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融入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2-03-16 21:45朱惠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经济学思政资源

朱惠君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3)

1 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同时以生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定义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在思政教育下的各自守位。各高校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诸多创新,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课程思政的有效补充,它发挥其隐性思政的教育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潜移默化的特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2 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经济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建设,旨在将思政内容融入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养成经济学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从经济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对该课程自身发展缺陷的有益弥补。一方面,该课程的理论成长于西方理论分析环境,它的价值评析基础和方法论相比于当前我们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的经济现象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容易引起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误解。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践教学课 的基本课时受限,加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缺乏,同时学生年龄又普遍较低,不能深刻地认识当前社会经济现象,当然也没能形成宏观、全面且客观的经济思维,无法辨别判断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是非曲直。所以,为了能正确塑造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必须在保证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将思政教育内容无缝融入教学内容,强化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度。

3 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设计思路

3.1 教学内容改革,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

任课教师需要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首先,将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实践课堂中,发挥课堂承载思政知识的作用。其次,结合课程知识,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科学消费、法制观念等先进思想融入教学节点,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承担错误的责任感。

3.2 教学方法改革,将思政教育纳入考核

首先,强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和调查活动,包括深入社区,深入企业,鼓励学生深入实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思政教育的心得。

其次,课程考核改为理论与实践双向考核的方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理论与实践内容所占比例。从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社会调研报告,并结合报告的质量和学生的领悟程度给出测评分。从笔试考核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引入大部分国内发生的事件案例,根据学生分析试卷的思维方式和深度给出测评分。

4 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实施方法

4.1 思政内容与教学节点无缝相融

在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案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将经济学的知识节点与反映我国取得的经济成果和经济发展相融合,同时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这样的课程设计既使课程的知识点得到针对性的教学,又使思政教育得到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4.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要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即情境导入引出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情怀化,案例贯穿融入人文、时事事件、政治等知识,教师课堂讲授,学生查阅资料,做社会实践调查,微视频学习和讨论学习。

4.3 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项目,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即教学和学习不拘泥于课堂,可以是三结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结合。

5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融入模式举例

课程思政具体的教学实施是,通过讲故事,结合社会 热点,诠释经济现象,再呈现知识链接,自然展示生活启 示,提升思政元素蕴含的思政意义。这一教学过程每个环 节平滑切入,丝丝入扣,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不会有生硬感,即:生活故事—知识链接—生活启示。

下面以经济学中核心原理之一稀缺原理举例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入模式。

在讲授“稀缺原理”这一经济学基本原理时,对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掌握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树立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在讲授“机会成本”时,对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机会成本在经济决策总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经济决策总成本的核算方法,树立经济项目精准计算的职业素养。

教学环节一:生活故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选择。

教学环节二:经济诠释—人生处处有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类似的境况,例如一个学生经常要思考这个时间是学习还是休闲呢?学习的话是学经济学还是学英语呢?一个农民面对一块土地时也会思考,这块土地是种玉米还是种小麦呢?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也会面临诸多选择,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等等。

一方面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太少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这些有限的资源还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如何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质产品或劳务来满足,物质产品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这些资源包括人力与自然资源,然而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有一个有限的量,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面对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就必须权衡取舍,做出选择。

经济学上机会成本通常也被定义为: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由于做出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收益。例如在投资决策中,一位投资者有10万元投资款,他可供选择的投资途径及可能获得的收入如下:开商店可以获利2万,开饭店可以获利3万元,炒股可以获利4万元,如果他选择把10万元用于炒股,则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是开商店和开饭店。在所放弃的用途中,最好的用途是开饭店,可获利3万元,所以他选择炒股的机会成本就是开饭店的获利3万元。

机会成本的运用非常广泛,大至社会,小至个人都会经常遇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仔细地考虑机会成本。无论怎样,经济决策都必须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而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行事,机会成本在经济决策时应纳入总成本的计算。

教学环节三:知识链接。

通过以上经济诠释,下面就可以自然地链接到几个重要的经济学知识点。比如“稀缺性”是指相对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因此,对一种商品拥有多一些,通常就意味着对另一种商品拥有少一些;又比如“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决策;以及“机会成本”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作出某种选择而放弃的其他选择所能获得的最高收益。还可以进一步诠释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不同于实际发生的成本。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也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

教学环节四:生活启示。

通过这个故事的经济解读,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启示呢?最大的启示就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这可以提醒我们,在“得”的时候也不要太得意,在“失”的时候不要太失意,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时要理性对待权衡利弊。其次,在面对资源的稀缺性时,我们要树立自觉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6 结语

对于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教学实践,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融入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内容内化于心,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自然地确立民族自豪感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找准思政元素切入点,使课程和思政自然而然融合,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关键。

猜你喜欢
经济学思政资源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