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交叠绘风物,古今对接抒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2022-03-17 13:38
语文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念奴娇怀古赤壁

咸 娟

词发展到宋代,经过很多大家的倾心耕作,日渐成为文学的正统样式,而且占据宋代文学的制高点,成为表征宋代文学的符号。其中,苏轼对词的发展和走向成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苏轼也把词作为抒发情感的媒介,但是由于其独特的人生际遇和博大的胸襟,词在他的笔端就具有了独特的兴味。从表现情感的方式看,婉约词的阴柔缠绵和豪放词的大气磅礴,让宋词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苏轼对两种风格的词都有所操,而且都留下了很多经典。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豪放词的代表,在词林中称得上是一朵奇葩。词作书写的方式和表情达意选取的视角,以及艺术技法的处理都烙上鲜明的苏子印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劫难被贬到黄州之后以“戴罪之身”游览黄州赤壁时所写的一首豪放词。为了排解心中的愤懑,苏轼只能寄情山水。投身山水间,尽管个体生命面对茫茫宇宙恰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是暂时从俗务中逃离也可以获得暂时的释怀。相较于“二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绘景抒情明志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一、虚构与真实映照,架构艺术时空

作家用文学描写社会世情,反映人情世态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纪实和虚构。虽然角度不同,但对世情和人生的观照都是相似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情感的外化,不同的生存境遇、不一样的人生遭际造成作品文字的语质、语色不同。不论外显的特质如何,“言为心声”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性情是真实的。正值在仕途上大显身手有所作为的年龄,被贬黄州对苏轼的打击是很大的。但是,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方式排解内心苦闷的方式。黄州的赤壁本是造化所赐的自然风物。在苏轼没有造访之前,它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世人的视野。一旦进入苏轼的眼中,成为他笔下描写的对象,成为寄托情志的对象时,就具有丰富的生命气息。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其是黄州山水滋养了苏轼,不如说是苏轼成就了赤壁的山水。

不过,从标题“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词人面对眼前赤壁壮美的景色,情随事迁,引发的是对古人古事的怀想。当然,怀古的目的还是言今言己。言及“赤壁”,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火烧赤壁”的历史事件。但是,从“有道是”三个字可以看出,眼前的“赤壁”并非是发生历史大事件的地方。就是说,作者运用假托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文学技法申说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以虚写实的写法,在虚拟和真实之间架设艺术空间,由眼前的风物联想到古代的战争和参与指挥这场战争的英雄人物,字里行间的因寄所托不言而喻。眼前的山水是真实的,赤壁是虚设发生历史故事(此处不是火烧赤壁真正的发生地)的场所,两者叠加在一起,亦真亦幻,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像苏轼的词《江城子·记梦》一样,把真实与梦境结合,以创设丰富的艺术时空。

二、历史与现实对接,寄寓思想情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苏轼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浑壮阔的赤壁风景,心潮澎湃,情不能自已,这种情感的撞击是复杂多元的。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情感冲动,源于词人独特的人生遭际;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是采取直笔式的,而是将历史与现实相对接,景与情相贯通。

站在赤壁山水前,目睹滚滚东去的大江水,再想想此时此地的自己,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生命个体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时间流逝中渐渐老去——“早生华发”。尽管山水风物、清风明月是“大自然之无尽藏也”,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生命之短暂,匆匆过客又能够真正享受多少呢。而面对“如画江山”,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多少豪杰”。此中的豪杰是历史上建立丰功伟业,留得生前身后名的英雄人物。由此,作者把镜头由眼前向历史纵深处延伸,聚焦到三国乱世,定格在众人皆知的火烧赤壁的历史事件。战争是残酷的,生灵涂炭。但是,乱世出英豪,一场驰名古今的战争,成就了很多英雄。因为赤壁之战,就有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因为赤壁之战,成就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托英雄,英姿飒爽,建功立业。

历史人物指点江山,成就功业,而自己呢?与周瑜相比,心怀鸿鹄之志的苏轼不觉悲从中来。时间淘洗,英雄难在;时光飞逝,功业未就。时空转换,再与英雄相比,失意的苦闷何以消解?苏东坡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可是,现实的残酷把他置于泥淖之中,仅凭自己之力根本不可能从中脱身。愤懑失望要找寻一种消解的方式,这样,“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当是无奈中的选择。古人古事,从文字中走出来的是一位儒雅有为的英雄;赤壁山水间,站立的是一个心怀报国志,却见弃于朝廷的失意之人。周瑜是成功者,苏轼是失意者,二人对照,作者心中所思所感通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三个倒装句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古人与今人互释,营造艺术氛围

历史和现实是两个层面的时空存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很好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这种处理的方式,除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有艺术氛围营造的考量。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能够给现实中的人留下很多启示——“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而活在现实中的人,在继往开来中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新的历史。古代的人与今天的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中,但是在精神情感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接续和相互阐释的作用。当然,以古人映照今人,以古鉴今是主导。

在苏轼的这首怀古词中,同样也采取古今互释的技法布局构思。言周瑜之得志,实际是来衬托自己之失意;以古战场血雨腥风的惨烈来映照失意者内心的苦闷。异质性的对比和同质性的映衬,两相叠加,营造出阴郁的艺术氛围。不过,从苏东坡一生的遭际看,对修行者和乐天派的苏子来说,人生的失意纵使把自己暂时投置到人生的低谷中,但是他对世界仍然怀着向善而乐观的心态。在外放成为自己仕途常态的人生旅途中,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站立。这种乐观旷达,在老之将至,“回首向来萧瑟处”时,他用“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加以总结。用逆向思维看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使用的艺术技法,他写古人周瑜,除了反衬自己眼前不得志的悲伤苦闷,还寄托着“只要自己不沉沦放弃,终将会取得像周瑜那样的成就”之意。很显然,对作者的这一层意蕴寄托应该品读出来。

一首怀古词,作者以二元对接的方式绘景写情。在历史与现实、古人和今人的对照互释中,读者不仅能够读出文字中浓浓的情思,更能够感受到苏子的心性人格。而二元对接的艺术架构,让作品的艺术意境变得更加丰盈。

猜你喜欢
念奴娇怀古赤壁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中山城怀古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上都怀古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念奴娇 ·白衣兴颂
翠云廊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