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留守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2022-03-16 21:45丹,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人际资本个体

沈 丹,张 洁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2.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中心,湖南 郴州 423000)

近年来,众多学者聚焦于未成年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导致其在学习、心理、行为以及情绪方面都存有不良的表现,他们当中有一部分较早辍学流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有幸能继续学业并成为大学生,后者被称为“曾留守大学生”或“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本研究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定义为在十六周岁前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家乡被隔代抚养或者有独自生活经历的在校大学生。

心理资本一词最初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领域,指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资本被看作企业发展过程中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并肩的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资本之一。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开始发展起来,学科创立人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度关注人的消极方面,忽略了对人本身的价值、潜质的尊重,积极心理学就是要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从关注人的心理问题、疾患转变为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与此同时,Seligman将“心理资本”一词纳入积极心理学领域,并将其发展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后,众多心理学家对心理资本进行定义,其中认可度较高的是Luthans(2007)的诠释,即能够对个体未来发展状态进行预测并且相对稳定的积极状态[1]。此外,心理资本被认为是稳定且持久的,但是也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合理的学习和实践能让心理资本得以提高。[2]

目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占据高校大学生较大的比率,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偏低,自我效能感偏低且在人际上更容易敏感,情绪上更容易焦虑和抑郁[3-4]。然而,过去对曾留守大学生的研究大多从心理问题视角出发,以探索曾留守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征表现及所产生的负性影响。这种以心理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过多将重心聚焦于心理问题及疾患的研究上,而忽略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潜质和力量。本文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去看待曾留守大学生的潜能、动机及能力,对其心理资本提升进行探索和研究。

1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1.1 校园心理文化的特征

校园心理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要创设一种乐观、自信、坚韧、希望、感恩的心理特征。这种文化首先应该传播的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能够让曾留守大学生积极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帮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体会到他人的温和友善,也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自身的亲近热情,它是一种正性和谐的心理能量流动在自我、他人以及校园环境中。其次,这种文化是致力于激发曾留守大学生内在的无限潜能,它能够让曾留守大学生在一种有爱的环境中积蓄积极的能量,激发他们内在的斗志,能让自己感受到被激励、被鼓舞、敢拼搏、敢挑战。

1.2 积极心理文化建设的途径

积极心理文化建设的三个途径:其一,通过校园内电子屏幕、文化宣传栏等设施,向学生传递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有关积极心理资本内容;其二,利用学校官方网、公众号等多媒体网络平台,为学生宣传有关校内外的正能量的模范人物及先进事迹;其三,定期开展主题性的心理文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三种途径能够让曾留守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构建全方位、多形式的积极心理教育体系

2.1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向曾留守大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心理调解的方法,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境,提升心理素质,开发个体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心理课程可以通过专题性教学的方式开展,如《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咨询对学生成长法中的重要作用;《自我意识》能帮助他们掌握培养积极自我意识的策略和方法;《人际交往心理》能有利于他们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技巧;《情绪调控》可以让他们掌握情绪调控的原则和方法;《压力与挫折应对》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压力和挫折,同时掌握应对的策略和方法等等。

2.2 开展积极的心理教育活动

课外心理教育活动是心理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属于实践教学部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应注意活动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以达到提升个体心理资本、增强心理品质的目的。具体活动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心理类讲座。结合留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以提升心理韧性、增强自信、培养乐观心态等主题的心理知识讲座,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进而提高心理承压力、抗挫折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第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的作用,促使曾留守大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逐渐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第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强调“努力或放弃”的心理力学模型,具有体验、了解、控制和超越的心理适应规律。通过户外体验的情景设置,能让曾留守大学生更加充分地体验各种情绪以及在面临外界刺激时内在的心理反应,进而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超越。

2.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在校内通过课堂、宣传展板、网站、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校心理中心的相关信息,包括心理咨询师的情况简介、心理咨询室的地点、咨询环境、工作时段,让曾留守大学生能及时掌握校心理咨询室的相关信息和求助途径。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让曾留守大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去开拓和发展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发展的局限,让自身得以更充分地发展。

