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主抓五大体系建设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2022-03-17 09:57供稿温州市林业局
浙江林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温州体系生态

温州素来有“浙南水乡”之称,其湿地面积之大、类型之多,在全省仅次于宁波。全市湿地面积21.45 万公顷,湿地率约16.26%,湿地保护率约32.54%。温州拥有16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比重超76%。拥有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乐清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龙港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温州湾等近海与海岸湿地。其中温州湾湿地是世界八大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途中重要的补给中转站。温州湾被国际鸟盟列为重要鸟区,2019年入选《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9)》项目“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每年在温州湾湿地能记录到的迁徙及越冬水鸟有100多种,十多万只。其中包括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鹳、遗鸥、东方白鹳、白枕鹤、勺嘴鹬、青头潜鸭等20多种。

发挥自身优势 创建湿地城市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温州对标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标准,以五大体系建设为主抓手,加速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美丽温州。近年来,温州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天时”即温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生动实践;“地利”即温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底蕴;“人和”即温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近年来,温州先后出台了《温瑞塘河保护条例》《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在海湾治理、塘河治理、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中成绩显著。在民间,温州有“百团万人”、民间河长及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协会、绿眼睛、野鸟会等力量的有效参与,保护湿地的氛围十分浓厚。温州市委政研室在《温州政研》刊登调研文章——《关于温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对策建议》,原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作批示,提出温州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2021年的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市“两会”上,分别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温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建议和提案。2022年1月,新任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作出批示,要求抓紧推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标《实施意见》 抓好五大体系

温州对照国际湿地城市的五大类16项指标,通过对该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基础进行摸底分析,通盘谋划思路并制定《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实施方案》的框架体系,并于2022年1月30日正式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意见》总的创建目标为:至2023年,全市湿地保护率50%以上,新建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公园)1 处以上。到2024 年,新建或治理小微湿地100处,温州湾湿地、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湿地得到科学有效保护,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全市湿地面积保持稳定,湿地率16%以上,湿地保护率55%以上,形成“三江碧水千里海岸万顷水乡”的滨海湿地城市风貌,确保国际湿地城市顺利创建成功。

以“五水共治”和“蓝色海湾”为抓手,大力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治理体系建设。结合“五水共治”“河长制”“林长制”“海绵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大力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治理体系建设。在三垟湿地、温瑞塘河等重点地域开展了以修复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目的的系统治理。争取国家专项资金7.8亿元,在洞头、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县(市、区),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和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加快推进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岸线的保护整治修复,使其成为城市湿地的重要名片。

以“十大重要湿地百大乡村湿地”为依托,大力推进湿地生态体系建设。以温州湾湿地、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0 处极具地域和生态特点的代表性湿地为例,作为湿地生态体系的基础支撑,在镇村驻地及周边河道、沟渠、坑塘等地域,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100 处乡村湿地(小微湿地),作为湿地生态体系的重要依托。2021年,全市已完成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港红树林湿地、洞头区南北爿山3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申报工作,百大乡村湿地建设正开展资源调查。争取到2024年创建国家重要湿地2处,完成10处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名录)的标准化建设和100 处乡村湿地(小微湿地)建设任务。

以依法治理科学管护为重点,大力推进湿地管护体系建设。在原有《温瑞塘河保护条例》《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湿地保护立法。同时,结合林长制工作,争取在市、县两级成立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架构起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资源层具体内容有:按照耗材、供应商、诊疗单等分类进行管理的信息库和按照货架、定数包等分类进行汇总的数据云计算库、资源集成库;要素层具体内容有:根据耗材管理实际需求对数据信息进行定数包、增量包、库存预测、需求预测模型设置,权限访问、服务变更、系统集成等服务管理设置及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处理。

本文研究了新时期三峡旅游较为完整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格局,弥补了近年三峡地区旅游研究的空白。由于景区节点及圈定三峡研究范围的确定以采集到的信息的关键词分析和实际考察认定的主要景区为主,所以可能会对三峡部分景区有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如何选择研究节点及研究范围的确定还值得进一步商榷。此外,对游客行为中的出行方式、旅游天数、属性特征、景区评价等相关信息也值得深入研究。

以绿色发展合理利用为目标,大力推进湿地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在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依托湿地公园和湿地名录,积极开展湿地生态观光体验、体育竞技比赛等活动。鼓励依托丰富的海洋、沙滩等特色资源发展生态养殖、海捕体验、海上游乐、海滨旅游等海洋经济项目,着力培育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支持湿地生态种养示范、湿地产品加工等产业升级,开拓湿地绿色有机产品市场,实现湿地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协同发展。

以共建共荣人人参与为导向,大力推进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加强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科普宣教活动,增强全民湿地保护意识。2021 年5月13 日,在泰顺主办“国际湿地城市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分论坛”。2021年5月20日,在三垟湿地举办首届碳中和温州湿地保护论坛,倡议设立“温州湿地保护日”。在“国际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节日,通过举办摄影展、观鸟活动、亲水活动、体育赛事等,组织公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宣教活动,提升公众参与率和知晓率。

湿地保护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下一步,温州市将继续从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资金保障、力行借智引力、动员公众参与等方面入手,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湿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温州体系生态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好玩的温州乐园
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