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双元育人的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2022-03-16 13:08张朝晶孙宏伟王中宇
大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调研职业院校校企

张朝晶,孙宏伟,王中宇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10)

0 引言

二战之后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快速复苏主要得益于职业教育成功开展。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为工学结合的一种职业教学模式,教学中学做交替进行。学校及企业为教学主体,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生产环境中进行技术还有技能方面的学习,学成毕业之后能够直接上岗工作。我国对德国教育经验已经学习借鉴了多年,并对不同形式双元育人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

2019 年1 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此方案中提出了在新时代职业院校的教育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且教育中要在就业导向下,促进产教融合,着力打造双元育人机制,强化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力求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的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应坚持立德树人,且此教学任务应校企双方通过彼此合作来完成。当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在教学及就业等相关环节上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衔接机制,系统体系比较完善,但是校企间在文化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职业教育中校企间文化融合,通过校企间的双重文化进行育人为高职院校学生(学徒)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立德树人任务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更渴求获得应用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养,更要对其进行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坚强品格,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厚德强技的复合型人才。

1.1 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融合程度不足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集中于教学及实训环节,但是对学校校园文化还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间的融合及衔接上还存在很多欠缺。

(1)校企欠缺文化传递。学生进入到职业院校之后,所参加的文化活动都是学校所主办的,传承的为校园文化及学校特色。在校期间学生对校企文化差异不了解,使得学生实训时对企业文化需要较长适应期,有些甚至同企业文化难以融入,最终不得不离开企业,校企合作优势难以更好体现。

(2)校企导师缺乏交流。双元育人机制为双导师制,需要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校园文化建设多由辅导员带领学生来完成并实现的,但企业导师工作中同专业课教师保持了沟通交流,但是同辅导员却几乎是零交流。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企业导师对学校文化不甚了解,辅导员对企业文化也不清楚的尴尬局面,使得学生在校企文化转换间出现了脱节,校企双重文化难以发挥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作用。

(3)第二课堂同企业实践未形成教育合力。第二课堂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主要代表,主要考量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对学生学习成绩、获奖情况及活动参加情况等进行考量,但考量中缺乏对企业实践的评分标准,缺乏企业实践考量。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下,各种考量指标中都应对企业实践比重适当增加,而当前职业院校第二课堂同企业实践间还未形成良好教育合力,教育中校企文化难以有效结合势必会出现两个教育主体互相割裂情况。

1.2 校企双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多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及技术的教育,缺乏从立德树人视角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校企文化育人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1)校企双方没有从立德树人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学校育人同企业对员工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学校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是要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而企业则想通过最快方式培养出能适应岗位工作的员工。因此企业要求员工实操技能过关即可,对思政教育不重视,忽视了对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建设及培养。

(2)立德树人思想在思政教育中未生根发芽。受网络影响,很多学习拥有严重的功利化思想,而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中重效率轻品德,学生技术技能运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德行上却存在很大欠缺,很多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不尊重前辈、无视规则制度,甚至频繁跳槽。要避免这种情况教育中职业院校需协同企业,通过双元制度,从立德树人视角发挥校企文化优势,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品德操守培养。

2 机电专业中德双元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为辽宁省一个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专业覆盖面广,而机电专业为其王牌专业。学校师资雄厚,办学理念先进,拥有最一流的实训条件,办学底蕴深厚。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令很多教师都哑口无言,优越教学条件下,很多学生在学校还是不愿意学习,上课不愿听课,睡觉、打游戏;实训不愿动手,喊苦喊累,怕苦怕累;顶岗实习中嫌弃工作累,嫌弃工作的条件差,嫌弃企业给的工资待遇低,很多无法坚持到最后,在实现阶段就早早当了逃兵。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思想出现了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不论职业教育模式有多么先进,不论教学师资、教学环境有多好,学生思想一旦出问题,教学的效果也会被大打折扣。因此职业教育中在紧抓技术技能教学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及企业实训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时可利用校企双重文化进行,教育教学中既抓专业教育,又抓思政教育,两种教育都要过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德才兼备,才能更加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求。

市场经济背景下,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而通过职业教育对创新型、技能型的人才进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不断充电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拥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而在中德双元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结合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做好学生思政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就需进入企业工作,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健康思想政治素质,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对复杂的社会变化更加适应,才能在面对纷繁芜杂社会现象时保持良好政治素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

