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逻辑

2022-03-17 23:21王春霞刘丽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建设

王春霞,刘丽莉

(1.楚雄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 52页。这即是说,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事业无不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纵观古今中外,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每一次文明形态的跃进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鲜明烙印、无不彰显着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正所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29页。文化是国家繁荣昌盛的精神密码,是民族延绵不息的精神基因。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逐渐演进的历程中,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政权国家中,文化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还会渗透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外交领域等,通过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核心价值的引导力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力,对国家综合国力产生关键影响。新时代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深厚文化支撑。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基础

文化建设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和强大动力。以文化建设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逻辑基础在于,文化能够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方向,文化能够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文化能够涵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新人。

(一)文化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方向

方向就是旗帜,方向决定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决定着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规约国家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预示着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直接关涉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否顺利实现。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内核和重要指标,政治文化始终引领和代表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方向。一是引领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一个政党所确立的政治目标,集中体现着政党的宗旨性质、理想信念、阶级基础等政治属性,也可以说,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标识。政治方向好比政治指南针和定盘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掌舵领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指出:“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537页。从本质上深刻揭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遵循的政治方向。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着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贯穿其始终的主题和主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方向具有引领作用。二是引领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主体进行价值选择时表现出来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等基本趋向,从根本上决定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对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群体生活和活动的理解,如果不从价值的高度出发,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纷争,特别是对公共领域的理解,祛除价值,不仅在理论上会陷入纷争,而且在实践上将会出现有害的结果。”②张康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也就是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预设。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6页。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其最鲜亮的底色,具有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价值取向的重要功能。

(二)文化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就是思想、情感、意志、道德、信念等精神因素对人的实践活动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是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6页。指明了精神力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同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精神力量也尤为重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动力,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源自民族文化的不断积聚。民族文化犹如一根无形纽带,将每个民族成员紧紧联系在一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共同奋斗。一方面文化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向心力。所谓向心力,就是群体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基于实现共同的群体目标所形成的以群体领导为核心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不仅能强化社会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而且能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整合性,强化社会成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文化是全体中华民族成员的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其内蕴的包容性的融合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多样性的生机力和民族历史的延续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心力最深厚的源泉,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成员的中华民族意识、增进社会成员的中华民族情感,从而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民族力量。另一方面文化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聚力。所谓内聚力,就是群体成员基于共同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倾向而发自内心的相互认同、相互吸引,并凝聚为一体的力量。强大的民族内聚力是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纽带,如同强力“黏合剂”一样,将民族成员紧紧地黏合在一起。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其特有的心理特质、情感倾向、审美情趣等长期浸染、熏陶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通过调适民族成员的心境心态、优化民族成员的性格品格,不断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增进共识,从而持续保持着中华民族的内聚力,激发民族成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文化涵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就是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具有爱国情怀、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科学思维等时代品质,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人的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新人是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实践主体和社会主体,关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成。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而成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良品格和人文精神,在各族人民世世代代长期共同生活中已沉淀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和精神标识,是涵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代新人的源头活水。一是文化塑造时代新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表征思维活动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结构的范畴。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理性认识过程的必备要素,参与一切智力活动,居于成才者知识素质与外在能力的中介位置,是时代新人的核心素养。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其内蕴的整体性思维模式、辩证性思维方法、内向型思维方式和中和性思维方式等,已融入中华民族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如何思维,是塑造时代新人科学思维方式的本源性优质资源。二是文化涵养时代新人的优秀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个人在其一系列道德意识和行为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倾向。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做人做事的首要条件,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具有基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意义,是时代新人的必备素养。中华文化承载着勤劳勇敢、敬业乐群、诚实守信、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优秀道德品质,已植入中华民族灵魂,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涵养时代新人优秀道德品质的优质载体。三是文化形塑时代新人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一种不惧艰难困苦,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奋斗拼搏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史,诸如百折不挠的斗争品格、锲而不舍的可贵精神、求新求变的创新追求等,已渗入中华民族血液,不断激励着广大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永不懈怠、锐意进取、奋发有为。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需求

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又要提升文化软实力,也要警惕西方文化渗透,这是以文化建设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逻辑要求。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是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孕育而成的一种崭新文化体系,彰显着中华儿女独有的精神气质,蕴含着凝聚党心民心的价值诉求、政治归属和中国底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事关人心凝聚、政党性质、民族命脉和国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先进,首先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所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还是网络建设管理,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精神文明创建,都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主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之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建设中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帮助人民群众树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人翁观念,使其能够自主自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并在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大意义的理解,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标和显著标志。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不仅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着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还关系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既要增强中华文化对内的吸引力,又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一是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文化的对内吸引力。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整体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尺,首先体现在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对本国人民的强大感召力,即一国文化对本国人民心理产生的内在牵引力。提升文化的对内吸引力,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精髓,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价值追求,着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革命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通过文化的吸引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二是文化软实力作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提升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集中体现在一个国家文化的同化力和效仿力,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具有超强的传导性,能够成为其他国家模仿、汲取的对象,并对他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提升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既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深度凝练中华民族精神、哲学智慧和道德规范等具有深层内涵的思想文化,又要遵循对外传播规律、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旨在通过增强各国民众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了解和全面认知,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刚健守正、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等优良传统,展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理念,展示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形象,进而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可度和认同感。

