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医结合”路径

2022-03-17 22:53谭晓伟邵阳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医健康中国体育运动

谭晓伟 邵阳学院体育学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以信息与知识为基础、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全新时代环境已然全面凸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科学健身不仅是全面提升和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与重要科学基础,而且当前阶段,国务院已经将体育纳入政府管理卫生与健康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渠道之中。毫无疑问,体育对于新时期全面促进国家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能够展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与现实意义。自小学阶段开始,体育与健康两个概念便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体育活动参与机会少、体育意识薄弱、身体素质较差的情况,我国教育事业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重知识教育、轻体育的现象。如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2016年国务院下发并指导落实的文件,同时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并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目的都是为了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改善全体人民身体健康健康。体育运动对于“健康中国”建设来说具有关键意义,通过文明健康的体育和生活方式来增强全民体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一、解析“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医结合”改革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高校学生自身健康观念匮乏

受传统教育影响,很多高校体育都处于“学科边缘”的尴尬位置,在过于重视知识与成绩的教育模式下导致体育课程严重缺失、体育教育随意化等,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会让学生缺乏健康观念,与此同时,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创新化发展大环境下,许多大学生自身受到社会和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缺乏自身体育锻炼意识以及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不到位,导致许多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以及运动技巧都未能训练掌握,经常在体育运动和锻炼过程受到各种伤病侵袭,并且自身缺乏科学化、创新化的体育和健康观念。

(二)高校体育重监轻评现象严重

虽然新时期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极为重视和关注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但与此同时同样面临着各种实效性问题与教学困难亟待解决。虽然高校能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活动,但学生自身的体能状况与体育技能却还是无法得到质的提升。有关部门对于学生体质只监不评的问题使得体育教育仍然存在随意性和流于形式的问题,体育教育期间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但也没能充分顾及,体育教师也难以结合体能测试数据来给每一位学生设计体育建议,教育效果一时难以提高。

(三)“体医结合”面临脱节问题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新时期许多高校大学生开始形成一定的体育健身思想和观念,并且开始“跟风”化的进行各种体育健身锻炼。尽管这是体育积极性的一种客观提升与加强,但也存在着不科学、盲从化、跟风化的各种不利因素。比如说,许多高校大学生并未经过专业指导,并且对各种健身运动是否符合自身身体状况与体能情况不够深入了解,无形中导致各种运动风险直线上升。与此同时,体育部门专业人才不足,造成新时期“体医结合”面临诸多脱节问题和阻碍,极为需要和社会医疗机构能够进行全面积极的合作。但当下体医分化较为明显,通常都是各自为政,并没有足够的沟通机会和互动机会,也没有科学的健康服务合作体系,并不能对学生予以正确且科学的指导,包括准确的体能素质评估和锻炼方法以及运动风险的规避等[1]。

二、“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医结合”的有效策略与创新路径

(一)以体育运动助推卫生及健康事业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落实目标便是提高全面身体素质,但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则成了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当下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资源存在明显的短缺问题,而且结构分布也并不平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较差,并不利于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对此,新时期我国各大学校以及医疗卫生部门应当积极协作、完美融合,需要进一步促进全民运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且能够行之有效地鼓动和组织全民健康运动的创新化开展和迅速化推广。与此同时,全面提高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各项工作的实践效果与落实力度,寻找一条由体育运动来助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创新化实践路径。

1.全民运动的开展必须要放在首位

当前阶段,“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医结合”想要能够创新化、全面化推动与发展,就必须要将全民运动“放在首位”。具体来讲,首先,各地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工作力度与质量,有关的体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需要对全民运动的公共设施做好统筹规划,提高投入力度,改善体育公园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设施的建设。对于城市和乡镇体育设施,例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和综合体育场馆、公共健身场所等,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其次,加强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力度。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鼓动起来,并设计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项目,以创新性的体育项目和开展方式让更多人受益参与体育运动,让运动更加快乐,以运动助力健康。最后,加强运动指导。在全民健身运动稳定实施的条件下,还要配备素质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2.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健身“新风尚”

当前阶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推广与落实让体育健身理念与创新思想被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良好参与意识。并且真正意义上全身心投入到了体育健身活动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全民健身的新风尚与新趋势。各种体育运动的长久推行让人们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起到了以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效果。鉴于此,笔者建议,各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牵头和组织,结合自身体育发展现状广泛推行各种优质的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和活动计划,比如“全民健身月”的开展以及每年定期定点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确保更多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各项体育运动之中,引领一股全面健身的社会新风。

3.充分做好科学健身相关指导服务

新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医结合”想要真正得到全面推动与深入,各地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以及全面关注,并且将工作重点落实在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构建完善且多级化的全民体质监测体系等主体内容上。并且应当定期针对群众体质监测和体育健身指导,让更多群众以科学的体育方法、体育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提高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效,从而实现科学健身和科学健体的目标。还要建立完善的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机制,完善体质测定和健身服务设施与机构,为基层群众免费提供体制测定和体育健身指导,推广体育健身活动指南,构建合理且适应不同群体、不同体质的运动方式,建立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有效指导,实现全民健身的规范化和针对化,确保《“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能够在各地行之有效的顺利落实,并且让相关体育锻炼标准也能够与时俱进的创新化实施与施行[2]。

