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传统经典文本课外美育路径

2022-03-18 01:44杨翠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文本

杨翠娟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性。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不能单靠思政课教学实现价值引导的全部目标,必须依赖于系统的人文教育作为支撑。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传统经典文本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审美文化元素,是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美育资源,依托传统经典文本的课外美育活动,应涵盖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一、建构审美育人的校园文化生活,挖掘校园思政元素

(一)以传统经典文本为文化育人载体,建设典雅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思政建设的主要实践空间,校园文化是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内核,无论各个学校的特色文化为何,其校园文化建设都不应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皆可包含优秀传统审美文化元素。如建筑物的命名,应尽量摒弃数字或英文字母,可摘录传统经典文本中的名句、词语来命名,如“学而”“三省”“忠恕”等。校园里道路的命名以及相关文化建设亦应如此。当然,还可有名言警句的审美阐释,有孔子、孟子等传统文化名人的介绍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并非物态化的静态存在,而是一直处于动态建设中的对话关系。校园环境和学生、传统经典文本和学生、作者和学生之间都是一种对话关系。典雅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升华,形成向上的审美张力,建立起和谐的审美对话关系。在这样的审美氛围中,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跨越千年,主动与传统经典文本及作者对话。学生可以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审美阐释中领悟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孝道观念,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描摹中感悟陆游的家国情怀、周敦颐的傲岸高洁。

(二)以传统经典文本为实践育人载体,营造和谐的人文空间

课程思政具有渗透性、潜隐性特征,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是通过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有机融合,逐步进行渗透的行为。其采用的教学教育方式较为隐蔽[4]。在校园环境中,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话关系的建立,是审美主体和谐人文空间建构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主体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注重实践性和审美性,并以课程思政为红线贯穿始终,做到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三者相互贯通,合力育人。如传统经典文本的教学不必囿于教室,可以在室外通过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审美欣赏、阐释进行,也可以和音乐课、美术课等教学相结合进行。传统经典文本的复习、检测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方式,可以在古诗文诵读竞赛、校园文化节、艺术节中进行。调研发现,学生非常喜欢在竞赛活动中学习古典诗歌。在“你比较喜欢班级或学校开展的哪些古诗词学习活动”的问题回答中,“诗配画”占比52%,“诗词故事”为 46.9%,“诵读展示”为45.5%,“背诵比赛”为42.3%,“诗词大会”为39.9%[3]。如此,变枯燥被动的复习考试为学生主动的活动参与,形成了传统经典文本、学生、作者之间的和谐审美对话关系,可切实达到在生活中育人、在审美中成长的思政目标。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师生之间应是审美对话关系,而非为应试教育指挥棒左右的功利关系和枯燥的说教。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学生对老师、家长、同学产生误解时,教师可以用传统经典文本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进行“诗教”。如此,学生对传统经典文本的内涵会有更深刻理解,传统经典文本的思政功能亦更强大。

二、发展审美育人的家庭文化生活,提升家庭思政效能

(一)开设家长课堂、家长学校,提升家长育人理念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环境,儿童最初在家庭里获得言语发展、养成生活习性、建立价值观念、造就人格特质。”[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不乏家庭教育的楷模。不但有诸葛亮的《诫子书》,更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流传于世,堪为家庭教育之范本。近现代以来,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深深影响着我们,“平等”“民主”等观念渐入人心,儒家伦理中的等级意识日渐消弭。然而,很多时候,家长太过随意的行为却容易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有的父母让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有的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溺爱孩子,等等。这些,都易造成孩子不尊重父母、不懂得感恩等不良影响。

另外,家庭中手机的使用也值得关注。调研发现,大部分家长能比较严格地监管孩子使用手机,可是,也有家长却难以自控,动辄发朋友圈、刷抖音、刷剧等,并且也不避开孩子。访谈中也曾有孩子谈及这个问题。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好,因为只让孩子学习,父母整天就是玩手机。相反,喜欢读书、听音乐的家长对孩子会有积极的影响,更容易被孩子认可、尊重、敬佩,并不自觉地被孩子学习、仿效。

家长文化水平各有差异,班主任、学校甚至社区可定期开展家长课堂、家长学校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以便更新其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其教育能力。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家庭育人工作,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要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强调要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二)进行亲子共读、涵养底蕴,创设家庭育人氛围

