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现状、问题及实践探索

2022-03-17 09:02
关键词:大学物理育人思政

冯 博 张 刚 汪 津

(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观点,把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堂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堂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3]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也就是说,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是一种立德在先、树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体系丰富、人格健全完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各大高校因此需要在各类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4]

《大学物理》课程作为高校工科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能够使工科学生得到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能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但目前来看,这些还远远不够,《大学物理》课程还要发挥价值性引领和深度性育人的作用。[5]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不能单纯地对其灌输简单的公式和冰冷的机械操作,更要具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团队协调能力。因此,《大学物理》课程在全面育人方面,特别是开展思政教育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本文将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分析其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应对策略。

一、《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其成因

(一)教学目标设定欠佳,定位模糊

《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工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完全具备进行课程思政的条件,承担思想引领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现代高等教育是否仍然坚持追求科学理性目标和知识技能以及提高人的计算能力,继续把科学知识的功利性和效益性放在首要位置?答案是否定的。目前,一些工科学生在上岗前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与指导,高校过分量化评价学生,尤其看重成绩,以结果为导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没有后劲,学生缺乏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被利益化驱动较多,这些都是教学目标设定不准确导致的。一线教师常常重视知识性目标,过分强调在书面上容易考察的目标和内容,而忽视价值性目标。思想上的引领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在书面上难以考察,并且短期内成效甚微。学生在各种达标考试的困扰之下,难以捕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盲目跟从不全面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的知识一流,技能一般,却缺乏使命担当精神,缺乏家国情怀。

(二)教学设计一叶障目,主次不分

一些《大学物理》课程的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照本宣科,主次不分。一线教师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材,缺乏深入的分析,不能把所教授的内容与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对教材知识脉络把握不准。对于所讲授的内容,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难点,什么地方引入什么样的生活场景或生产实践更为恰当,什么时机是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的最佳时机。有的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与时俱进,常常流于形式,教学设计中未能凸显出课程思政重要环节。有的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认知和接受能力,没有明晰所教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更谈不上深挖教材中潜在的教育元素,找准融入点,将思政元素与教育元素有机结合。要真正落实《大学物理》的课程思政,就要让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但是,这并不是说整节课都要进行课程思政,要准确把握课堂节奏,在每个环节上认真考虑是否有思政元素可以融入,该融入时机是否恰当。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家国情怀得到培养,教学设计要注意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不能单纯地盯住一个点,这样只会一叶障目,适得其反。要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进行,尤其重视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工程伦理,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遴选不当,生硬牵强

一些高校一线教师,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把课程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行灌输在同一节课,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思考,对知识结构框架思路不清。有的一线教师认为《大学物理》课程既然是基础课,只要把专业知识讲清楚就可以,只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理论基础知识以及那些晦涩难懂的定理和公式就可以,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和解决工程问题就完成教学任务。这也许是传统工科教学模式下,对《大学物理》课程的要求。这就是有的一线教师要么不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尝试,要么整节课都进行思政说教,不能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没有深耕教学内容的原因。比如:第一种情况是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不提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这就错失了一个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机会。第二种情况是在讲解质点运动学时,生硬牵强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搬硬套杂糅进家国情怀等,这样不但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往往得不偿失。这是因为《大学物理》的一线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没有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调整自己的课程内容。

(四)社会热点追踪不够,缺乏温度

一线教师和工科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学习,喜欢埋头书本,固步自封,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特别快,社会进步发展也特别快,我们如果只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那么《大学物理》课程将会十分枯燥无味。恐怕连基本的知识性目标都很难达到,也谈不上价值性目标,更不可能有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不能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一线教师自己模式化,把受教育者同样模式化。例如:许多新兴的高科技创新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都以《大学物理》课程为支撑,都能在《大学物理》课程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映射内容。学生无法体会到《大学物理》课程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领会不到课堂的知识内容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的总结、概括和升华,同时又能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更无法领会知识促进科学技术的改革和进步。这样的《大学物理》课程,这一同时具有深度、广度和温度的课程,没能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浪费了这个有效的育人载体。