(二)不断加强学校及医院的完美协同合作

新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体医结合”的全面落实,仅凭借体育教师培训很难提高体育锻炼的专业化开展和全面化落实,这一工作同样也离不开多方机构以及各类专业人员的完美协作、默契配合。美国在“体医结合”方面的研究和发展较早,美国AC-SM 机构(运动医学学会)的主导理念便是体育运动就是良医,提倡利用科学的体育健身活动来增强体质,加强身体免疫力,以物理治疗和基础增强的方式对临床后运动损伤进行恢复。美国私人经营的物理治疗机构非常多,在很多学校中也多有设立,对此我国也可以参考这种体医结合的全新模式,将学校作为中心,突破教育和医疗之间存在的壁垒,探索学校体育和医疗部门的协同发展机制,和周边的综合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康复机构等进行合作,以体育指导和体育损伤治疗康复的连携机制为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机制,也为“体医结合”的顺利落实提供良好平台,解决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体育健康服务水平的提高,确保学生的体育安全[3]。

(三)注重提高新时期学生综合体能素质

体育与健康堪称每一名学生从小学阶段便会学习的一门主体课程,并且应当对这门学科拥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与认知。体质健康的学生无疑会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拥有更加持久、稳定的学习、工作热情和状态。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自身对体育漠不关心,并且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思想和意识。加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是在体育设施、体育教学软硬件配备、师资力量和体育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不足和问题。许多高校学生压力较大,并且缺乏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自然身体素质与体能储备无法达到应有最佳标准和要求。体能素质堪称高校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想要全面提升和增强学生综合体能素质,高校应当结合当前大学生性格特点、体能储备、运动能力、运动热情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体育锻炼方法以及训练手段,进而加强学生的综合体能素质和体育运动意识。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在大一体育活动组织过程中,由体育教师针对高校大学生所喜爱的各项体育运动进行调查与研究,并且借助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与引导手段让大学生针对各类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在大二阶段,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开设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大学生所喜爱与热衷的体育活动,例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等,与此同时,结合大学生体能储备以及体能现状组建专门体育项目的各种运动团队,并且在校内积极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联赛等。在大三、大四阶段,由于高校学生需要为毕业步入社会或者继续考研升学做准备,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组织过程中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总体原则,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对于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兴趣,将运动主动权和参与权交给大学生,进而让其能够在业余时间从事各种体育健身运动,全面改善与提升自身的体能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思想。

(四)必须创新改革体育考核评价体系

当前阶段,体育成绩的科学化评价与评估能够在高校学生从事体育学习以及体育锻炼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激励、调节、导向与鉴定等作用。“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医结合”想要深入化推动,并且让体医结合的教学目标最终得以实现,体育评价自身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发挥出的积极作用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以新时期医学院校针对学生的体育考核评价为例。传统考核通常都是以学生运动技能、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和日常出勤率等作为主体考核目标。毫无疑问,这种考核、考评策略与方法内容落后且手段单一。缺乏新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测和评估标准,也对体育的预防保健作用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鉴于此,医学院校体育教学需要对体育评价标准进行科学化、完善化的改革与创新,结合医学生自身的职业特点,提升学生运动综合能力以及耐力素质的考评比重,与此同时,需要将此前较为单一化、固定化的终结性评价逐渐调整和转变为进行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完美结合。例如,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将自身所学到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知识广泛应用于指导亲朋好友以及各类人士的慢性病的防治方面。与此同时,在每学年8 学时左右的理论课学习全面结束之后,医学院大学生应当形成一篇小论文,或者完成一项实践作业,进而作为期末考核与测评的主体部分。学校针对在专项小论文撰写以及实践作用完成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给予体育加分等激励和优惠,进而全面激发学校中运动技能较弱、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之中,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确保“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医结合”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4]。

(五)借助“1+1”形式增强亚健康学生身体素质

除了上述几大创新策略与有效路径之外,“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医结合”想要立竿见影、掷地有声,还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指导策略与途径全面提高亚健康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储备。具体来讲,各高校应当建立线上体测数据平台与健康服务指导站,具体的服务人员配置和选择应当以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教师为主。当前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学生身体情况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很多高校新生体侧达标率较高,但相比之下体质达到良好水平的却非常少。提升体质良好率是改善学生群体身体健康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当下“体医结合”的重要目标。对此,高校需要建立健康服务指导分站,以“1+1”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日常体育指导,通过小组长进行管理,将提高学生体质测评良好率作为主要标准和评价指标,多方协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作为落实“健康中国”目标的主要场地和重要基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无疑是培养新一代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新时期的大学生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高低堪称能否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条件。平心而论,当前我国“体医结合”还处于一个刚刚开始的起步环节,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困难和不足亟待解决。高校多方协同,落实“体医结合”对“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关键意义。高校本身具备着文化自主性和政策、资源等方面优势,因此也要充分发挥这些客观优势,响应国家号召,与社会机构积极合作,全力助推“健康中国”目标的最终实现。

猜你喜欢
体医健康中国体育运动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点与践行向度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