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分析

2022-03-18 22:56蒲天勇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治疗方法临床诊断

蒲天勇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有效性。方法:将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30例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方案进行治疗,针对治疗组30例患者实施非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肠外瘘患者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参照组肠外瘘患者明显更低(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实施非手术治疗方案的干预能很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手术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现象,促进患者预后,减轻对患者机体的创伤,提高临床诊断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胃肠手术;肠外瘘;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治疗有效性

肠外瘘主要是指胃肠手术治疗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现象,主要是指肠瘘穿破腹壁与外界相通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多见胃肠与胆道手术,肾、输尿管手术与妇科手术也可并发肠外瘘,多为误伤所致。肠外瘘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壁一个或多个瘘口,排出气体、胆汁、食物及肠液、术后3-5天出现体温异常、腹胀、腹痛、感染、水电解质紊乱、体重下降、瘘口周围脓肿及脓毒血症等等症状,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对于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有效及时的诊断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中一般对患者实施创面检查、经鼻胃管注入亚甲蓝、瘘管造影、胃肠道钡剂检查等等诊断。在确诊后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能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患者预后。为了分析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有效性,本院针对收治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60例展开了对比治疗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本院收治的60例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分成两组(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参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最大年龄分布在72岁,最小年龄分布在26岁,年龄均值为(47.45±3.56)岁,其中,大肠瘘患者10例,小肠瘘患者16例,肠胃吻合口瘘患者4例;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最大年龄分布在73岁,最小年龄分布在25岁,年龄均值为(47.41±3.57)岁,其中,大肠瘘患者9例,小肠瘘患者15例,肠胃吻合口瘘患者6例。

统计学处理两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差异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且可比性高。本研究收治的60例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符合“肠外瘘”的诊断标准,本次研究均已排除合并較为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存在手术禁忌症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及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两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均实施以下诊断: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腹部引流状况和临床体征等基本评定患者疾病类型,应配合引流管、消化道造影诊断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等检查技术对患者肠外瘘的具体位置、形状和大小等进行诊断,必要时还可以给予患者泛影葡胺、美兰等造影诊断检查。

针对参照组30例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手术开展的时间应与之前的腹腔手术治疗间隔10天以上、一年以下的时间,手术方案主要包括肠造口手术、十二指肠脓腔关闭术、肠短路故障切除术、破腹造瘘肠修复手术治疗及肠摘除切除手术治疗的干预。

针对治疗组30例患者实施非手术方案进行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胃肠道减压治疗、禁食和补液的治疗、肠胃内外营养支持干预、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治疗、保证患者引流通道等等基础性治疗。首先应叮嘱患者禁食处理,放置多条引流管实施胃肠减压的处理,并随时维持腹部引流的通畅程度,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开展胃肠营养支持的治疗,最大程度上纠正患者酸碱失衡、水电解质失衡的现象。每天应给予患者1000ml的复方氨基酸+1800ml的葡萄糖+465mg的水溶维他命+100ml的谷氨酰胺+500ml的脂肪乳+10ml的营养元素及脂溶性维他命,将热量维持在6012.2至6848.5kj热量和25u胰岛素的治疗干预。

1.3观察指标

针对参照组与治疗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1)治疗优良率=(优+良)/例数·100%;其中优:患者病情稳定,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能够自理;良:患者病情趋于稳定,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患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无效: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2)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出现的一系列多脏器功能衰竭、霉菌感染等并发症现象。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对两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处理,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两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比较

治疗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相对于参照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明显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现阶段的临床中,胃肠手术属于治疗各类胃肠疾病较为常见的术式之一,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在接受胃肠手术治疗后极易出现肠外瘘的现象。一旦患上胃肠手术后肠外瘘将会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实施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肠外瘘的病理学主要是由于腹腔感染及其技能减退造成的,肠瘘一旦出现,腹部会流入较多消化系统内容物,使得腹膜后出现感染、腹部囊肿、腹膜炎等等,不仅危害肠瘘的痊愈进程,还会导致腹腔感染、恶心呕吐等等症状的出现。以往的临床治疗中一般对肠外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干预,手术治疗虽然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术后极易出现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现象,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治疗费用,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临床中倡导结合肠外瘘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治疗需求开展非手术治疗的方案,非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治疗的原则及重点在于做好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引流处理等等,最大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患者腹腔炎症现象的出现,在此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供给的处理清洁和冲洗肠内滞留的坏死组织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预后,稳定患者疾病,纠正患者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失衡现象。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非手术方案治疗的治疗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实施手术治疗方案的参照组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参照组患者明显更低,说明对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开展非手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促进患者预后,减轻对患者机体的创伤。

综上所述,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白江江,宗新玲,高维东,曹光材,霍爱鑫.结肠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现状综述[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23):138-140.

[2]Wu J F , Dai L Y , Cui M , et al. Analysi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12 cases of intraparotid facial nerve schwannoma[J].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2020, 55(7):691-694.

[3]潘紅波.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断治疗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1):75-76.

2617501705394

猜你喜欢
治疗方法临床诊断
探究内镜检查对缺血性结肠病的诊断价值
心理咨询方法的国内适用性问题发现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