3 建立“家—师—生”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3.1 家庭

家庭作为个体的最初生存环境,会影响到个体成长中的感受和体验。大量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巨大影响,而身体上的留守比精神上的留守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对已经进入大学校园的曾留守大学生而言,家庭依然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谐、有效的亲子关系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一方面,曾留守大学生可充分利用通讯方式,多渠道向家人展示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以及时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父母也要注重与孩子的心理交流,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在必要的时候可与学校进行及时沟通或反馈。

3.2 学校

曾留守大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他们内在心理资源的积累需要校方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首先,教师应以平等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与曾留守大学生沟通时应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多发现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以不断激发他们内在的发展动力,促使其心理及行为的和谐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互动中不断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言语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再次,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心理建设,确保自身具有较为积极的心理品质,这样能在正向积极的互动中向学生不断传递积极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积极行为。

3.3 生生交往

生生交往依然是曾留守大学生交往的最主要途径。过去有研究发现,曾留守大学生在人际上表现出被动、较敏感的心理特征。在同辈交往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曾留守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第一,和谐人际氛围的创设。可以在校内开展文明校园、文明寝室等类似的活动为学生在认识上形成人际和谐、友善互助的良好意识。第二,发挥同辈辅导员的功能。在校、院两级公开招募有公益情怀、乐于助人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心理中心的专业心理培训,使其成长为能深入各学院、班级对曾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同辈辅导员,通过倾听、共情等心理技巧,给予曾留守大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达到朋辈互助的作用。第三,鼓励曾留守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助与支持。通过开展以曾留守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为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让有同样成长经历、感受体验的大学生聚集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让成员们相互习得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进而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4 培养自主顽强、乐观希望的积极实践观

4.1 形成自主发展的成长意识

心理资本是一种能促使个体不断发展的积极心理资源,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的提升的前提就是要推动他们完成积极的自我发展建构,促使其内形成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自主性是个体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核,是指个体具有自我判断的能力,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支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发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同样,对曾留守大学生而言,自主性是曾留守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大学只是曾留守大学生的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然而也是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储备知识、能力、品质的重要阶段。大学期间老师的引领和同学的陪伴都是短暂的,而个体自主性发展却是曾留守大学生成长中必须长期具备的驱动力,这就需要他们在内在建立自主发展、自主成长的意识,同时将这种意识落实在学习、生活、人际等各项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的契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4.2 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希望

理想信念是个体成长的方向和动力,它能引导个体不断地追求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同样,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勇面挫折、不断前进的个体,往往也拥有坚定的信念。因此,曾留守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一定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基点。首先,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引导曾留守大学生认真思索“我是谁” “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等一系列自我探索的问题,通过对自我的清晰认识能帮助他们逐渐寻找到自我价值,而这也是他们需要努力的人生方向。其次,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目标。高校应努力将曾留守大学生的培育目标放得更加长远,引导他们将个人目标于社会需求相结合,既让曾留守大学生有自身个人的理想追求,又能结合社会发展、国家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再次,专注于大学目标。初入大学时,应引导曾留守大学生进行大学四年的生涯规划,明确在学习、生活、人际、就业等方面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4.3 磨炼坚毅顽强的意志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制定目标,并根据目标不断调节行为、克服困境,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顽强的意识是个性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心理资本提升的关键。曾留守大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可以进行:第一,形成积极正确的认知归因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强调,调整认知可以直接带来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后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有助于形成多维的思维视角。通过心理课堂、心理咨询、团体心理活动将这种认知模式传递给曾留守大学生,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模式。第二,在各类校园活动中磨炼意志。鼓励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各类文体和学术活动,鼓励他们担任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学生骨干,不断在磨炼中提高他们的能力,也在磨炼中锻炼了意志。第三,在社会公益实践中升华自我。过去的留守经历对曾留守大学生是一段缺失亲情和陪伴的经历,这种经历不可弥补,但可以将这种缺失发展为一种成长中的动力,可以鼓励曾留守大学生尽己所能去践行公益活动,比如走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高校可以与社会机构联合开发曾留守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服务项目,也可以鼓励他们与家乡正处在留守阶段的未成年孩子多多交流,并提供精神上的关爱和支持。让曾留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实现“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而过去的留守经历所产生的缺失感也能在一种大爱中得以升华。

猜你喜欢
人际资本个体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VR 资本之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