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模式理论下的服装设计意境增强手法探索

2022-03-18 04:36顾荻菲
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服装设计建筑设计

顾荻菲

关键词:服装设计 留白美学 中国山水画 建筑设计 审美模式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1-0078-0

引言

现今众多艺术领域的创作都逐渐朝着沉浸式表达的方向发展,从心理学角度讲“心流体验”会使人们收获更多的兴奋感和充实感,这种现状在绘画、雕塑、设计和建筑这四个造型艺术领域表征最为明显。其中,服装设计领域涌现了以Alexander McQueen为代表的一众设计师,他们注重作品的丰富感官表达,并追求作品与所处空间、与观者之间的交流感增强。

一、背景

(一)安让·查特吉审美模式

研究一种美学技巧的作用机制需要从人体接受美学这一概念的基本模式出发,根据王延慧所撰写的《当代艺术审美模式比较研究》一文可知,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审美模式均有:1.体验刺激被接受的输入阶段,2.加工机制,3.心理和情绪产生的输出阶段,这三个关键部分;其中本文采用的派尔罗斯基所归纳的查特吉审美模式,强调审美的早期阶段处理阶段,艺术产物的信息最终会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1.艺术处理后物象与常规物体的差异与共性刺激,2.观者自身学识经历的特定共鸣,3.艺术情绪感知力,本文将通过这三个方面总结各领域留白技巧的作用。

造型艺术有很多划分方式,通常包括四大类:绘画、雕塑、设计、建筑,且互相沟通,彼此影响。服装设计隶属于设计分类,作品中以建筑、绘画、雕塑案例作为灵感来源的成果众多,一方面,绘画领域的意境是一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为一致的艺术境界,是中国传统绘画中衡量作品成败优劣的标准,因此对于“象”和“象外”的整体意境塑造拥有充足的案例可供参考;另一方面,针对建筑设计与服装设计的学科交叉设计屡见不鲜,其中尤以建筑外观造型与服装廓形相结合为热门设计点,其衍生的空间透视设计、光影效果设计,形成例如空洞、穿插排列等外观造型。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留白

意境的创造就是绘画的灵魂,而留白在意境塑造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其形式主要分为:一种以山石、树木、云水、天空等物象为主;一种以边角作画布局为主,如南宋绘画大师马远,因其独特的一角作画比例分布被称为“马一角”,以光影透视引导思考为第三种。

(一)物象留白的共鸣刺激

根据上文中查特吉审美模式可知,物象留白更多地着墨在与人自身的经验、学识、背景等产生共鸣,画面中的留白通过脑中的信息处理补充了山石的粗糙质感、树木的渐次排列、云水的清淡和天空的高远;在一定程度上物象表达的感觉通过简单线条的勾勒与观者的普遍常识进行结合,形成最终的审美情绪并输出,这种观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可复制性,且因为其巧妙的空缺感,使得观者可通过自身所处时代实例补充进当下的状态,并通过长期大量的信息归纳、实践、探索最终催生了“皴法”画法等具备可持续发展性的视觉结构语言,这些语言表现了作画者的高共情、高技术和卓越的前瞻性,在吴冠中先生的《双燕》一图中,就巧妙地运用垂直的小长方体黑块和大面积留白的墙面对比刻画,整体画面并无地点描述但水乡氛围感跃然纸上(如图1)这种留白手法运用适合具备典型特征的物象,不同美学意境下可以根据对应背景环境的特点进行变化。

(二)构图比例的差异和共性刺激

在传统绘画的构图设计中,通过留白意境塑造往往借助于观察方法,例如光影的视线引导,中国画中视点的运用相对自由,因此不可用西方的透视与空间理论生搬硬套,而是运用“远近法”“井字四位法”等手法,通过以线造型的平面经营形式,以意象思维方法来完成中国画中的空间结构,常见的处理方法就是增加层次的变化,远近、大小、轻重、虚实、疏密等增加了物象与物象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审美趣味,这种差异化和共性化可以帮助观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区别归类,进而获得进一步的视觉刺激。如北宋郭熙、郭思所著《林泉高致》 中“三远法”一说,又或者韩拙提出的《山水纯画集》中的“阔远”“迷远”“幽远”;在绘画构成艺术的形式美中,S形律动即是最基本的规范之一,这种律动可以自由地上下伸缩和左右调节,S律动的构成过程常借助边角留白等技巧,这体现的正是留白的共性比例可变能力,例如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2)。