3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机电专业双元育人的思政教育机制的推进策略

3.1 健全校企合作的调研机制, 保证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

对于机电专业来说,为更好建立现代学徒制,让学生日后更符合企业招工需求,需健全校企合作调研机制,确保产教融合能够深度开展。在调研中应注意做好如下3 项:①做好企业的供需调研。应对企业、行业还有院校师生对于学徒制的认知进行调研,并对企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调查分析。对于企业来说调研主要是要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要对学生学习及个人发展的意愿进行调研,并分析企业人员对学徒制认知,分析现代学徒制相关岗位的需求等;对于行业来说需对职业资格及行业的规范要求进行调研;对于院校来说,需对师生(既包括在校生、毕业生,也包括学校的教师)进行调研,调研毕业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分析毕业生对学历的提升需求,分析学生稳定定;对于在校生需主要对不同培养模式下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行调研;对于学校教师则主要应对他们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学徒制的认同度进行调研。②职业能力调研。依照前期对企业供需的调研结果,对企业、行业需求进行了解,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解,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对学徒制认知。并基于上述了解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析,在分析基础上构建细化的课程体系,并根据课程体系编制出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应相应的课程标准。对于机电专业来说,学生未来就业主要包括机电设备安装维护、高低压电控柜组装、高低压电控柜调试、电力设备维护、自动控制岗位等。调研中可基于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诸多途径,从专业能力维度还有职业素养维度对机电专业未来的对接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将职业岗位细化成具体的工作项目,并将工作项目在细化成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再细化成为岗位工作中需要的职业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要求、技能、方法、工具对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式分析。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依照人才定位及职业能力调研,对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在构建的同时编制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通过研讨会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明确课程转换的方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将思政品德、立德树人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从立德树人角度编制满足现代学徒制要求的蕴含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学标准,编制中坚持立德树人,能力培养,在提高学徒思想政治素养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将院校孩子培养好最根本的宗旨是在品德培养基础上提升技能。必须将落实立德树人,让学生德技并修摆在教学的突出位置。建立并健全校企合作调研机制,依照调研结果,将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意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完善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职业院校依托现代学徒制,深化以实训、技能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能对服务发展方向进行精准把握,并促进就业创业这样的办学导向。

3.2 建立双元三体系育人制度, 实现安全有效的量化标准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各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将高等教育同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为产教融合奠定了基础,而产教融合视域下“双元三体系”思政育人机制研究,就是在搭建教育向职业过渡,职业向企业人才过渡的平台,使教育教学在职业人才培养与企业效能中发挥巨大作用。建立双元三体系的思政育人机制能有效地将企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三方育人效果有机融合,就是将思政元素贯通其中,从而使育人效果达到最佳。所以,职业教育中需加强双元制应用力度,立足于我国国情,制定更科学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对现代学徒制双元制度改革后建立了“21256”特色式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21256”主要指教育中要坚持两个主体,即学校主体及企业主体;教育中要坚持一个纽带,坚持以AHK 中德双元培育示范推广基地为纽带;坚持德技并修,坚持道德品质与技术技能培养并重;教育中还要做到五个对接,对接企业需求组建订单班,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对接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对接岗位需求实施专业教学,对接企业文化强化职业素养;教育中还要坚持六合一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双师合一、做学合一、产学合一、产训合一、校企文化合一、学校育人与企业发展合一。

3.3 完善教管结合的双重责任, 保障双元项目化双项育人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双元三体系育人制度建立以后,还对学校及企业各自的育人责任进行了明确,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加深合作范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力。学校教师在学生赴企业实践过程中,或是校内业余工作之外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师傅在人才培养中适时的参与到学校技能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使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在参与人才培养中也能得到成长进步,都成为双师素质的能手;学生学习中不仅能够参加学校学习,在学校进行知识学习,进行技能学习,还能从事适合自己短期工作能力的企业生产活动,将知识技能在生产活动中得到验证和升华,在产学合一中验证锤炼,提升个人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还需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加练习,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还要尽量提高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企业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元素,以案例教学贯穿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教学项目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目的,学生学习会更加积极,同时也能够加快学生到企业生产过程的融入;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按照订单企业融入企业文化,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企业的信息,耳濡目染增进学生的融入感,同时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训练中也要融入学校的思政教学元素,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职业工匠;职业院校的教学育人应随企业发展需求设定培养目标,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岗位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标准的修订方面要时时关注产业发展对用人企业带来的新变化、新形势,人才培养要有前瞻性,建立校企的长期共赢。

3.4 通过产教融合的质量评估, 改善产教管三方育人效能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为确保双元三体系育人制度的效果,还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产教管三方育人效果进行了改善。学院明确了德技并修的课程教学标准,规范基础课程教材,并对专业课程教材精心选择,对国家教学标准严格执行,并对专业核心课程及技能教学标准严格执行,建立并健全企业调研机制,对最新的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教学实施中对课程标准还有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对学生核心素养积极培养,并最终确保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教学任务的实现。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围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系列制度、程序,将现代学徒制中的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制度化、标准化,确保项目人才培养始终运行于学校质量标准范围内。在质量评估中将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还有中介组织等都纳入到质量评估体系中,在制度设计中应做到管、评分离;质量评估过程中应遵循客观理念,坚持中立原则,不依附于政府及职业院校任何一方,要将职业院校教育评估中的行政色彩逐渐淡化,使得职业院校教育评估从管及办两个互动中得到了独立。评估方法中让来自企业及行业中评估专业发挥重点评估作用,从而使职业教育评估实现了从政治上的权威性向专业权威性方向的现代转型。评估功能方面,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了政府、学院、行业主体等多元主体的专业性评估体制平台,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多方监管及玩不制衡,并使学院职业教育在政府、职业院校还有社会几方协同治理的基础上实现了质量上的大幅提升。教育评价中不仅关注学徒最后的毕业评价,主要着眼于学徒培养的全过程评价,将学徒培养前期合规性管理,学徒培养中的监测、改进、学徒阶段绩效评价有机结合,并将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同企业对于学徒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培养中确保企业还有学生能够同时收益,既着重对学生技术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及品德修养,真正确保德技并修教学目标的实现,确保现代学徒制项目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 结语

依托产教融合视域下双元育人的思政教育机制,盘锦职院机电工程学院2020 届毕业生共计327 人,总就业率高达98.17%,其中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就业率全部为100%。202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74 万人,同比增加40 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有人称其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一向以高就业率在业内享誉盛名的盘锦职院机电工程学院又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调研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