(五)一线教师缺乏教学整合,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一些高校教师被量化评价所束缚,被各种表格和繁琐程序所裹挟,对教学改革的学习探求性不高,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渴求度不高,对教学缺乏创新意识。归根结底,《大学物理》的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缺乏研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大学物理》的一线教师对《大学物理》课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唯物主义辩证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及能否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无缝对接,这些都是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问题。例如:《大学物理》的一线教师能否将《大学物理》课程从整个科学进步的角度进行讲授,能否从整个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讲授,能否结合新技术和新事物将《大学物理》课程中的枯燥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一方面要从《大学物理》的一线教师自身找原因,缺乏改革尝试的勇气,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和奋斗的热情。另一方面,与缺乏继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教师自身的学习也应该是终身的。

二、《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现代高等教育应当体现科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和谐统一,把“在科学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作为重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贯彻实施。“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机结合,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政教育元素,包括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唯物主义观念、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及方法论等融入课程当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产生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发挥作用。[6][7]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大学物理》课程如何才能守好自己的“一段渠”和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这是对每一位《大学物理》一线教师提出的教育教学高标准,一线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与时俱进。

(一)知识性目标与价值性目标并重,重视思想引领

作为高等教育,在新的产业革命冲击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当实现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相互和谐统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上的引领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就更要长期坚持下去,并且将它与知识性目标并重[8][9]。在培养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价值目标,不能忽视家国情怀和价值认同感的培养。在教学目标设定这一环节上,我们需要既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又注重在思想上引领学生。例如:在天体运动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历史上曾经激烈地讨论“地心说”和“日心说”,当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使他成为西方近代早期“日心说”的重要复兴者,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哥白尼在临终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这部著作在其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大量的支持者。布鲁诺支持哥白尼“日心说”,发展了“宇宙无限说”。他为此颠沛流离,最终还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因而,他常常被人们看作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先驱者,是捍卫科学真理并为此献身的殉道士。

这段物理学史的引入就能帮助一线教师完成价值性目标的培养任务。可以引导学生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打破陈规,不被已有的知识体系所困,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亚里士多德说:“吾爱我师,但吾更爱真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中,我们要冲破一切束缚,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不仅仅为工科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具备敬业、创新、求实、合作等优良的品格,以及为祖国和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二)思政元素准确“融入”课程设计中

一线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合理安排思政元素的融入,不能机械地插入,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清主次,从中挖掘出教育元素,让思政元素水到渠成地进入课程设计中。例如:可以从课程的导入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那节课,可以把著名滑雪胜地基茨斯坦峰的那次缆车在隧道中的火灾事故导入课程内容。位于奥地利萨尔斯堡附近的基茨斯坦峰,为了吸引和方便游客,建设了缆车,缆车的起火是极为罕见的,但是在2000年11月11日,这个高山滑雪场缆车从山脚下出发不久,便在隧道中起火,当时,摆在游客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穿过火势最大的区域,从车尾逃生,这样只需要走600米就可以逃离隧道;二是往车头前进,列车长更有可能想办法打开车门,一起向远离起火点的方向逃生。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第二种,结果由于判断失误在大火中丧生。我们通过讲解这个真实发生的事例,导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讲授内容。这是对学生的一种生命教育,在危急时刻,要冷静处理问题,要学会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够运用我们所学知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判断。

(三)吃透教材,润物无声

脱胎于自然哲学的物理学可谓是科学中最接近哲学的学科之一,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物理》课程是非常适合践行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新理念的。[10]《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要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让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第一,《大学物理》课程的讲授内容是多姿多彩的客观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第二,《大学物理》课程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思政价值和思政元素,其课程本身就具有温度。因此,这个同俱深度、广度和温度的课程,正等待我们一线教师去深入挖掘和研究。

