1]18。来华留学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样态、见证中国发展的重要群体。

一、新时代高校培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

1.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体现了中国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对国际秩序的设计,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事关中国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捍卫,事关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目的是通过输出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主张和制度模式来增强国际话语权,从而达到颠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领导、推翻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然而,国际社会对此误解重重,其中不乏一些匪夷所思的看法。“中国梦”经常被描绘成“霸权梦”;“一带一路”倡议被刻画成“中国式新殖民主义”;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经常被抹黑为“文化输出”,甚至遭到打压和被迫关停;“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充斥着西方社会媒体。因此,与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建设明显滞后[2]。

放眼全球,山川地域阻隔,肤色存在差别,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多有不同。但是,好的故事可以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潜移默化地增进人民对故事及其涉及的事件和主张的认同,进而提高讲述者的话语权。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方式。

“中国故事”是将最真实的中国人民生活现状、社会发展情况、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体现等多种内容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梦想、展现中国风貌、传递中国价值的传播效果。究其根本,中国故事一方面是让世界全面地认识中国及中国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也在于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海外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的内涵是正义至上、和而不同、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尊重文明差异、重视文明交流互鉴,主张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这和西方社会秉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讲好“中国故事”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之举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3]。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以下简称“《章程》”)。《章程》在总纲中明确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展现了我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5]。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为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平台,有助于推动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2020年6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上提出了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6月18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要求做强“留学中国”品牌。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之举,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理念的具体践行。

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正立足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高等学校需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基本遵循,从国际形象塑造的高度出发,将来华留学生培养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3.来华留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主体

讲好“中国故事”,从传播学角度考量,有多重维度、多种路径可供选择。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中国故事”的传播主体众多。“官方性”传播虽然层次高,也更为主动,但是相对强势,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如果“度”掌握得不好,可能会引起目标受众的反感[6]。

从传播效果来说,来华留学生适合充当传播主体。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留学目的地国。来华留学生既有海外成长经历,又有跨文化交流经验。他们是中国发展的亲历者,是中国成就的见证者。他们的现身说法,避免了直接的说教,更具亲和力,也更接地气。

同时,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活跃在本国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成为所在领域的精英人士甚至领袖人物,他们必会在他们所在的领域把在华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也必将他们在华生活点滴传播开来。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为众多亚非拉国家培养了许多知华友华人士。这些人学成回国后,正在用实际行动生动实践对华友好,讲述“中国故事”。自2000年以来,来自西方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也逐渐增多,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国后也用亲身经历讲述“中国故事”。他们的引领作用有利于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的传播。

二、新时代高校培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路径

高校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责任主体。为了让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高校必须从课程体系、文化实践、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好路径探索。一方面使来华留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另一方面使他们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1.创新中国知识教育模式,使“中国故事”“入耳又入心”

来华留学生对华友好的前提条件是他们真正了解和认可中国。目前,招收来华留学生的高校大多开设《中国概况》和《中国文化》等中国知识教育课程,将中国国土、历史、人口、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情况全面讲解给来华留学生,希望在他们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然而,“灌输式”的教学风格、老而旧的课本内容、提不起的学习兴趣,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成为“低头一族”。进入新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要求。

国际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等实质性问题。既把握政治立场,又做好素材梳理,同时整合利用新媒体,尝试翻转课堂等交互式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时,教师可结合“一张粮票的故事”,把自己成长全过程中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传递给学生。再以同一个地点今昔图片的生动对比为具体案例来讲述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性正确选择。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来打动青年学生。教师的自我代入和真情流露,辅以图像、视频的直观体验,让外国学生真正做到愿意吸收、能够消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中国故事“入耳”“入心”。

2.探索“课程思政”方案,实现“思想性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思政教育主要是思政课程教师和学生工作处的任务,认为专业课和思政课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然而,这种观念有失偏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了高校各门课程都要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都要守好自己“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合理嵌入思政元素,也就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留学生教育同样非常需要开展课程思政。留学生课程思政是将对价值引领即对华友好教育融入汉语课和其他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使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自觉自愿地宣传中国,达到对华友好的目的。和思政课程相比,课程思政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渗透于汉语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了解、接受和热爱中国。

对留学生教育来说,不同的课程思政点和融入点不一样。比如在介绍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成就时,以辩证思维方式作为融入点,选取《中国日报》《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相关报道和评论文章,就“中国和西方疫苗政策和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培养留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同时,让留学生了解和认可中国的防疫政策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再以《结构力学》课程为例。当学习悬索桥结构与构造时,以中国某座著名的悬索桥作为融入点,讲授设计中遇到的难点及如何提出解决方案,并介绍中国在悬索桥建设方面的成就。在培养留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同时,让留学生了解和认可中国在桥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融入中国国情实践活动,使留学生达成“沉浸式体验”

培养来华留学生对华友好态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引导留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第一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来华留学生对华认知从理性上升到情感,使外在的认知转化为内在的认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通过开展和举办“感知中国”“走读中国”“视听中国”、中国文化节、旅游节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开展广泛性中国国情实践体验活动,是实施来华留学生对华友好教育的关键环节,包括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实地探访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名俗村落、博物馆等,鼓励留学生个人开展参观和访问活动,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和体验。此外,定期举办各类留学生文化节,拉近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民众的距离,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和民风民俗。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学校着力打造“You & Me游觅中国”特色品牌,建立了多个“外国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留学生一方面走进中小学、展览馆、博物馆、世界遗产所在地、现代化工厂企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实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在,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沉浸式”体验属于他们自己的“中国元素”和中国速度。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搭建校园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以“领略异域风采、共享多元文化”为主题,连续多年开展“国际文化节”“地球村之旅”等特色活动,创造中外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创建文明互鉴、共同成长的局面。也让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和认同潜移默化地流淌进外国留学生的血液之中。

南航留学生中涌现多位认可中国文化、积极讲述中国故事的代表人物。来自尼泊尔的尼哈德感动于中国人民的勤劳质朴,热心投身公益事业,成为“江苏大学生优秀志愿者”并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巴基斯坦学生李卡疫情期间目睹中国政府的英明决策以及中国人民勇敢抗疫的鲜活事实,创建“从同情到行动”志愿者团队,服务社区并制作系列视频,号召全世界学习中国的抗疫做法;加纳学生瑞秋向家人和朋友报平安,接受该国主流媒体采访,主动宣传抗击疫情的中国方案,她用中文唱出《童话》,并借此赞誉和感恩中国。

4.强化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使其体现“气度与担当”

要想培养好来华留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各大高校是责任主体,而留学生辅导员和来华留学生朝夕相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因此,高校需要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留学生辅导员团队。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依照《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建设面向来华留学生的辅导员队伍;应当制定辅导员岗位标准,确保来华留学生辅导员达到综合素质、外语水平、跨文化能力等方面要求,能够针对来华留学生特点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促进来华留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他们是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沟通者和激励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来华留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7]。

留学生辅导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素养外,还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爱国主义和较高的政治水平。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调查分析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辅导员需要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大国的气度与担当,在处理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间渗透对留学生的爱与关怀,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因此,培养一支有能力、敢担当的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也是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故事”讲述者的紧迫任务。

总之,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不断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来华留学教育要以“提质增效”、做好内涵式发展为总体目标,从思想引领、课程设置、社会实践、队伍建设等具体抓手着力,构建完备的留学生教育教学体系,打造优秀的管理服务团队,进一步培养知华友华人士。把外国留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中国故事”讲述者,是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且有效方式,是向外界展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猜你喜欢
留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室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