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全方位立德树人的实践与研究

2022-03-16 21:45于自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于自珍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对民众德行的教化。《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追求,立德树人也成为延续至今的教育理念,受到历代思想家、教育家们的推崇[1]。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现全方位育人需要包括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等在内的所有教职工的积极参与,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需要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立德树人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漫长的教化和培养过程。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工都应充分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从自身的岗位特性出发,做好育人工作,实现育人目标。

1 高职院校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意义

(1)高职院校全方位立德树人符合党和国家对教育建设的大政方针。新时代的高职教育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更加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德育与智育并重,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必须切实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鼓励校内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3]。

(2)高职院校全方位立德树人符合院校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新时代高职院校竞争的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切实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3]。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需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已经成为新时代合格高职毕业生的必备条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想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院校竞争中脱颖而出,既要在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师资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更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小、落细,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高职院校全方位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

(1)高职院校中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意识稍显薄弱,执行主体略显单一。目前,在党和国家的积极倡导下,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扩充思政教师队伍、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鼓励课程思政等方式贯彻立德树人的任务。但是,基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以及部分教师的刻板印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们容易形成一种误解,即立德树人的工作只在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无关。因此,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并未充分融入思政元素,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往往忽略课程思政的落实。教辅人员则忙于行政事务和管理工作,疏于对学生的关注,容易出现“事难办、脸难看”的通病。所有教师都是思政教育的传授者和执行者,部分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淡薄,与国家倡导的“大思政”教育方针相悖,也不符合“四有好老师” “四个引路人”的要求。

(2)高职院校全方位立德树人的形式缺乏多样性,育人过程不够全面。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它们彼此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过程中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但是,在思政课程开设上往往面临着合班授课,学生人数众多难以管理,学习效果难以把控等问题。而且,学生对思政课程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欠缺,难以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课堂固然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但全方位立德树人要求高职院校充分调动校内各种资源,比如学生社团、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实践实习等,多管齐下,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3)高职院校全方位立德树人的考核目标不够明确,激励机制尚未健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其工作实效很难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育人主体不明确,考核体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教职工们对于立德树人不够重视,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们参与立德树人工作的热情,切实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提高立德树人的效率和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3 高职院校全方位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1)党委领导,统一布局,加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育人管理体系。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全校资源,形成资源合力。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校内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构建“大思政”育人平台,保障思政课教师、党务工作者的待遇,确保思政专项经费专项专用。同时,积极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和考核机制。首先,针对思政教师队伍,通过校外调研、专家进校、同行交流等形式,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打造一支政治立场过硬、专业素质过强的师资队伍。其次,针对专业教师队伍,深入开展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组织思政骨干教师深入专业的教研团队之中,协助专业教师发现、发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素材,协同专业教师将育人素材整合到专业教育中,实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紧密结合,使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有机结合,发挥协同效应。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的考核和退出机制,及时对标参考同类院校,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发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工作热情,对于政治原则坚定、工作表现优秀的教师在培训、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上给予倾斜;对于政治立场不坚定、理论素养较低、工作表现较差的教师要及时通知整改,整改不利的给予换岗。

(3)在全校范围内增强育人意识,拓宽育人队伍,发掘育人资源。高职院校应打造一支以党政领导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为主,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立德树人队伍,促使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同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养课、专业教育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课堂五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使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渠道、多角度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作为高职院校中的思政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引领者和践行者,必须守好思政课堂这一主阵地,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和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现路径等有效方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性、立体性的工作,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而且需要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形成合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定能取得更多的突破性进展。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