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讨与实践
——以“天气学分析”为例

2022-03-16 21:45许东蓓郑佳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初心思政

许东蓓,马 盼,郑佳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0 引言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政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天气学分析”是大气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以大气科学相关基础理论为指导,利用专业方法和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天气分析能力和预报本领。该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及综合实验两个组成部分,核心需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精髓,并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同频共振。围绕“天气学分析”展开专业思政课程建设,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彰显勤勉履职奉献的精神风采,是开展思政建设的最佳平台。

1 教学目标与内容

课程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深刻内涵的认知,增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在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国家重大发展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确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专业学习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密切关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讲授经典理论与传统方法,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技能。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素养和科研素养,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学生专业服务社会的认知水平。

(2)增加最新气象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应用和前沿趋势,让学生对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有浓厚兴趣。有志于报效国家,有能力服务社会。

(3)融入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教育。在课堂讲授环节,密切结合国家防灾减灾和重大发展建设气象保障典型案例,以及时政方针和天气热点,深入浅出讲授天气学专业技能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统一,做到“润物细无声”。结合天气热点进行分析讨论,全面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天气分析技能,增强团队意识。

2 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共设计5个方面的思政主题:

2.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天气学分析,是分析研究大气运动变化的经典方法,更是天气预报的必要手段。它始终是一个合格的气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必需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技术和新方法,才能如虎添翼。它在防灾减灾、建设和谐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无不深刻诠释了初心的内涵、使命的光荣。

进一步引发思考,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教师与学生应有怎样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教育的初心,引导学生学好本领,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征程中勇于奉献,就是最根本的使命。守住了教育的初心使命,方能换来最本真的教育效果,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2.2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才能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人民和社会。

“天气学分析”涉及气象电码、填图绘图、分析研判等环节,其中气象电码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观测就没有第一手资料,就无法完成天气分析,更谈不上做出准确的预报,发出防灾减灾的第一枪。我国很多气象观测站都位于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精准数据。正是由于广大气象观测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责任担当,才保证了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本节内容将气象观测员不畏艰苦、甘于寂寞的高尚道德情怀贯穿于专业课内容讲授,用马鬃山气象站等鲜活感人的真实故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2.3 改革进取,创新发展

大气是运动变化的,大气环流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物理平衡。天气系统此消彼长、新旧更替、迭代发展,由此产生风雨雷电等各种天气现象。天气学分析,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揭示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思想精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因此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摒弃僵化思维和一成不变的观点。

进一步引发思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扶持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但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也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地迎接挑战。

2.4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是一种思想驱动下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对每项任务的每个环节都细心打磨、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于精”。工匠精神意味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心无旁骛,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以实际预报服务案例,介绍预报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精细化和针对性、专业化和指导性,生动形象展示精益求精与工匠精神的相互融合,更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

2.5 国之重器推动事业发展,彰显民族自豪、国家骄傲

气象卫星遥感是高新技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天气分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是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实现从无到有、从试验型到业务型、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如今,大国重器风云卫星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加快建设气象强国,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通过对这一时政要闻讲解,使学生在掌握卫星遥感分析技术的同时,感动于我国一代代气象人和航天人携手共进,勇于创新、接续奋斗,推动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自豪、国家骄傲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对科技强国有更深刻领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爱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勤奋学习,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通过认真分析课程的特点、内容和教学方法,凝练出有代表性的思政主题。思政主题互为关联、相辅相成,从专业课的不同侧面自然而然地切入到思政教育,于无形中延伸出强大思想力量,构成了这门课程比较完整、科学的思政教学内容。

3 教学效果分析

“天气学分析”思政课程创新了授课内容,融入时政方针、天气热点和生动案例,提高学生兴趣点和专注度。思政课程还创新了授课方式,师生互动、主题讨论、案例分析、实习实验等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感动于无形,寓教于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有效防止“贴标签”和 “两张皮”。思政主题设置与专业课程教学环环相扣、自然引申,时政热点的切入恰如其分,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点和专注度,使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气象防灾减灾在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美丽中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他们将是防灾减灾的主力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贡献者,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参与者。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本领意识,激发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重大活动和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任务等丰富的教学素材,提升了课程与业务的结合度,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学科未来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认识,进而使得课程逐步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社会需求靠拢。同时,科学设计内容,将专业前沿与国家发展有机融合进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任课教师均是大气科学专业出身,对于课程的把握以及定位都有清晰的认识,为课程内容讲授、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氛围营造、课程考核等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课程负责人曾长期工作在业务一线,承担天气预报技术把关,深谙课程专业内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助于提升课程与业务的结合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学科未来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认识,进而使得课程逐步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社会需求靠拢。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多名党员参与,能更全面深刻领会党政方针,致力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建设参加人员配置合理、优势互补,有助于在围绕基本理论讲授的同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4 示范辐射作用

在本项目的5个思政教学点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总纲,将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心正才能行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思政讲授,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心灵洗涤、精神升华,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创新进取和精益求精”是教授学生要以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为导向,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达到术业有专攻。“民族自豪、国家骄傲”是讲授气象卫星在天气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风雨无阻历经半个世纪,我国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国际领跑,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用这些生动真实的事例贯穿于专业授课中,会使学生油然而生爱国情怀,自觉刻苦学习,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示范辐射,最终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为一体。

5 总结与展望

本方案在2020~2021年“天气学分析”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施,通过以下方式对思政建设效果进行了检验评估:问卷调查、学生评教、随机访谈交流、课堂效果、学习成绩分析等。评估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不是割裂的,有丰富的思政元素蕴含在专业课程职中,专业、思政融合相长,思政内容极大地提升了专业知识的时代内涵,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实践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和广泛欢迎。

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专业课思政建设潜力无限,需要深入思考,不断改进和提升。下一步将结合“天气学分析基础”的专业特色、知识特征和教学特点,更加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将专业课思政教育系统化。目前,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研制工作的通知”(2021)要求,以多所高校相关教师组成的“天气学分析”课程思政大纲编写组,初步规划从制度认同、科学精神、学术伦理、职业素养、生态文明等6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天气学分析课程的思政教学。总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循序渐进,深入挖掘,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初心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永远的初心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不忘初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