(二)故事性与情绪感知力

马远先生的《寒江独钓图》在意境营造案例中可谓典型,全画仅一人和一叶扁舟而已,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全图除去船底部寥寥几笔水纹以外并没有更多的勾画此为“无声”,没有多余水流线条的刻画反而增添了水流“静”的观感此为“胜有声”,借助大脑的完形趋向性,将水流的连续性、闭合性、完整性补充完全,使得独钓的“独”字从人物与扁舟的单一与脑中补充的广阔江面的体量对比中凸显出来;同时静又与人体对冬季的寒冷的感知所对应,进一步延伸,可根据观者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体会出或归隐的宁静淡薄,或落魄的萧瑟寂寥的氛围感。另一方面,光影的留白运用往往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呈现,诸如山南水北为阳等体现差异的結论,由光线的自身形态决定了观者视线会受到直线的引导,同时还可通过长线条的空白将视线聚集在焦点上,以上两种都可增加画面的时空感,意境增强。

(三)小结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技巧辅助意境表达在审美模式内容中的侧重:1.通过特殊线条留白处理技巧引发普遍常识的共鸣,并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结合产生对应的审美情绪;2.巧借构图比例共存化、光影结合等手法,通过非闭合空间引发人大脑中的完形趋向机制,潜移默化补充故事性和氛围感。

三、建筑中的留白

建筑设计与空间设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筑设计的产生使得一定闭合空间的结构与其中的物象萌芽了空间设计,同时空间设计的完成又完善了建筑设计的内部氛围,因此建筑的留白表达中,空间的设置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国内建筑留白表达

建筑的留白一般结合形式美法则,在《“留白”艺术在当代文化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针对虚实结合手法有清晰的分析,作者对苏州博物馆的布局设计构思进行了分析,发现从博物馆的观赏视角分析布局与传统绘画中的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兰亭修禊图》和《掩关焚香图》都与苏州博物馆采用了相同的分段式空间布局方法,布局结构榫卯化使得各部分有机组合,渐次增强感知力的设计理念。其实在贝津铭先生的众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这种设计理念的影子,例如从正视、侧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去分析,避免整体的布局构思出现大段的直线和密集度曲线;通过一定比例的分配和透视,使得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具有同样丰富的空间分割,这种建筑线条表达也可以概括为设计的体块节奏韵律留白。

同为贝津铭先生创作的另一空间设计作品《肯尼迪图书馆》(如图3),则主要通过色彩上的黑白强烈对比,增加了审美内容中的差异与共性刺激,同时还利用材料的特性——玻璃的可透性——创造内部空间的光怪陆离感,光影的结合方式不同对应不同的氛围感;同时在虚实结合的应用中,善用自然与建筑的呼应能够更好地将设计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所结合,这种旧物引入也是设计留白的技巧之一。

(二)国外建筑留白表达

日本的建筑设计在行业内地位日趋而上,与日本建筑设计师所扎根的文化基础和优秀的时代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日本,“空”和“间”的概念是室内空间设计的重点,其中空对应留白,间则对应物与所处环境形成的闭合空间。根据建筑构成要素的不同,内部形成的空间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在日本很常见的空间“静谧性”说法就是一种平面形式相对保守稳定、空间相对封闭的氛围风格,这种空间风格的盛行与日本文化中枯寂静谧的审美观不可分割。当代深谙侘寂风格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当属如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安藤忠雄,在这位建筑诗人的众多设计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通过墙面留白创作的例子,不论是《光之教堂》的光影对称、几何透视设计,通过物质光放大教堂较暗环境下的神秘感(如图4),还是《水之教堂》的半开放和与自然结合设计,都形成了通感,创造了一种“相互距离、自发调整、建立空间”的平衡关系,而有机的整体带给人的静谧感氛围也是动态的、立体的,增加艺术情绪感知力。

