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问”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研究

2022-03-17 04:05钟金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生活化思维

钟金龙 秦 骥

(1.红安县觅儿寺镇明德小学 湖北·黄冈 438400; 2.红安县东方小学 湖北·黄冈 438400)

0 前言

小学阶段属于学生学习发展的使其,小学教育重视基础成绩的同时,同样需对综合素养、思维能力等予以重点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属于教师经常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手段之一,促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思考,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强化提高,以此为后续学习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课堂提问属于小学数学教学所采用的辅助教学方式,为高效课堂构建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小学数学教学,需基于新课改严格标准,重视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有效可课堂提问,促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完成自主分析与思考解决,并对知识形成深刻记忆印象,强化知识运用的同时,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强化提高。

1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课改全面深化推进落实,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也就此出现明显的优化创新。素质教育背景下,重点强调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期间,对基础知识作出充分学习掌握的基础上,还需具备优秀的数学思维能力,面对数学问题,可对此完成自主分析思考,并做出正确解决。所以,为促使该教学目标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务必重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策略,如提问教学等,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教育阶段,属于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发展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个体思维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强可塑性,开展教学环节,教师务必重视通过科学启发与正确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开展高效学习,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强化提高[1]。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务必基于学生思维认知、教学大纲等,对教学方法模式作出优化创新,并对提问教学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开展学习实践,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充足兴趣,从“问”出发,指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作出深入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强化提高,以此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2 从“问”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2.1 把握提问时机,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从“问”出发,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教师务必对提问时机做出科学准确把握,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促使学生可对此产生充足兴趣。针对课堂提问,实际而言属于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期间,基于教材知识、学生学情与思维认知等,结合教学目标,对问题作出科学精心设计,以问题为中心,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启发。从“问”出发,属于新课改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同样充分彰显出素质教育强调的“以生为本”理念。开展课堂教学环节,对提问时间的科学准确把握,所形成的效果也表现出相应的区别差异,在此环节,教师应当关注所有学生个体,对学习反馈情况予以重点关注,以此对提问时机做出科学准确把握,促使学生能够保持充足学习兴趣。

比如,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有关面积部分知识,开展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思想可能相对分散,学习兴趣并未保持十分充足。所以,教师可设计部分小问题,引导学生能够踊跃参与,为新知导入提供基础保障。如“熊大、熊二正在玩拼图游戏,卡片全部为正方形形状,且边长为1cm,熊大拼出长方形图形,熊二拼出正方形图形,面对图形大小,熊大熊二各执己见。接下来,大家共同观察图片,你是否能够正确对比出图形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后,全体学生均对此表现出充足兴趣,并踊跃参与其中,对此展开分析思考。学生踊跃参与环节,思维得到有效调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并准确把握提问时机,促使学生对此表现出充足兴趣,通过分析思考,实现思维的有效活跃,为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2.2 明确提问目的,提高思维导向性

针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疑问,同教师提问问题存在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提问问题期间,需对教材、学生学情、思维认知等做出综合考虑,结合教学重难点,以此对问题加以精心合理设计,并对问题目的加以具体明确,切实提高思维培养导向性。比如,以《图形的运动(一)》为例,有关平行、旋转部分知识,学生对基本定义作出学习了解后,教师可及时提问问题:大家结合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或旋转的场景或是物体?通过教师提问问题,教师踊跃发言,部分同学说缆车、电梯都是沿着直线完成平移运动,部分同学说直升机螺旋桨、旋转木马沿中心完成旋转运动等,通过学生踊跃发言回答,促使其对平移、旋转方面的知识作出更加深入地学习理解,同生活加以紧密联系,形成深刻记忆印象,以此实现思维迁移能力的进一步强化提高[2]。

2.3 拓展提问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结束,并不代表思维锻炼就此结束。开展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心存疑问,对数学学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开展数学学习,内心存疑同样也为数学知识学习提供重要的基础动力。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教师需重点关注提问,设计部分延伸性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需知识,完成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促使其知识可以得到有效拓展延伸,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强化提高。比如,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周长、面积公式学习掌握后,教师可设计相应的发散性思维问题,如“某一处篮球场地,长度减少5m,面积则较之前减少15㎡,宽度减少2m,面积则较之前减少20㎡。试求原篮球场地面积为多少?”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发散性思维问题,引导学生对所需知识加以正确合理运用,使其可以对面积计算公式作出充分理解掌握。此外,铜鼓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与正确解答,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进而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化提高。

2.4 通过生活化提问,增强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为保证学生学习能够更加轻松愉快,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生活化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和生活存在的紧密联系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有效增强思维能力。比如,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问生活化问题,如小花带100元去超市购买学习用品和零食,一支钢笔4元钱、一本笔记本5元钱、一瓶酸奶15元钱、一袋薯片3元钱,请问小花购买物品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钱?通过生活化问题,构建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对此表现出充足兴趣,并积极分析思考,结合所学习知识对此做出准确计算,求出正确答案。如此,通过生活化提问,促使其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进而有效增强数学思维能力[3]。

2.5 设计有效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问题设计,贵在精不在多,设计有效问题,促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思考,实现知识的学习掌握,通过思考探究,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进而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化提高。同时,有效问题,通过“问”“答”结合的形式化,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性得以有效增强。比如,以《三角形》为例,课堂教学环节,有关三角形的内角和部分知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对此,教师可设计有效问题:“若将三角形划分为两个小三角形,则两个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内化并未变化做出分析思考。又如,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设计有效问题:“小花带了一块巧克力,平分给小华、小明与小小,每个人获得几分之几?”通过设计有效问题,使抽象数学概念能够更加直观具体,促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问题关键,对知识形成深刻学习认知。

3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效提问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具有重要教育意义。所以,教学期间,教师务必高度重视,重点开展提问教学,通过思维逻辑缜密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考探究,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提问,促使其思维能力可以的进一步的有效练习巩固,同样可以使其对知识形成深刻记忆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强化提高,进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生活化思维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