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机制与优化路径

2022-03-17 10:05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升级转型机制

张 敏

(仙桃职业学院 湖北仙桃 433000)

0 引言

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1],标志着“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双高计划”的实施将原本“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的整体建校机制分流为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两个方面,以此推进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深层次的内涵提升。在科技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双高计划”凸显了专业群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彰显了专业群建设在国家经济转型和支柱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仍处于探索期,建设机制与建设路径还不够完善。对此,需要深入分析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驱动因素与建设机制,探寻中国特色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路径,为系统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1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驱动因素

1)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人才需求旺盛是专业群建设的内在动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生产要素的升级,生产要素的重组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倒逼人才输出端改革,进而成为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产业转型升级体现在经济附加值和科技创新力的提升、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降低等综合方面,是产业技术、行业市场、企业管理、战略核心和生产理念的深层次升级。无论哪一领域的蜕变,都离不开人力资源要素的升级支撑。这种人才需求的升级支撑体现在“质”与“量”两个维度:“质”的需求维度,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科技创新力的提升,对人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专业覆盖能力的要求更高,必然要求人才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有质的提升;“量”的需求维度,体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各个领域的集中蜕变都需要与之数量相当的人才流入,以此承担产业升级重任。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下,专业群建设能满足这一需求,专业群打造“核心专业”满足了“质”的维度需求,对“群”的集中建设则满足了“量”的维度需求。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核心专业知识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和前提,非核心的若干个关联专业则为人才广覆性产业知识汲取提供可能性。所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势头之下,人才需求端的转变自下而上追溯到供给端,倒逼供给端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由此产生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在动力。

2)产业转型升级下的技术创新是专业群建设的现实依据。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产业技术创新、行业市场更新、生产模式优化和战略核心突破,所形成的一系列丰硕实践成果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当前产业技术整合深化的背景下,技术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范围的研究,其突破了原有领域的边界,全面覆盖产业内的多个单元,使得技术创新的涉及面更加宽广。因此,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着力点,在应对产业转型升级下技术创新的这种变化趋势时,也相应进行改变,即打破原来单一专业的教育方式,进行核心专业技术的重点培养与关联专业技术的全面培养,以此满足宽泛化技术的应用推广需求。在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专业界线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作为专业知识教学与技术技能传播的重要载体,建立专业群是应对技术创新趋势的较佳途径。专业群围绕核心专业的建设,广泛吸纳其他关联性专业技术,打通产业内的多个专业领域,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丰富专业群的专业技术与科技含量,实现人才的集中式培养,全面应对产业转型升级下的技术更新迭代需求,实现产业技术的集中式收纳与技术人才的全面化培养。由此可见,产业转型升级下技术创新的变化特点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契机,成为专业群建设的现实依据。

3)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集约发展趋势是专业群建设的行动指南。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势头下,以人才和技术为代表的生产要素表现出较强的“集群效应”,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与所依附的产业同步成长,形成同生共存的发展机制,促使区域核心产业初具雏形。同时受到产业链延伸与经济效应辐射的双重作用,核心产业进化成为核心产业体系,更加依赖于地区的人才资源优势或技术创新优势,此时,产业集群在影响教育发展趋势上更具话语权,这种集约发展趋势也进一步成为专业群建设的行动指南。区域产业集约化发展背景下,新行业、新岗位群、新技术迭代升级加速,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产业链上下游不断纵向延伸,倒逼高职院校走专业群建设之路,从而服务核心产业集群发展[2]。换言之,产业发展的“集聚”与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是相适配的,产业集群需要相对聚集的人力资源作保障,要求高职院校从传统的孤立式专业建设模式中脱离出来,根据产业集约发展的需要,依托专业群建设培养专业性与复合型相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群建设能够有效地满足产业集群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以特色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群内其他关联专业的共同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设备共享、技术推广、岗位承包及校企共训等专业群共建模式,致力于群内学生对前沿技术和关联技术的重点学习与全面触及。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集约发展趋势是专业群建设的行动指南,并为专业群建设机制与优化路径提供了参考。

2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制构建

1)专业群与人才链双向适配机制。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首先要建立专业群与人才链的双向适配机制。具体而言,人才链的两端主要是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实现高职专业群建设与人才链双向适配,一方面是要构建专业群与市场人才需求相适配的机制。专业群内的核心专业规划和布局要与产业人才需求相适配,在规划专业群建设前,组织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的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并根据人才需求情况规划专业群的规模与专业数量,确保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充分保障学生高质高效就业。同时,专业群内的课程设置要与人才培养生态链相适配,注重当前阶段的行业技术与生产知识,将专业领域内的新模式、新理念、新工艺与新技术纳入专业群的课程建设,构建与人才培养生态链相适应的发展格局,进而为专业群建设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构建专业群与市场人才供给相适配的机制。无论是群内核心专业设置,还是关联专业选择,都需要考虑相关专业的人才供给情况,如果专业领域内已经建立了较多类似专业群,以及人才市场上此类人才供给已经趋于饱和时,则需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布局、能力体系塑造、创新水平提升和职业发展规划,强化专业群在人才供给上的优势,或者选择校内其他领域建设专业群,维系人才的供需相当。

