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2-03-17 14:08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教田径大学生

赵 振

(长治学院 体育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国务院、教育部及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体育发展的重要政策,其中就包括支持高校成为田径运动员的培养基地、搭建高校田径运动竞赛的平台等方面。这些落地实施的新政策让高校管理者明确了新时代田径运动发展的方向,为新时代高校田径运动进一步发挥基础大项作用提供支撑。然而,高校田径运动在高校曾经历冷遇,要想在新时期再次崛起并非易事。面临的挑战既有高校田径运动社会化、赛事市场化、设施标准化的难题,又有高校科技助力田径训练、教学、管理及田径文化缺失的难题。如何吸引社会力量积极投入高校田径运动,促进高校田径赛事社会化、市场化,在规范田径场地设施等基础上吸引高校学生群体积极参与田径运动,扩大高校田径参与人口,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此外还包括:高校田径训练如何借助科技力量,助推训练质量的问题;不同地域及不同学校如何结合自身发展制订教学、训练、管理体系问题;如何挖掘田径文化,提高高校学生对田径文化的认知问题。关于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中国田径协会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一直都很关注,但至今还是不能助推高校田径运动发展。面对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机遇,田径运动要发挥基础大项的作用,高校主管部门和田径参与者尽管会遇到各种险阻,也要抓住时代赋予的使命,推动高校田径运动改革与发展。

1 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机遇

1.1 体教融合的历史脉络,为高校田径奠定了发挥基础大项作用的机遇

1986 年,(86)教体字015 号文件发布,高校组建运动队得到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的认可,1987 年国家教委(87)教学字008 号发布,体教结合进入教育改革的范畴。教学厅〔1995〕7 号文件公布有资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名单,田径项目位立第一大项。2004 年教学厅〔2004〕20号文件出台,废止(87)教学字008 号、教学厅〔1995〕7 号文件。虽然这些落地实施的政策指导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蒸蒸日上,但是在奥运会、亚运会上高校田径运动队员依旧默默无闻。从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2016年国办发〔2016〕27 号文件发布,体教融合得到重视。2020 年8 月31 日,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发体发〔2020〕1 号,文件指出:体教融合涵括“四维”发展,即乐趣、体质、意志、人格。截至2020 年底,全国有300 余所高校被允许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其中也涌现出一批典型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华侨大学体教融合全面出彩;北京理工大学和常州工学院特色突出。以上高校树立了体教融合的典范。我国高校管理者和田径运动参与者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借鉴体教融合范式,积极探索,拓展了田径运动与教育融合的新途径。参考典型,稳扎稳打,充分利用大学生空余时间,帮助、引导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2020 年10 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1]。田径运动作为基础大项,要结合思政建设,在体教融合“四维”理念的指引下迎接历史机遇。

1.2 十四五期间将举办第3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展示我国高校田径新形象提供了舞台

世界大学生运会是展示高校田径品牌的绝佳时机。截至2020 年,中国高校田径运动员共参加了23 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首次亮相是在1959年的都灵世界大运会,1977 年中国高校田径运动员回归世界大运会田径赛场。在第23 届世界大运会田径赛场上,中国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异军突起,蒋秋艳、胡凯和王颖斩获三金。2019 年那不勒斯第30 届世界大运会,中国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张德顺女子10000 米夺冠。中国大学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赛场的骄人战绩不断鼓舞着当代大学生。在国家推进体教融合深度开展、第3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举行的大背景下,高校田径运动发展要以此为契机,拓展高校田径运动参加人口、项目变革、赛事变革、训练变革、课程变革,不是仅让马拉松运动一枝独秀持续领跑,而是要让田径运动多点开花,推进田径运动成为中国大学生参与人口最多的项目,打牢田径运动成为第一大项的基石,迎接新时代高校田径运动的春天。

1.3 体育强国建设为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大好环境

1983 年和1984 年,原国家体委先后两次提出“体育强国”这一口号。当时,时代背景限制了“体育强国”的内涵,仅限于竞技体育强国。在2008 年,时任总书记胡锦涛明确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体育强国”涵括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者协同迈进。国办发〔2019〕40 号文件将体育强国提升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国办发〔2019〕40 号文件还要求“做大做强基础项目”[3]。高校田径运动作为基础大项,从上述文件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参与者要拓展田径运动发展边界,突破传统,构建高校田径新系统。

2 高校田径运动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

2.1 高校田径运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不多,力度不够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田径协会一直在探索中国高校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模式,相继成立中国田径学院、中国马拉松学院;2018 年在西安体育学院成立中国竞走学校;2020 年又同上海体育学院签约战略合作协议。这些举措将推动高校田径运动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田径运动,优势互补、共享共建,推进高校田径运动与社会的融合,化解高校田径运动困于现状之顽疾。上述高校都是老牌体育院校,但是综合类高校在中国高校田径运动中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综合类高校是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基石,是推进高校田径运动发展之核心。国办发〔2016〕27 号文件提出:“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4]。”社会力量融入高校田径运动,是今后高校田径运动必须应对的课题和挑战。

