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

2022-03-17 01:42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道德法治

陈 冲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生接触信息的媒介、渠道、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给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强调责任与品德,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需要不断探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有助于小学生个人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可对学生形成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情感上的呵护、安全上的保障、学习上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理解感恩,懂得遵守秩序,学会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获得全面培养。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小学教育应重视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独立自主对社会和集体环境中的不和谐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运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渗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1]。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

(一)创设适宜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要使小学生理解“道法”教材中提到的规则应摆脱说教式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在情境中融入有趣的故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正处于初步发展中,容易对成年人普遍接受的规则存在疑惑,教师就需要耐心地设置情境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规则秩序之间的关系,了解遵守秩序的必要性。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下称“教材”)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就要例举生活中的场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校周围常见的公共设施有道路上的红绿灯、公交站、交通标志、护栏等,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设施有哪些用途,它们与自身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就会想到这些设施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设施呢?”通过这个问题能把话题过渡到责任意识上,强调在使用公共设施时必须遵守的秩序以及破坏设施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生活中,学生们每天都会见到这些公共设施,由于缺少适当的引导往往不会深入思考责任问题。当教师引入生活场景举例后,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对本课知识点也会留下深刻印象[2]。

(二)强调规则与制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恃宠而骄的习惯,在生活中习惯了索取而不懂得感恩,更缺少责任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责任意识,强调公民应遵守的制度与规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逐渐增加,因此有必要在本学科教学中提高其责任意识。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守护者》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可以用集体生活中的小事来举例:小明看到小军的笔记本很漂亮,在小军未同意的情况下拿走了他的笔记本,这一事件中小明做得对吗?他侵犯了小军的哪一项权利?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启发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小明,你要怎样做?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而引出法治层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抓住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强调规则与制度,使学生从小形成责任意识,尊重自己与他人的权利。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与实践,实现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包容。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实例、提出问题、创设场景,促进学生对责任意识的重视[3]。

(三)游戏化教学,及时纠正学生问题

采用游戏化教学能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教学氛围更活跃,同时也能纠正学生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在轻松的氛围中帮助学生自我发展。

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信息万花筒》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几名学生做游戏,为其他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讲到如何分辨不良信息时,教师要列举几个标题,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信息可以点开浏览,哪些信息是不良信息,应该进行举报。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是自身却缺乏足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易受到不良信息误导。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如何正确获取信息,要确保学生能获得健康有益的信息,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

又如,部分学生习惯长时间盯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忽略了用眼健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游戏,让他们盯着黑板上的一个圆点不眨眼,看看一分钟后有什么感觉。此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入用眼过度的话题,使学生认识到不良习惯对眼睛的危害,也能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提出合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需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提问,启发学生去思考教材内容的合理性,让学生真正领会教材精神。比如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守护者》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生活中有一把尺子,它能判定我们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我们需要用这把尺子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依靠它保障自身的权益,谁知道这把尺子是什么?学生们会联想到应该是法律。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要确保大家和平相处就必须依照相同的准则行事。教师要让学生去主动思考法律存在的意义,思考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在提出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联想到同学之间应互相包容、要爱护环境、共同维护班级秩序等。适当的提问和交流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反思自身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多举例,借助现实中的现象与学生探讨道德与法治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4]。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可以从思想层面启发学生,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到正向的积极心态的影响,对学生个体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应积极抓住教学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渗透,使小学生养成良好个性,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道德法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