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企事业单位提供体育服务的探究

2022-03-16 20:57严荣荣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企事业全民单位

张 振 赵 纯 严荣荣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中心; 3.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滁州 239000)

健康中国目标的提出为实现全民健康指明了方向。要想实现全民健康,首先得实现全民健身。企事业单位也肩负着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的社会责任,营造好企事业单位的体育锻炼氛围,定期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是企事业单位的责任。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其优势显著,具备给企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体育社会服务的基础,但在供给、需求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企事业单位需求旺盛,高校体育资源闲置等现象。高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是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同时高校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高校提供社会体育服务具备着内部动力。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政策制度的保障和激励、服务的具体实施、场地器材的保障、评价机制、风险防控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分析影响高校社会体育服务具体实施层面的因素,寻求解决办法,构建高校对企事业单位的体育社会服务模式意义重大。

1 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条例对高校体育服务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为了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再次明确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1]。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的“运动与健康中国2030”高峰论坛,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的口号,都是落实全民健身的行动。如何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关键在于开展好全民健身活动,把更多的人引向户外、引向运动场地,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

2 高校体育服务的现状

由于高校体育资源的独特性,在社会服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是填补体育资源紧缺的一项重要途径,在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出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填补公共体育资源不足的情况。由于体育社会需求缺口巨大,仅靠政府购买的形式来解决的话,显得杯水车薪。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开展的并不理想,虽然高校体育服务资源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具体实施中缺乏催化剂,目前虽有部分高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开展有偿体育指导服务,但缺乏系统性,指导对象相对单一,在服务质量上也无法监控。以高校或者高校体育部门为服务主体的社会体育服务开展得很少,把体育社会服务纳入到常规工作中来的少之又少[2]。

导致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开展得并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缺乏激励措施缺少体育服务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联系纽带。高校的态度和政策取决于社会责任感和政府行政干预,如果政府、高校积极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话,社区、单位的态度肯定是响应和赞同的。企事业单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在业务上和高校或高校的体育部门交集不多,如何能够让高校体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牵上线搭上桥,建立联系也显得至关重要。

3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首要任务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存在的意义就是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的需求与现有体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目的就是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全民体质健康水平,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校在充分利用体育人力资源、场地资源优势,给更多的居民、职工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健身方法等方面知识,指导科学锻炼和比赛,提升体育综合素养,助力健康中国的目标早日实现。

4 企事业单位体育服务的需求

4.1 企事业单位体育服务需求的内容

企事业单位人员在社会人员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也是群众体育活动的主力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也更加重视职工健康水平,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凸显人文关怀,体育活动是最常用的手段,通常采用开展单项体育比赛、参与上级工会体育活动和行业职工运动会等形式,目的是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努力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一辈子”的目标[3]。但由于受场地、专业人员等方面的制约,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目前,在企事业单位比较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企事业单位需要更多的运动场所、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赛事活动组织与策划。

4.2 企事业单位的态度

企事业单位工作压力较大,作为单位领导愿意给员工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机会,提高健康水平,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受土地资源和资金的制约,企事业单位很难建设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更情愿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来解决需求。企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中都有职工群体活动方面的经费预算,在经费方面有一定的保障。

5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优势

5.1 高校的社会责任

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以高等学校有承担社会体育服务的职责,高校培养的人才会大批量的输入到企事业单位中去,在提供高校体育服务的同时,密切了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5.2 师资、场地资源的优势

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大,由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每所高校都有体育教学部门,教师团队人数较多。教师通常承担教学和课外体育指导两方面的工作,教师学历水平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组织比赛经验丰富。另外,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弹性大,寒暑假时间长,在服务时间上能够提供保证[4]。

高校的场地资源比较丰富,场地设施建设水平也较高,在寒暑假和周末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合理安排好场地资源的使用,能够提高场地使用率,达到优化资源,资源共享的效果[5]。

6 影响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因素

6.1 高校的政策制度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工作是否能有效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的态度与政策支持,多数高校把体育社会服务列入到横向课题项目中来管理,鼓励体育部门和教师开展体育社会服务,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2 企事业单位的态度