1.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点中

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中,选择恰当的知识点,适当融入思政元素,这样有助于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例如:热机效率的讲授过程中,η=A/Q 时,效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只能尽量提高,提高效率有几种方法,其中减少热损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要尽可能地努力,但是不要过于执拗,因为任何事情都不会百分之百完美。我们要重视过程性学习,一直奔跑于追求完美的路上。再有,力学问题的讲解过程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变化的,有的时候摩擦是有利的,有的时候摩擦是不利的,这就要教给学生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的思维,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这部分还可以结合辩证思维讲解。最后,牛顿三定律的讲授过程中,特别是力的平衡时,可以引入人生的平衡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一些挫折和不如意,如何在非平衡状态下,砥砺前行,在困境中重新站起来,重新燃起斗志,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探索中的失败,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同时,又要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在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

2.思政元素“融入”知识探索背景中

物理学的进步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辛勤汗水,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一万零一次的成功,之前要经历一万次的失败,这其中同样蕴含着大量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在热力学基础的讲授过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上就是包括热现象在内的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并且热力学第一定律揭示了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当时,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致力于研制永动机,当然最后他们都没有成功,但是他们追求科学的精神值得敬佩,正是有了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人们才认识到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同样为科技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给同学们指出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还可以把经济学中的价格与价值相符、等价交换等原则融入进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思政元素“融入”社会热点中

《大学物理》课程要引入前沿知识,接轨创新成果,选择恰当的顺应时代发展的话题,多关注生活中能用大学物理知识解释的有趣现象,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有许多都离不开物理学。当介绍我国在科学和技术上的飞速发展时,把动车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火箭运载、航天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成果设置成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教师适当点评,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在《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上,一线教师不能灌输式地讲解专业知识,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大学物理》课程有深度和广度,更要有温度。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创新,要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认同放在同一水平高度。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家国情怀。《大学物理》课程思政重点落实中央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建强教师队伍,加强自学和培训

“课程思政”源于课程,主体当然还是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课程,思政是对该课程的思政,我们必须对课程的内容和发展过程以及其涵盖的精髓进行精心地挖掘,梳理出经典且实用,并且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思政元素,凝练出思政案例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对《大学物理》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一线教师在《大学物理》的教学活动中既要传授知识,达到科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又要进行课程思政,拥有家国情怀,两者同向同行、相辅相成,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第一,《大学物理》课程一线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和重要会议精神。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要有机融合,不是简单地说教和死记硬背,更不是像影视剧中插播广告一样机械地插入。我们的《大学物理》一线教师要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国家重要的产业投入、重大项目,亟须解决的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有机融入《大学物理》课程中,要自然地、恰如其分地切入。这体现的是课程的深度,也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物理》一线教师平时多下功夫挖掘和积累。

第二,专业课与思政课在育人方面同向同行,可以组织一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一起探讨,研习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要多向思政课教师请教,请思政课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共同完成课程思政。在《大学物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线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对《大学物理》课程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地梳理和思考,在一定高度下进行探索和挖掘思政元素,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认同。《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方面是物理学科知识的传授,在物理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够有机融合思政素材,思政元素“潜入”《大学物理》课程。这是该课程广度的体现,也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课程思政的必经之路。

第三,全力打造《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精品课堂、优秀《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师以及优秀的《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师要有团队精神,传承老一辈的“传帮带”优良传统,建设一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学团队。团队中要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年龄梯队合理,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备吸纳新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在与思政课教师研讨的同时,专业课教师之间也要集体备课,互相取长补短,探讨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研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物理》课程的课程思政,深耕《大学物理》课程的这片责任田和守住《大学物理》课程的这段渠。团队内部成员互相听课评课,主动分享在教学岗位上积累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逐步形成具有《大学物理》课程自身特点的,并且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教学和案例教学。帮助青年教师拓宽专业和思政视野,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水平和能力。此外,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情怀,这种家国情怀能够互相感染,1+1大于2,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浓郁,才能在枯燥的定义定理和冰冷的公式中坚持求索。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能够触动学生深埋心底的那种奋斗热情。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与教师互动,同样能够使教师迸发出力量,将这种力量转化为对《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孜孜探究,使《大学物理》课程成为有温度的课堂教学。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成长的教育新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也不是依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中来,是对一线教师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专业课和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是今后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物理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物理实验中热电偶冷端补偿电路的应用
小质量恒星形成理论中的大学物理知识浅析
数学语言精准性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