还有一种具备强烈“空”意境的设计——日式枯山水,是室内景观设计中留白意味最明显的代表之一,枯山水中并没有水,而是以砂石打造涟漪状的纹路,是为枯,同时观者沿着涟漪的动势仿佛可以回溯水流还在的时候的行径路线,随着时间空间的跨越,水流的消失带来的枯寂失落之感与欣赏枯山水本身所带来的审美喜悦交织。对称的排列,相对小的体量,都是寂寥感氛围产生的必要因素,激发了审美内容中观者自身学识经历的特定共鸣。

(三)小结

建筑中主留白技巧主要表现为:1.整体布局结构上的分布留白,如苏州博物馆,通过适当引入自然环境创造更多的“虚空间”,也可如枯山水,增加物体痕迹的描绘,各个部分有机联合,增加时间感;2.在材质、色彩的选择上要虚实结合,打造对比差异,通过对应功能性建筑自身的特性加入故事性,包括关联紧密的材料和光影介入,可以创造动态的空间;3.体块节奏韵律留白,以嵌套、穿插等方式打破长段的直线结构,避免枯燥的空间分割,创造意料之外的空间链接方式。

四、雕塑中的留白

(一)古代中外雕塑留白

本文主要浅析古代中国雕塑和西方古典雕塑,涉及古典艺术以前的雕塑艺术。首先以雕塑与绘画的关联性来看,古代中国的雕塑受中国传统绘画影响较多,与西方古典雕塑正好相反,因此中国的雕塑中很好地继承了绘画中留白的意境与神韵,即相比真实客观地描绘对象,气韵的生动和精神的传达更加重要,这种理念体现了一种对于“不完整”性的追求,常见通过用线消解复杂形体产生留白,用局部雕刻和天然状态结合体现物与空间关系的留白例子,例如西汉的《马踏匈奴》作品,远观未见马腿的纤细部分而是以块面雕刻呈现,似乎是未完成的雕塑作品,近观才知下方原来有被压匈奴士兵的雕刻,人与马腿之间并没有清晰地分隔开来,整体的造型上下体量对比较大,给人带来沙粒被风吹开漏出半个马身的错觉,仿佛一种大自然借山石描述霍去病时代战场的真实状态的情景,这种雕刻的留白更能引发观者的联想,激发艺术情绪的产生。

西方古典雕塑更讲究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在空間留白上注重实与虚、正与负,以罗丹为例,其著名作品《三个影子》重在打造“负空间”,负空间的形成通过两种形式凸显,一是字面意义上的内部空缺,二是物象与所处空间之间沟通产生的“虚”,此处为第二种,该作品将一个人体翻为三份,从具象的人体抽象化,与所处空间的空气这一无形之物相联系、作用,排开了叙事性的干扰,形成最终统一的整体,这种“虚”处留白同样能够增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情绪传递。

(二)小结

雕塑中留白技巧辅助意境表达的侧重在两个方面:1.古代中国雕塑追求“不完整”性打造,追求少雕琢重浑然天成;2.西方雕塑追求负空间创造,沟通作品与所处空间,往往整体形态追求非闭合性,激发观者思维补充,打造情绪趋势和故事性,对观者艺术情绪感知力影响最深。

五、借助留白手法增强服装设计意境表达

(一)通过留白手法激发观者普遍共鸣

通过上文可知,激发观者自身经验学识的特定共鸣往往寄托在具体物象之上,因此可从下方面进行留白处理:

1.平面纹样留白设计:面料印花在仿生元素设计中应用较多,常见于动物皮毛纹理模仿,这样的纹理通常极具张力,例如虎纹,但写实地模仿皮毛纹理,会造成视觉无中心的情况[8] ,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大面积使用,需要借助留白手法进行局部突出,可以采用例如侧重刻画虎爪的抓痕来表现凶狠、危险的气息,通过抓痕留白来激起欣赏者对于对应场景和物象的回忆,再通过大脑中的记忆补全纹样传递出来的艺术情绪。这种也可应用于传统民族纹样,不同族群的纹样区分非常明显,能够迅速唤起观者共鸣,因此通过留白保留关键纹样即可传递信息,又能避免设计枯燥陈旧。此外,如果是追求亲近自然和平的状态,纹样则常常通过自由扎染的形式尽量靠近天然纹路,扎染本就是通过捆扎留白的方式呈现,再辅以天然面料的舒适性,扎染纹样成型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会降低纹样的压迫感,再配合边界的无序性也会增加自由的感觉。

2.立体装饰留白设计:在图案设计中常常使用四方连续图形这种有序图形排列来表现精致感,例如紧密排列的几何规则图形和工业社会的机械化的相似性,服装的装饰也是一样,但密集的图案与线条会在视觉上增强压抑感,且从服用性角度上来说过于累赘,并非所有观者都可接受,因此通过留白只保留其基础线或关键分割线来降低纹样的疲劳感是非常常见的处理;而对已经形成风格特征的装饰,例如洛可可时期的风格,精致轻巧,装饰设计就会倾向于局部地装饰,重点倾向于裙摆,袖口,门襟和帽饰,而手臂,颈部等具备较长线条的地方装饰的比例则适当留白,可打造轻快感。同样地,氛围感也可以通过“留有余地”来体现,例如Dior1948年推出的V型和心形领口新风格设计(如图5),不使用繁复的装饰去破坏自然的肩颈线条之美,这种相对大面积的留白让服装的穿着者更加年轻,且服装在紧凑和随意之间把握了平衡,还能同时满足休闲和正装之间的功能需求。

(二)通过留白手法增强艺术情绪感知力

1.色彩虚实留白设计:色彩设计是最能抓住意境主题的,因此需要追求积极情绪传达则重暖色,需要体现稳重与智慧则加重蓝色比例;近年来逐渐进入视野的日本侘寂风格就多采用褐色、米白色、墨色等相对给人留下厚重、喑哑印象的颜色,模仿土地的色泽状态,饱和度较低,灰度较高。代表性的Yohji yamamoto SS2021-menswear推出的新系列(如图6、7),该系列设计灵感在日本民宿情境下诞生,整体设计上通过暗雅的墨色、深蓝色、配合少量米色的色彩选择,通过这种色彩虚实留白的形式将观者视线聚焦至浅色部分的设计重点,配合棉麻的材料放大自然感,展现日本优雅潇洒的浪人形象;

2.特殊面料处理留白设计:烧灼、撕扯、磨损等破损艺术手法在进行面料特殊处理的时候往往能够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例如马可在《无用之土地》系列中,大量运用“破损”艺术手法,该系列的作品是通过将手工织造、缝制的粗布麻衣深埋地下,一段时间后再将其取出,体现自然破坏的感觉,这种“无添加”就是一种面料处理的留白,西方针对破损的研究主要是——slash,这种切口的产生通常有一套相对规整的制作原则,且具备和谐统一的美感,亚洲主要就是侘寂风格,整体的破损面料改造无序性和随机感强烈,主要是凸显和接受一种残缺之美,这种手法常用的设计师有山本耀司,川久保玲,UMAWang(如图8)等,设计师通过面料的自然化处理和设计上的无拘束感打造来传递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珍惜自然等情感。

(三)通过留白手法打造差异感与趋一性

在服装廓形设计中,往往遵从一定的形式美比例法则安排,例如黄金比例1 .618与和比例,正向使用形式美法可达到趋一性,而打破常规比例就可创造差异感,同时配合面料的异质感可打造视觉上的比例差异。