高校的体育社会服务的开展是基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服务需求往往取决于他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体育文化是对于职工的人文关怀,是企业发展理念的体现。企业体育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企事业单位越发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浓烈的体育氛围,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正是企业文化所需要的精髓,所以企事业单位乐意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增强单位活力。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认识到群体性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开展相关活动,给高校的体育社会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6.3 高校的激励措施

高校体育服务开展的好与坏,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的态度及对体育部门的支持力度。高校提供体育社会服务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属于盈利性活动,所以社会职责是第一位,如何调动体育部门和教师参与体育社会服务的热情主要得看学校的激励措施。一方面,在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倾斜;另一方面,在额外工作量计算方面给予认定,为了促进体育部门参与社会体育服务的主动性,学校还应该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配套措施,在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以外,以服务质量考评为依据,以奖励代替补助的形式给予适当的经济激励。

6.4 高校体育服务的风险防控

体育竞赛和活动是属于高风险范畴,在开展服务的同时应该注重风险的防控,划分好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职责,高校应该做好体育场地、器材的检查和维护,保证场地和器材的正常安全使用,赛事活动指导和组织教师做好活动预案,针对活动人群合理设计,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动作难度过大而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企事业单位应该给参加体育活动或者比赛的职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比赛之前做好相关体检工作,降低风险。只有做好了风险防控,才能把“好事”做好,双方达到双赢的局面[6]。

7 构建高校体育服务企事单位的模式

7.1 高校体育服务机构的建设

高校体育部门是社会体育服务的主要力量,多数高校设有场馆中心或者竞赛中心,高校社会体育服务的机构应该下设在高校的体育部门,以场馆中心或者竞赛中心为牵头机构,统筹安排社会体育服务工作。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体育社会服务领导机构,协调好社会服务工作中各相关部门。

7.2 高校体育服务的流程

高等学校是事业性单位,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高校的体育社会服务也具备公益性,但存在人力成本和耗材成本,应合理收费或者低收费。高校体育服务的模式按照或者参照横向课题的形式进行管理,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作为监管部门,参与到体育社会服务工作中来。首先,企事业单位提出体育社会服务的需求,高校体育部门根据需求编制服务方案,明确服务内容,约定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商定服务报酬,签订服务合同,企事业单位将合同款项分批或者一次性打入学校账户。高校体育部们根据服务合同提供相关场地、器材、技术指导和赛事组织等工作,跟踪评价服务质量。具体工作由体育部门统筹安排,采购相关耗材和核算相关工作量,所有支出由体育部门在校财务处按照相关报销程序支出,服务完成后整理归档相关材料,报科研管理部门存档。

7.3 企事业单位对服务的评价

高校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体育社会服务的目的是提升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丰富企业文化和增强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更好地开展工作,服务社会。体育社会服务的有效评价是控制体育社会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服务评价应该由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参与活动职工、高校同行专家三个方面人员来评价,从这个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价定级,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将评价等级和体育部门、责任教师的工作业绩相挂钩,从而能够保证体育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7.4 注重过程管理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需要使用到学校的相关资源,如何做好管理,保证社会服务与日常教学等工作互不干扰,能够相互促进,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育社会服务的管理也应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全程记录,正确评价。

在硬件条件的支持下,管理的基础是制度,针对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服务流程和人员职责,从而保证服务质量和效果[7]。

8 高校对企事业单位体育社会服务的意义

8.1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对高校的意义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首先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的同时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吸纳了企业单位的文化,更多地展示了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扩大了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拓宽了教师展示风采和专业能力的渠道和机会,在参加社会体育服务的同时,扩大了交际圈,增加了收入,也提升了专业能力。对于某些小众运动项目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在资源共享上,避免了一些场地重复建设的浪费,让体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8.2 高校体育服务对企事业单位的意义

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目的是增强职工的凝聚力,提升职工健康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对企业来说,能够提供多种选择,灵活性强,也可避免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器材的购置,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性价比高。

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增强抗压能力,提升意志品质,特别在集体项目中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也是企业最为关心的要素。企事业单位对职工的体育锻炼应该具有规划性和引导性,注重职工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承,活跃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企事业全民单位
全民·爱·阅读
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责任要素及功能分析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向研究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浅谈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
协办单位
可持续全民医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会企事业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