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探究

2022-03-17 19:34陈春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育人专业

陈春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旨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教育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不断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有价值的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途径

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分为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军事实践、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德育实践、科技实践、创业实践等八种途径,均可分解成多样化的路径体系。教学实践涵盖了结合理论教学安排的各种实践环节,如课内实践和实验,校内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专业实践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军事实践包括国防教育、军事训练、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安全演习等[1];劳动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可以是校园内外各种义务劳动和勤工助学实践;社会实践内容形式更加丰富,以社团、协会为主体,如“三下乡”、社区服务、公益服务等;德育实践与思政课程相结合,依托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到企业、展览馆、纪念馆参观调查等;科技实践包括学科专业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研究报告论文撰写等;创业实践涵盖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创业平台、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形式。通过以上途径,科学规划,明确育人目标,制定实施办法,才能更好地落实实践育人工作。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育人理念认识不足

专业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以课堂为阵地,以理论教授为主向学生传道解惑。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下,部分高校对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忽视了实践育人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背景下,学生对体验式、沉浸式等教学方式更加感兴趣,参与性更强,对理实一体课程、实践课程的需求更大。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将实践比例设置为30%~35%,老师也在逐步增加理实一体课程,但是实践教学目标和过程相对简单,相对于理工科,文科专业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教学实践的比重还比较有限。学分占比较多的专业实习,教师大多只承担带队的任务,“双导师”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育人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围绕理论课程开展的实践或是校内实践,大部分老师还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关于价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育人理念和模式并未有得到全面落实。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对实践育人认识存在局限,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思考和实践,以致于具有创新性的手段不多,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的基本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根据定位和特色,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和创新实践形式,但是在课程设置、实践内容上仍然存在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等情况。师资队伍能力提升缓慢,导致教学仍以传统内容为主。校内实训设备更新迟缓,并没有实现优质网络资源全覆盖,许多先进的、社会需求大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进入课堂,导致学生与社会岗位不能实现无缝对接,使得应用型院校不能面向地区技术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无法满足地区对人才的需要。

(三)实践育人资源整合不充分

实践育人需要整合各主要教学主体资源,互相支持和配合。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了加快转型,都在努力拓展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等,然而各平台的联动机制并不完善。比如,各分院同企业开展的教学实践、专业实践与学团组织的社会实践、德育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互动有限,育人的形式和模式比较单一。社会实践多是寒暑假学团组织的社会调查或是平时的志愿者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往往只是针对少数学生,辐射面不广。同时,没有足够的教师参与指导和监督实施过程,制约着实践育人的功能发挥。有些实践活动并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性都不积极。各教学主体没有形成合力,各自组织活动,导致活动和过程被碎片化,使得实践育人平台流于形式,[2]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达到实质效果。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策略

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可以从扩展育人主体、形式多元化方面出发,克服流于形式的实践育人活动,对现有实践途径进行创新和丰富,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宽高校实践育人的基本渠道。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实践育人新格局

实践育人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职业素养为支撑,立足学生特点和学校定位,按照“三全”育人要求,汇集学校和社会力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分析影响实践育人效果的因素,系统规划“学校、社区、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实践的导向功能、应用功能和检验功能。完善实践内容,拓宽实践路径,依托学生协会社团、主题实践,开展学赛结合的第二、三课堂,实现专业教学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坚持“走出去”,到企业、到社区、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社区与企业的育人功能,弥补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实施“引进来”,将企业家、技术人员、劳模榜样等社会资源引入校园,进入课堂实施现场教学。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资源体系

按照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凝练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将国情、省情、职业教育理念等融入到课程教学。探索“教—学—练—赛”一体教学模式,促进“课—赛—证—岗”相互融合,把1+X证书制度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进行课证融通、训赛融通、练战融通的探索。各专业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特色,按照“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相融合”的要求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设置与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增加理实一体课程,推进探究式、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及情景体验式教学,丰富理论课中的实践环节,使其与职业资格证、社会岗位需求等无缝对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学习过程信息化,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以互联网、全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实训室或教学手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校外”联合式教学模式。

(三)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完善实践育人运行机制

协同育人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保障。[3]目前高校实践育人机制不完善,主要是各教育主体没有形成共识,没有把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4]形成有效机制,导致实践育人效果一般。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目标,校内需要打破学科和部门壁垒,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整合校内实践教育资源,以二级分院、学团、教务、科研、思政为成员的实践育人工作小组。[5]将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统筹安排,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将校外实践育人主体纳入实践育人机制中,成立指导委员会,发挥学校、企业、社会的优势和作用,相互配合,积极互动,打造思政实践育人的新平台。首先,在平台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拟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落实到位。其次,在过程中要加强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考核和评价,促使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并保障实践活动质量。最后,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明晰的制度保障。通过学分认定、评优、评奖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不畏困难,努力前行。同时,要把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参与作为评优、评职、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发教师组织实践活动的热情,促使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接受的文化多样化。在此情况下,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将实践育人贯穿整个培养体系中,优化育人环境,坚定教师育人决心,多方协同,增强实践育人工作成效,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应用型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