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重维度

2022-03-17 13:16赵楷夫
关键词:学段思政课思政

刘 智,赵楷夫

(1.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034)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联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总体上看,《若干意见》是宏观指导,《实施方案》是具体落实。二者均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1][2]。其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整体规划课程目标,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统筹安排课程内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和《实施方案》,有必要弄清、弄懂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之维、时代之维、实践之维,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一、理论之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3]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契合存在和意识的基本原理、认识的辩证发展基本原理、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运用的具体体现。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契合存在和意识的基本原理

存在是物质的,意识是精神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对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是社会存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程,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社会意识。学校思政课落实到位,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武装就显得及时、厚重,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与此相反,学校思政课落实不到位,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武装就显得薄弱、不足,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德育与智育不平衡的导向性问题、同向同行不一致的方向性问题、育德意识淡薄的教师规范问题、教育合力不足的工作效率问题。因此,正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及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这一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学校教育这种社会存在,是对存在和意识基本原理的根本遵循。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契合认识的辩证发展基本原理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总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过程,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3]69。这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由肤浅走向深刻、由幼稚走向成熟。也就是说,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帮助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的、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曲折发展的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观点,清晰地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存在的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身体、心理上都存在差异,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随之加深。基于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其认知特点及思维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思政课程,规定具体时数,择取适当内容进行教学,实现思政课的阶段化和层次化教学,最终提升各学段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水平。

(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契合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基本原理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44。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根本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正因为有了联系,才能体现出事物的发展[4],不然的话,发展没有参照,就谈不上发展。之所以把大中小学思政课分学段、分年龄、分内容来安排,然后进行一体化建设,就是遵循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基本原理。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明晰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之间递进和发展的态势,明确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层次性、渐进性、衔接性,确定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要点。在此基础上,统筹发展、环环相扣,根据学段的增长而随之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按照循序渐进、协调有序的原则开设思政课,以构筑大中小学衔接有序、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程体系。

二、时代之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教育发展新的时代背景,大中小学思政课也随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总体上看,“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立德”与“树人”联系在一起,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思政课,使学生具备优良品质和时代精神。为此,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探索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规律、推进思政学科回应时代要求的必经之路,亦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之具有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思政课是学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乎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等问题[5]。深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之义,更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的新要求,这就明确了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探索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一般遵循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存在一定顺序(顺序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各阶段之间是关联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智力水平存在差异(不平衡性);个体之间的发展优势、速度、高度不同(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一方面受损、缺失,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从某种角度而言,推进和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和建设符合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思政课体系的过程。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具体运用要与不同学段学生的自身特点相契合。正如列宁所提及的:“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6]412意味着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的教学中,既有旧知识,又有新知识、新理论,所以正确处理二者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更为适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采用灵活、生动、变通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强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

(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进思政学科回应时代要求的必经之路

时代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7]。新时代的人才标准,不仅仅是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其利用知识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而要达成这一点,靠的就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可见,思政学科既有理论意义,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注重思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具体思路是: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变化,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质、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

三、实践之维:形成努力办好思政课的整体合力

在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做到教育理念要一体化跟进、课程内容要一体化设计、教师队伍要一体化建设,形成办好思政课的整体合力。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格局要一体化整合

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之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着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各学段之间内容重复、衔接不当,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痼疾,成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现实性难题。破解上述棘手难题,需要打破线性、单向度、简单的逻辑思维,采用复杂性、系统性、多元性的逻辑思维方式,从多维度、全方位谋求破题之策。要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宏观角度、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积极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格局。

一方面,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合力。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地方党委要积极主动承担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1],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个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一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性工程,一个为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培育有用人才的系统性工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做实工作、干好实事、显现实效;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承担思政课建设的直接责任,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督办工程,学校领导有必要示范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集中研思政课、跨校备思政课,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积极推动思政课的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形成协同性创新、特色鲜明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格局。如果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系统的、整合的,那么它更是动态的、发展的,要从与时俱进发展思政课的立场和角度,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集中力量专门研究和制定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实现集中规划和科学发展。同时,要在整个社会形成“强化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1]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积极参与,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发展。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程内容要一体化设计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碎片化、重复、断裂化等棘手现实问题,明确整体与部分、转化与统一、统一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课程教学中,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不仅要展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更要让学生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科学性、亲切性和针对性。同时,要遵循并积极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课程目标、各学段目标,积极做好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和教材体系建设,最终协同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此外,在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基础上,不仅要避免各学段教学内容重复、断层、倒置,更要凸显阶段性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换言之,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既要注重统一性、政治性,也要彰显独特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特质,使大中小学学段之间衔接有序、逐步推进,实现思政课内涵建设的立体化呈现,调动各个阶段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好奇心、积极性,真正做到爱学、乐学、真学。因此,结合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段要求,择取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使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课程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教育序列[8]。

小学阶段是学生“播种育苗”启蒙阶段,学生直观思维较强,课程内容选择要以道德启蒙为主,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生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中学阶段是学生“拔节”成长阶段,初中生思维较为活跃,易于冲动和变化,并萌发了价值观的判断,学校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可让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增强中学生对社会、他人及道德法律的认知,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形成人际沟通与社会协作能力[9];高中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思政课应以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为本,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活动体验和社会生活引导,实现理论与经验的有机结合。大学阶段是学生“孕穗”成熟阶段,本专科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使得学生形成牢固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信仰。此外,将理论上所确认的价值观“外化”到实践行为之中,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研究生阶段是学生成熟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愈来愈注重创新性和探究性学习,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必修课程,让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应对全球化趋势,解决面临的棘手问题,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概言之,人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的,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的认知理解能力、情感状况、理想信念等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思政课要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也要依据社会对学生的总体目标[10],以打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要一体化跟进

教师在教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国家繁荣发展、社会兴旺的源泉。在倡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明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1]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式,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按照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成为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12]。思政课教师亦是如此。首先,将理想信念置于教师基本素养的首位。理想信念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指路明灯,只有在其指引下,教师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才能朝着正确方向迈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师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方向[13],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化服务作为奋斗目标,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其次,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道德情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4]38,这是对一个人“立德”重要性的最好表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传承绵延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确立“德”的战略地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需要人格引领、道德示范等才能得以落实。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只有不断涵养德行,方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再次,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水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潭水”。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做到触类旁通,率先垂范。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参加专题培训、国内外调研交流等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不断加大知识储备、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5],真正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最后,积极释放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爱的力量。以爱施教,以爱育人。做一个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为此,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和信任,尊重、包容、理解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16]。

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展大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相互讲课、观摩评课、教学论坛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的有机融合,拓展各学段教师交流互动的空间。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资源数据库,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持系统,打破以往“各自为政”“单兵作战”“孤军奋战”的弊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形成一套整体性、衔接性的课程体系。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教育部门可牵头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资源数据库,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获取课程资源的同时,亦可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的教育内容,这有利于建立纵向衔接、逐层递进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更好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