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2-03-17 12:27任红霞
公关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一体化互联网+互联网

任红霞

摘要:当今,互联网平台已成为新时代开展思政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其推动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破除了以往的建设困境,互联网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有效地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丰富了思政课程内容、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一体化。互联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有挑战,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弱化师生网络信息接收差异、管控好泛滥的娱乐文化、有效整合碎片化网络信息,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

“互联网+”是在网络与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的一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新发展业态。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自身独特优势,把传统优势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机衔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优势所在

1.有利于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2019年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分情况设置能够彰显根本目标的阶段性目标。在以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影响,导致各学段存在脱节错位、沟通不便、协同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思政课在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中的整体化设置。互联网技术具有开放性特征与大数据筛查、分析功能,能够更科学精确地分析大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进程,并制订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手段,注重教材连贯性、学生成长延续性、教师讲授联动性和学生评价全面性,形成小学阶段重启蒙、初中阶段重基础、高中阶段重素养、大学阶段重担当的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在大中小学构建起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课模式。

2.有利于以主客体双向互动代替传统单向灌输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青少年處于“拔节孕穗期”、“路口决择期”,如何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尤为重要,传统的思政课主要集中于课堂内老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以至于学生在一味地被“灌输”中逐渐丧失对知识的兴趣。随着互联网发展,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的固定结构逐渐被打破,学生通过智能化的网络平台,以更加贴合兴趣的方式获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与表达诉求进一步被激发,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主动性增强,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优化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过程中的一项重点任务,思政课既是传播科学理论知识的公共课,又是引领学生价值形成的人生课,其课程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教育内容的支撑,只有不同学段教育内容衔接贯通才能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然而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重复化”“交叉化”“孤立化”“分散化”现象,不利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顺利开展与一体化建设,互联网的优势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不同学段的资源共通共建共享。

4.有利于加强不同学段教师交流沟通,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一体化

推进一体化建设关键在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同学段的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交流沟通欠缺,再加之自身的学历结构、知识水平不同,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难以有效衔接。互联网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一方面方便快捷的网络通信软件使得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思政教师能够足不出户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同备一堂课方式做好相互沟通和协调,各自守好“一段渠”。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构建起系统、丰富的资料库与专门的网站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与知识储备,并借助互联网上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以教师的专业化带动课程的一体化。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发挥优势同时,不免缺陷也体现出来,在“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面临困境。

1.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与信仰选择

学校是学生价值观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强且鉴别能力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很容易受错误思想的误导而误入歧途。一是网络上一些媒体和平台为追逐利益对信息进行夸大,严重危害社会正能量,冲击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网络,大肆宣扬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旨在消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以此来实现和平演变。这些网络信息如果不加以管控,会对我国大中小学生的价值塑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造成阻碍。

2.师生对网络信息接收程度不对等影响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面对网络新阵地,如何有效地传播与讲授课堂知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难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教育逐渐被师生双向互动所取代,在这个双向互动过程中就会出现因师生对网络信息接收程度不同而沟通不畅的困境。学生作为网络社交软件的主要使用群体,能够对各种网络流行话语、词汇及时的接收、理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及时同步转化学生所面临、所接受的新网络语言,没有能够及时站在网络阵地的最前沿,导致了师生在思政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对接困难,对教师进行专业教学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真正吸收有阻碍作用。

3.“泛娱乐化”冲击着思政课的权威

“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2 ]但是,当前互联网泛滥的娱乐文化正一点点地冲击着思政课的权威地位,各种娱乐、明星、八卦占据了大量的网络空间,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娱乐元素弥漫网络,与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严谨性相背离,使得许多大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被这种娱乐文化所麻痹,逐渐失去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致使思政课愈发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增加了思政课开展的难度,阻碍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进程。

4.碎片化的知识与学习方式降低了学习的连贯性,弱化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不仅需要外在构建起链条式的思政课程体系、教学育人体系,而且需要学生自身内在地具有串联、整合、规划知识的能力,实现内外协同。当今的网络环境凭借简明扼要、丰富有趣、传播及时、涉猎广泛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碎片化信息也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碎片化,使得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变得零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弱,无法将不同阶段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衔接,构建起系统的思维框架。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提升策略

1.加强网络信息规范管理,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与青少年三观形成具有正相关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各种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必须加强管控力度,找出信息源头,严加惩治。另外,对于互联网上各种消极生活方式和错误社会思潮要严加管控,通过合理手段对这些生活方式与社会思潮进行本质揭露,让学生认清它们的本来面目,从而使学生学会辨别真伪,做到真懂、真信,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2.提升教师网络信息接收与使用能力,推動思政课堂话语转变

善于运用大中小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语言讲授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堂中存在的因师生网络信息接收差异而交流不畅的问题,必须补齐短板。如开展教师网络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对互联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理念;鼓励思政教师与学生通过微信、QQ等日常社交软件进行交流与互动;学校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健全教师交流机制与信息化能力。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以在有效提升教师网络信息接收与使用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化水平。

3.严加管控娱乐文化,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娱乐文化

适当的娱乐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调节心情,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着大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选择,所以必须建立起“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防线,提高大中小学生的理性思维与辨识能力,帮助学生科学把控好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好网络娱乐与学习之间的时间比重避免过度沉迷娱乐文化。同时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努力挖掘娱乐现象中的正能量与育人因素,用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更有效率的、更大程度地表现出来。

4.整合优化碎片化网络信息,引导提高大中小学生知识管理能力

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为大中小学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源,但大中小学生受自身思维能力与时间的限制,对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往往不能有效地加工、整理和吸收,弱化了学生将知识有效融会贯通的逻辑思维的构建从而间接阻碍了思政一体化的进行。面对这一情况,就必须进一步构建优质碎片化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着力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通过大数据统计学生所感兴趣的知识点,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分类,以大中小学生自我思维能力的内在提高推动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顺利衔接和协同。

(本文系2019年山西省“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资助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行合一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909;2020年长治学院基础教育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J011。)

【参 考 文 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001).

[2]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责任编辑:姜秀靓)

3451501908241

猜你喜欢
一体化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