1.比例留白设计:首先是服装边界上的比例留白,在《论形式美法则“比例”在DZHUS品牌服装中的应用》一文所提及服装设计中背长与各部位尺寸比、衣长与各部位尺寸比使用情况中,常通过模糊边界,错位分割的形式打造共存化的比例结构,这种处理就是对应留白中的“残缺美”,服装上衣的边界通过不规则处理模糊真正界限,同时在下装上通过相同材质肌理打造清晰的分割线,其他部分的面料保持与该面料的颜色一致,从而在视觉上产生边界的错位感,使得观者在服装上感知到一种空间错觉,通过适当模糊视角,通过留白的形式补充了视觉上的立体空间比例,增加整体的可探究性,也能够刺激消费者与自身逻辑经验和学识之间的思维碰撞,从而增加新颖感;从服装廓形来说,是通过体量的留白疏密变化体现异质感,通过体量对比放大差异化,将观者视线引向设计重点或表达内涵的具象载体,例如通过皮质的面料,经过拉、压、捻、按等手法塑形成具备丰富且流畅线条感的形状,并用作服装的肩部设计,挺括的材料特性结合T型的廓形,体现自立坚强的形象,与此同时使用轻薄的贴身的材质制作其他部分,并简化装饰设计,面料肌理更多倾向于棉麻表面状态,引导视觉聚焦于肩部,可以增加肩部夸张设计的冲击感,给予观者审美的刺激,这种设计往往同材质的留白设计相配合。

而趋一性则在三宅一生的“一生褶”系列产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利用衣服廓形分割和数学上的逻辑比例的糅合,结合巧妙的空洞留白使得服装最终可折叠,并最终通过探索形成理论,这种创意产品通过变幻的外形不仅带给观者空间感,还有未来感。

2.材质留白设计:从材质上来说,自然肌理如皮革、毛毡等材料表面肌理本身就会给予人干枯、柔软等不同的视觉感受,而想要通过异质感营造氛围感,则常常采用虚实对比留白的方式体现,例如柔软的毛料仅在关节处的使用,周圍包裹着相对轻薄且平滑的涤纶面料或者是天然丝绸面料,则可达到表现保暖意图的作用,且面料的异质感在界限分割上有特别的优势,可以和前文中提到的比例留白相结合,在色彩相同的情况下,材质不同的面料会在产生区分的同时呈现出一种递进感,也就是流动性,使得作品在保留整体性和闭合性的情况下,增加意境传达。

六、基于留白手法的设计尝试

笔者设计作品《雁门》(如图9)灵感来源于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重在表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参考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的社会背景,整体的设计氛围感是悲壮的,压抑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增强作品氛围感:

1.色彩虚实留白:连绵战火的场景和物象烽烟均偏向暗色系的,因此面料大面积应用浓重的黑色,增加压抑感,且和“黑云”的黑呼应,服装的边缘则运用白色嵌条沿着衣身边界勾勒,且配合内衬辅助衣身边界更加挺括。

2.廓形设计:分析古代甲胄形制(如图10),为了方便手臂的行动,肩袖部位往往会与身体躯干部分分隔开,因此最终设计为背心的形式,且采用有光反射的涤纶面料和内衬辅助引发观者对于甲胄的联想。

3.装饰留白设计:通过线迹装饰和面料本身对比,将整体面料分割,模仿唐对襟的形制,也表现出甲胄的空隙;表面附着同色系的提花面料,制作出经过艺术处理后的传统纹样中的云纹(如图11),间隔排布在线迹分隔开的几个板块中,最终形成该作品。

总结

随着设计理念的转变,这种功能性体现在当今设计创作呈现出更“人性化”“情感化”的趋势,这种“公众参与”“为人而设计”的创作思想愈发被重视,因此引入美学的概念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学的形成和它与所处空间的交流都是会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借助审美模式这样的工具进行分析,借助不同领域美学理论的表达载体,就可在不同时期结合不同的文化土壤来激发不同的审美情绪输出,不同的设计产生同一种氛围感,产生一种设计理念的传承感,这种传承也是服装领域的设计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398501908274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服装设计建筑设计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高原之歌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