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探索

2022-03-16 21:45张敬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议题阶段思政

张 颖,张敬春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7)

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2021年11月《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印发,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 议题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思政课是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关键环节,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清晰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一是要守正创新上好高中思政课,守好自己的阵地。二是要有协同作战,参与一体化建设的觉悟和行动。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在开展议题式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取得一些成就,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由于教师对课程目标理解偏差,议题的选择和推进与学生发展需求不匹配,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学生要么不参与,要么假参与。

(2)议题式教学的活动形式并未真正承载学科内容,形式与内容脱节,导致课堂热热闹闹搞活动,最后还是回到死气沉沉背教材上。

(3)议题活动的展开逻辑不能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匹配,即议题的基础、议题的方式和议题的目标指向混乱,导致议题推进的混乱。

(4)随着考试评价和改革的深入,依然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导致议题式教学与育人指向不能契合,教学不能打动学生,也不能适应新高考要求,反过来否定议题式教学法,又回到“背多分”的老路上,结果是“背了也不多分”,最终陷入死循环。

2 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索

我们团队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课题研究,在议题式教学中,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为指导,议题的选择、设计、推进、效果均有明显改善,不仅有利于提高高中思政课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融合问题。下面以“两个必然”议题为例,进行探讨研究。

情景议题:

伴随这种低潮的,则是对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总趋势,即“两个必然”的质疑。不仅西方世界认为“历史已经终结”,就是在我们党内和社会上也存在着一种悲观情绪。(材料有删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对质疑“两个必然”的相关观点进行批判。

师生活动:

提供议题流程:收集素材——运用素材证明自己观点——形成议题结论。提供议题素材:播放情景材料,建党100周年的“庄严宣告”视频、文字。

若有必要,可引导学生将大议题分解为小议题,解决小议题后再回归大议题的解决。

小议题1、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调用第一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知识,结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理论论证)。

小议题2、结合历史知识,分析社会主义挫折的原因?(经验常识、历史知识、图书馆知识、网络知识等,知识调动与运用)。

小议题3、面对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历程,为何仍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学生接龙式列举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教育、医疗、环保等有说服力的例子,钟南山、张文宏、张桂梅等优秀共产党员事迹,事实论证)。

小议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意味着什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时代新理论,“四个自信”)。

议题升华:

“庄严宣告”视频观看,议题引导,感悟升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培育政治认同。

3 议题式教学有利于衔接和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

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归纳起来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议题式教学的流程设计与内容安排,是融学科逻辑、实践逻辑与生活逻辑于一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探究中提高中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个人品质、创新意识,从而有利于达成思政课课程目标。议题素材、议题佐证衔接小学的启蒙故事、英雄人物等,有利于加深情感认同;议题情景、议题活动将学生带入初中的体验性学习,有利于巩固思想认同;议题论证、理论分析、实践证明、常识判断、内化升华,有利于实现政治认同的目标;议题活动延续初中思政课体验,加深对“是什么”的印象。议题探讨中初步理解了“为什么”,产生了要把原因搞清楚的冲动,提出“怎么办”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产生“究竟行不行”的疑问等等,这些均为学生在大学的理论学习、探究创新、实践探索等埋下种子。[1]

小学阶段培育情感认同可理解为可亲、可敬、可爱等,议题讨论中如钟南山爷爷“逆行”高铁餐车里长时间工作后的闭目养神,人民大会堂领奖的健步如飞,可敬可爱;初中阶段培育思想认同可理解为正确、英明、伟大等,如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伟大正确;高中阶段培育政治认同可理解为相信、支持、跟随等,如美丽中国感受源于“五位一体”变化,抗击公共卫生事件源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决策得到人民的支持,认同相信;大学阶段培育使命担当可理解为坚定、担当、创新等,深层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论优势等,坚定信念。

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分析、常识解释、事实论证、实践证明等,有故事有事实有常识有理论,思政课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因议题式教学提升,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运用于议题,将教材问题、现实问题乃至身边问题带入议题,提供检验所学的模拟平台甚至实践平台,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形成政治认同,为大学阶段最终形成坚定的政治担当与责任奠定基础。议题式教学的流程设计与内容安排,不管是“创设情境—呈现议题—交流总结—内化反思”,还是“情景创设—议题呈现—素材准备—议题讨论—议题升华”,抑或是“议题呈现—情景激励—自主探究—议题讨论—理性选择—展示交流—反思实践”等流程的议题式教学,均是融学科逻辑、实践逻辑与生活逻辑于一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探究中提高中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个人品质、创新意识,从而有利于达成思政课课程目标[2]。

4 议题式教学有利于融合基于教材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政课新教材作为统编教材,是思政课必须依据的最重要课程资源,教师一定要坚持基于教材组织开展教学,既要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意见》的课程内容建设部分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教师基于教材,构建课程思政,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选择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小学阶段基于教材以故事为主,初中阶段基于教材以成就成绩正向体验为主,高中阶段基于教材以常识为主,大学阶段基于教材以理论为主。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贯穿始终,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贯穿始终。

议题式教学实现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落实。议题式教学中所呈现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在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提出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小组展示、质辩对抗等,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调动小学、初中和高中所学,为议题论证。原因的追问,建议措施的提出为大学的深层次理论学习埋下种子。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议题式教学可以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各学科知识,从而发挥一体化带动和协同作用[4-5]。有必要在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思想指导下,编写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指导手册,将《意见》进一步具体化,指导教师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完成相应阶段的目标,基于教材调动和运用素材,用什么、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提供一个基本的指导和判断。

5 议题式教学推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教学方式

《意见》指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议题式教学设计围绕议题,提示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使之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议题式教学强调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形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从议题的选择、研讨、分析、交流到内化反思都有学生的参与,这是议的前提;议题式教学是要学生去议的,但不能空议,把议变成诡辩或者打嘴仗,故需要有思政教材理论,有各学科知识,有时事政治,有生活例子等素材,这是议的基础;通过情境创设、方法指引、策略探究和发现陈述,甚至是对抗辩论等方式,展示学生通过活动实现的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落实,这是议的具体形式;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悟与体会,把理论观点的阐述置于学生的活动之中,通过交流讨论、展示观点来引领价值,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这是议的结果。

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紧盯政治认同,基于教材,运用常识学习,议题选择契合高中生的心理心智和知识基础,避免议题“浅”了学生“不屑于讨论”,或者议题“深”了学生“不知怎么讨论”的状况[3]。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成长需要,选择合适的议题及以合适的方式展开讨论,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且议题活动的展开逻辑,基于体验基于生活,学习常识运用理论,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实现对于议题内容的关注,达到议题式教学理想的效果。教学通过系列化的情境体验和活动开展,深化对主议题和小议题的讨论,解决学科知识的困惑和生活实践的关切,进而实现学科目标达成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6]。主议题对应高中的常识性学习,需要有理论论证、事实证明,甚至需要有事物发展的常识;小议题中部分指向初中的体验学习,如学生接龙式列举抗击公共卫生事件、脱贫攻坚等有说服力的例子,理想信念从何而来,有体验带来的思想认同,叠加教材理论之后获得常识,最终形成政治认同;议题探究过程中有收获,也有了更多的疑问,知识的边界在扩大,挑战性在提高,为后续大学的理论学习埋下伏笔。尤其是议题推进过程中的理论的运用,素材资源的获取占有,情景的准确解读,问题的精准研判等,是一个严谨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可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贡献价值。

猜你喜欢
议题阶段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思政课“需求侧”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