(三)警惕西方文化渗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

文化渗透,是指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凭借各种媒介,通过各种途径,向其他国家推行自己的主导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以达到同化其他国家的目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文化产业、学术讲座、宗教传播等手段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竭力丑化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人,刻意篡改扭曲中国的历史,妄图在中国培养西化的价值取向,削弱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而釜底抽薪式的解构中国文化根基。因此,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文化渗透,揭穿其真实意图,识别其险恶用心,增强战略定力,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一是揭穿西方文化渗透的真实意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乔装打扮,利用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培植文化机构、输入大众文化、俘获知识精英等多种途径,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文化渗透。然而,无论如何翻新花样、变换手段,都无法掩盖其险恶用心。古人云:“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从根本上看,西方文化渗透的真实意图是企图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以分化为手段、以西化为目的,通过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否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而全盘否定社会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中国,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阴谋。二是认清西方文化渗透的实质。如果说近代西方文化渗透是为了维持其殖民统治的话,那么在中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西方国家则是将文化渗透作为其遏制中国发展、巩固既得利益、维持霸权地位的利器。他们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任意批判中国的人权状况,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肆意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披着宗教的合法外衣干着不可告人的非法勾当,以推广文化产品之名行意识形态渗透之实。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地进行文化渗透,究其实质,就是试图通过蓄意影响中国民众对事物的认知,扰乱人们的思想,诋毁中国政府的公信力,使民众丧失对中国制度的信心,从而达到分化中国的最终目的。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进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以夯实精神根基,必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释放社会活力,必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奠定主体力量,这是以文化建设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

(一)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根基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无不与其文化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文化治理作为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相对应的崭新治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杠杆,旨在通过感染、熏陶等方式,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的实践,实现思想整合和文化认同,最终致力于形成一种体现国家利益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以价值体系、民族精神建构为重要切入点,最大限度消除思想分歧,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根基。为此,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文化制度体制,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劲动力机制。文化制度体系和机制体制是文化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决定着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完善文化制度体制,既要着眼于转变党和政府的治理理念、调整文化体制架构和制度形态,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形成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涵盖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正确舆论引导机制、文化创作生产机制等文化制度体系,不断释放文化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能,又要着力于重构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形成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所必须的价值坐标和精神秩序。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文化政策和法规,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文化保障。文化政策和法规是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层次。科学完备的文化政策和法规能够从根源上减少政府的主观判断和临时干预,使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文化政策和法规,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全局进行统筹谋划,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为价值旨归,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指向,不断提高文化立法效力层次,逐渐消除文化立法盲点,使党和政府关于文化工作方面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律法规固定下来,使政府行为具有法律依据,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释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社会活力

奋进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只有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叠加效应”,为综合国力提升注入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昂扬斗志提供强大动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要秉承两大基本理念。一是秉承“人民为本”的理念,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谓“人民为本”,就是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遵循“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宗旨,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重要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指向,进一步而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已成为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识和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秉承“人民为本”的理念,必须将提高人民文化福祉作为工作导向,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二是秉承“质量为要”的理念,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并进。所谓“质量为要”,就是要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由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规定,质言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秉承“质量为要”的理念,必须把提高质量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持续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从全局视域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在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中,要更加关注文化维度、激活文化元素、做足文化文章、用好文化力量,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协同并进。①参见沈壮海:《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20年12月4日,第11版。

(三)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奠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体力量

现代化的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体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影响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唯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先导和保障。新时代对于推进人的现代化而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内生于其本质之中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用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来培养人、塑造人,使人们具有与现代化国家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平、思想品格、社会心态、行为方式等。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方面,要结合文化的不同表现形态培育人们的现代品格,这也即是说,要结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形态,从凝聚价值理念、完善制度安排、注重日常养成、丰富文化载体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优势,①参见冯刚:《新时代文化育人的理论考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5期。通过深刻把握文化育人的内在机理,严格遵循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创新完善文化育人的活动与载体等方式,不断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含量,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体验,进而使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要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塑造人们的现代素养,具体而言,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主要文化样态,三者汇聚而成当代中国文化主流,构成当代中华文化优势的主要基点,共同构筑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既要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等,又要大力传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也要注重传递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通过把握不同文化样态的作用机制,将三种文化样态有机融入人们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使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感染和感化,自主自觉的形成与现代化国家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品质、社会心态、健康人格等现代素养。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