2)专业群与产业群同步发展机制。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为了保障产业链、人才链和专业群的协同,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专业群与产业群同步发展机制。一是构建特色专业群建设目标与地区产业群分布相协调的机制。在产业系统集聚与链条延伸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市场环境使产业群内的结构和形势复杂多变。专业群的打造不能单纯地沿着区域产业链条布局专业,而是要放眼区域经济或者全球经济的走向,树立科学的专业群建设目标,为找准办学定位、突出专业优势和适配教学条件奠定基础。二是提高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战略型、支柱型产业的同步发展机制。要适时根据社会经济系统中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动态调整专业群内的专业布局,遵循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原则,确保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链的纵深发展,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三是建立专业群的动态调整机制。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会有其他产业不断崛起。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群的动态调整机制,紧随产业市场的发展动态,增设或调整群内相关专业,促进专业群与地区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3)专业群与资源网高度统一机制。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离不开资源的助力,因此需要建设与资源网高度统一的机制。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外部人力、技术、设备等市场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对教育具有促进作用。例如产业市场对人力资源要求的提升会反向促使高职院校在生源录取、技能培养、专业实践上层层把控,从而为重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资源网带来新的契机。基于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主动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契合的资源网,实现办学模式、育人机制、实践形式、利益分配格局等相关资源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强化与地方优势企业的合作,明确双方的合作优势,根据各自资源状况形成统一分配、协调发展的配置机制;在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上,高职院校要重视专业内部产业、教学、创业等资源整合,根据资源的投入情况搭建资源配置体系,提高群内资源的利用率;在工学结合的实践形式上,高职院校要依据产业转型升级后操作设备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教学,提高群内资源的配置率与利用率;在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利益分配格局上,高职院校要根据校企合作关系,分层次、多维度地剖析专业群共建的利益结构,积极与合作企业达成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同时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形成专业群助力学生发展、学生成就专业群建设的良性循环。

3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优化路径

1)基于专业群强化高质量人才培养。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立足于专业群与人才链双向适配机制,强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首先,高职院校要立足于专业群所对应的行业,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人才考评方式优化等多种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从行业产业的市场人才需求出发,调整专业群内的招生人数和规格,实现“定制化”的人才培养。其次,加强专业群的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人才链连接了产业与学校两端,高职院校作为专业群的建设主体,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招生人数、教学规模、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将教学资源适度向核心专业倾斜,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最后,高职院校要紧密关注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环境,面向行业发展动向与专业技术创新趋势,将新工艺、新技术纳入专业群建设,丰富人才培养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批量化输出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促进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根据专业群与产业群同步发展的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加快促进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首先,高职院校要与区域支柱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的集成化育人平台,实现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的休戚与共。高职院校通过不断探索专业群的校企共建模式,利用专业群内的设备共享、专业技术的合作推广、特色人才的定向培养等增强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其次,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分析产业链的走势,灵活调整专业群建设方向,优化建设目标,实现专业群的精准定位和特色创新。例如依托专业群建设“共享工厂”,实行“1+X证书”和打造“1+N共生体”[3],探索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共促机制,运用“以学为体,产研为用”的思维优化专业群,实现专业群办学、教学、研学的多维架构。最后,高职院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动态的眼光调整专业群建设方向,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合理制订专业群的建设规划,动态调整群内的部分专业,实现与地区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3)注重专业群内资源的统筹构建。高职专业群建设要强化对现有资源的利用,首先,加强对专业群内合作主体的筛选,通过设置准入门槛与调整准入机制,选择资源互补型的合作主体,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率。例如充分利用行业大数据与产业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对区域内与专业群相关的企业进行筛查,选择合适的对象开展合作洽谈工作,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共同参与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以此形成专业群建设的合力。其次,明晰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注重专业群内资源库的统筹规划。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主体初步选定后,要加快完善专业群内合作平台的运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借助数据化的资源平台科学统筹规划资源库内的教学资源,根据资源的投入、使用情况搭建资源配置体系,立足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开拓专业群建设的资源来源,打造集约式的资源利用模式,提高群内资源的配置率与利用率。最后,与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强化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责任,从技术、制度、文化层面着手消除可能影响企业积极性的因素,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专业群的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投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日常事务中,破解“校热企冷”的合作困境。同时形成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利益结构,共建产业学院、实践基地与项目开发团队等,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保障专业群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结束语

加强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多方着手,多措并举,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责任担当,增强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完善专业群建设机制,深入探索专业群建设路径,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猜你喜欢
升级转型机制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回暖与升级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