2.2 高校田径赛事社会化、市场化参与度不强

当前高校田径赛事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5],高校田径赛事主要涵括:全国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省级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和高校自主主办的田径运动会,这些比赛构成当前高校田径赛事的三级体系。我国高校田径运动赛制限制了当代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项目设置侧重于竞技化,限制了普通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校田径赛事要建立多元的融资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高校田径赛事,经营高校田径赛事,逐步推进高校田径赛事产业化发展。增质增量,盘活高校田径赛事资源,促进高校田径运动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田径赛事市场化层次较低,高校赛事赞助企业缺少竞争。一些高校田径赛事甚至没有赞助,高校田径赛事附属产品价值、影响力较低,有待开发。追根溯源,高校并未成为田径赛事运行的主体,政府主导下的高校田径赛事影响高校参与田径赛事的积极性,田径运动项目的单一竞技性影响大学生参与度,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是高校田径赛事迈向市场化需要扫清的障碍。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田径产业规模占体育产业规模不足4%。作为基础大项,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田径产业规模发展任重道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长期参与高校田径赛事需要市场回报。另外,主流媒体对高校田径赛事的多层次宣传对扩大高校田径赛事影响力以及促进其社会化与市场化也有帮助。高校田径赛事主办方还应积极通过互联网自媒体、传统媒体增加田径赛事的传播力度,有助于高校田径赛事的社会化、市场化。当前,我国高校田径赛事传播途径需要多元化,高校田径运动需要管理者通过媒体运营企业对田径运动赛事信息进行多途径发布与推广,进而逐步扩大影响范围,逐步迈向社会化。

2.3 高校田径场地设施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高校田径场地主要存在有些场地未经中国田径协会验收、缺少3000 米障碍和田赛长投项目场地,不能满足教学和比赛的需要等问题。室内田径场馆较少,拥有室内田径场馆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专业体育学院。韩福珍将田径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其中物理环境中所占权重最大的指标为设施环境[6]。设施环境是田径运动发展的主要空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高校学生参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高校田径场地设施环境要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审美观、安全感、归属感等需求。加强环保,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功能区的合理分配。环境设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推进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标准与创新相结合,努力为大学生创建满意的、充满活力的田径场地设施环境。

2.4 高校田径训练缺乏大数据支持

科技推动了中国田径运动的全面发展。例如:苏炳添、谢震业、韦永丽和张国伟等运动员借助科技力量,在体能、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2019 年多哈世锦赛中国田径队再创佳绩等,都与科技运用到田径运动训练中密不可分。2020 年5月,华米科技与中国田径协会合作,成立田径运动联合实验室,前者为中国运动员训练、比赛进行大数据分析。高校田径队要借助于中国田径协会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动高校田径运动发展,同时,建立高校田径运动员训练、比赛和体能大数据。田径各单项训练影响因素较多,系统训练复杂,大数据应用在田径运动训中要结合项目特点与具体问题区别对待。不同领域在运用大数据时都有其特点。田径运动是以人为本的项目,在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时不可盲从。数据的分析和决策可以作为教练员与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参考,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田径运动员训练、比赛和体能数据分析需要结合跨学科的数据分析。高校田径运动从业者在新时代体育强国、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应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当前机遇,努力提升田径训练水平。将大数据技术作为教练员解读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高校田径运动竞技水平,扩大田径运动的参与度。

2.5 高校田径教学、训练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现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990 年制定,内容涉及到高校课余训练和管理,明确了高校可以开展优秀后备人才的训练。教体艺〔2014〕4 号、教体艺〔2017〕5 号等新政,指导了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管理,为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撑。时过境迁,随着新时代体育强国战略和体教融合的深入开展,课程一体化和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入,《条例》作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层次最高、最全面的实施规范,已严重滞后于当前学校体育形势的发展[7]。《条例》不适合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管理,但却缺乏与时俱进的指导性条例。对于我国现有的学校体育政策颁布的监督机制而言,要具备批准、备案、撤销等功能,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够科学,或者运用不当,经常产生监督不到位的问题[8]。高校田径教学、训练和管理要结合自身项目特色、区域位置、学生特点和教师情况,紧跟新时代高校体育发展步伐。高校各部门要跨部门协同制定适合高校田径教学、训练和管理的政策。在学校体育复合型难题解决的多部门合作框架协议中,应避免协同治理容易出现的政出多门的问题[9]。

2.6 高校田径文化影响力期待挖掘

关于田径运动文化的研究,2000 以后中文核心期刊发文量仅有两篇,高校田径文化的研究出现空缺现象。新时代田径运动在高校要发挥基础大项的作用,就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当前时代特色,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文化,推动高校田径运动逐步迈向成熟。探索奥林匹克田径文化,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田径元素,将两者融于高校田径文化,创造新时代田径文化,唤醒高校学生对田径文化的群体认知。高校田径文化应结合空间、地域和群体特征进行宣传。丢弃田径文化将制约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崛起。田径人的事迹也属于了田径文化,例如:波士顿马拉松传奇人物塞茜亚·卢赛罗,为募捐而参赛却不幸离世,她的遗愿是将器官全部捐献。而刘长春克服各种障碍参加奥运会、邹振先破亚洲三级跳远纪录、郑凤荣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徐德妹世锦赛标枪夺冠、刘翔破男子110 栏纪录等,激励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田径文化涵括价值观、行为方式、物质表现三重维度[10]。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挖掘、丰富高校田径文化,吸引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新时代,高校田径运动发展面临难得发展机遇,高校田径运动作为基础大项,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管理者和田径参与者共同应对六大挑战。面对田径运动在高校发展遇困的事实,我们要结合田径项目特点,借鉴发展突出项目在实践中的经验,借助马拉松项目异军突起的东风,促进田径项目社会、市场、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参与,推进高校田径运动改革,实现高校田径运动的崛起,从而更好地发挥田径运动的价值,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教田径大学生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大学生之歌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