从2019 年秋学期开始,全国小学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科书。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鉴于时间久远和历史文化的隔膜,孩子们会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创设出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调研发现,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论语》,并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孩子思考,育人效果明显。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近几年来,家庭旅游渐成风气,传统文化景点也是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中,亲子共读的效能也得以彰显。这方面,曲阜文旅部门推出的背《论语》免费游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景区)的举措很有意义,激发了游客特别是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调研中一位四年级的孩子讲到他们一家三口暑假去曲阜旅游参观的事,引人思考。当时,妈妈和孩子都背过了,可免门票,可是爸爸却磕磕巴巴没背上,只好难为情地去买票。言谈之中,孩子很为有着这么优秀的“妈妈同学”而自豪。可见,平时妈妈的功夫没有白费。在家庭中,父母不应是督导孩子学习的“监工”,而应是能和孩子一起共读、一起成长的朋友。

孩子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家庭的育人力量不可小视。于此,在国外享有盛誉,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小行星命名的清朝女科学家王贞仪堪为典范。在学识渊博的祖父、诗词造诣极深的祖母和母亲的教导下,她“于书无所不窥,于学无所不闻”,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通医理,在天文和数学方面做出了杰出探索。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教学和研究工作,当选为2020 年感动中国人物,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的叶嘉莹先生亦如此。在她3~4 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阅读古诗了,由此,就在她幼小的心灵之中播下了古诗词的种子。之后,叶先生一生辛勤耕耘于古诗词的沃土,终成蜚声海内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大师。

三、建设审美育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凝聚社会思政合力

(一)充分利用电视、移动设备APP 等,拓宽网络育人途径

调研发现,学习中,互联网+教育功能日益彰显,电视、移动设备APP 等成为重要的学习途径。教学和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的学习(分别占64.8%、59.5%),而是通过电视学习(分别占69%、43.9%),通过诗词APP 学习(分别占56.3%、18.6%)[5]。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严格监管之下,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了几档优秀的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调研发现,在“你是否喜欢《中国诗词大会》,喜欢理由?”这个问题回答中,高达97.9%的学生看过这一节目,其中高达93.2%的学生喜欢这一节目。对于“喜欢理由”,“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占比53.1%,“扩大古典文学视野”占比43%。另外,有34.9%的学生被选手的人格魅力打动,也有被主持人和嘉宾吸引的,分别为17.2%、15.6%[5]。可见,新媒体育人力量不可小视。相关部门可继续打造相关优秀电视节目,鼓励开发高质量学习APP,拓宽网络育人途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不过,互联网的教育隐患也不容忽视。“电脑科技无异将全世界的资讯放到每个人的指尖。这既是祝福也是魔咒……互联网上没有品质控制,‘人人都可参与’。真假资讯鱼龙混杂,网络上也没有可靠的方式可以将扭曲的消息或虚假的资讯剔除出来。”[6]2021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对此,家校协同育人至关重要。学生未经世事,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网上的低俗、负面因素极易影响其身心健康,必须严格监管。

(二)大力开发相关优秀传统经典图书,深化服务育人成果

调研发现,“诗词读本”(占比53.3%)是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文本学习的重要资源。近年来,传统文化经典图书市场繁荣,各大出版社推出了不少优秀图书。其中,东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邓启铜注释的《千家诗》《论语》《诗经》等系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大字全本堪为翘楚。《论语》登上了2004 年、2005 年《南方都市报》畅销总榜,2010 年、2013 年推出的《笠翁对韵》第1 版和第2 版的销售均名列前茅。“大字”便于学生识记和保护视力,“注音”有利于掌握正确读音,“全本”避免了断章取义,“注释少而精且无翻译”便于学生主动思考、理解、吸收和探究。

当然,出版市场广大,其中也难免有粗糙之作。调研发现,有的学生的诗词读本为盗版,而有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质量也有瑕疵。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亦应加强有力监管,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化服务育人成果。另外,家长也应该提高警惕,要注意帮孩子选好书,要了解孩子读的书。学校在采购图书时,也最好请文学素养较高的教师去选书。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需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们创造健康的学习空间,让孩子们能健康审美地生活、成长、成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文本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