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考作文备考方略

2022-03-18 06:46苑书文
考试与招生 2022年5期
关键词:评卷高考作文审题

□苑书文

(本文责编:赵宁宁)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如何有效备考是广大考生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曾多次参加高考作文的评卷工作,在评卷中发现,考生作文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审题不到位,造成立意肤浅或偏题跑题;选材平庸,导致文章新意和文化底蕴缺乏;思维单一化、扁平化,导致文章缺乏深刻性;语言不规范,导致文章缺乏文采等。针对这些问题,考生在复习备考阶段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把“审题”作为“第一要务”

1.明确题意的必要性

在评判一篇作文时,把“题意”摆在首位是由写作的本质所决定的。只不过,高考作文的限定性决定了其所要表的“情”与“意”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蕴含在试题之中的,考生动笔行文前必须先通过精准的审题把它明确出来。高考作文毕竟是条件作文,倘若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感情与试题的要求不符合,那么,再好的结构和语言也都是无效和苍白的。在评卷中发现,高考作文得分在10~30分之间的大多都在审题立意上存在问题。

2.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近几年高考作文一直采用的是“新材料作文”,对于新材料作文该怎么审题呢?笔者认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试题所给材料的深入解读,尤其是对其主旨意蕴的挖掘,这是文章立意的基础;二是对试题材料后面的引导语的深刻领会,引导语往往暗示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指明了文章写作的范围和重点;三是对相关写作要求的明确了解。

3.解读试题材料的步骤

对试题材料的解读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全面把握材料信息。不论试题所给的材料是漫画、图表、格言警句、寓言故事还是一般的文字材料,考生都要认真研读,全面了解和把握材料所传递的信息,把握材料的含义及内容范围,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试题,所给材料是四幅漫画,表面上看是从书法角度展示“人”字的书写要领,但我们知道所有的漫画都是富有寓意的,“人”字书写中的“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等,既是书法之道,同时也是做人之道,其中蕴含着“写人与做人”的辩证关系,四幅漫画其实为我们揭示了四种传统的人生处世之道。

二是思维迁移,形成问题意识。即在全面了解和把握材料所传递的信息的基础上,将思维的视角转向现实生活层面,思考这则材料到底反映或折射了现实生活中哪个领域的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从而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试题,材料从“体育”说起,引出“身体”强弱的转变。考生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个人作为生命有机体存在“强弱之变”的问题,那么,以集体、国家、民族等作为更大范围更高意义上的生命有机体,是否也存在“强弱之变”的问题,该如何正确面对这些问题,进而多向展开,进一步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

三是针对问题表态形成文章立意。也就是说,文章的立意其实是你对现实生活领域中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表态的结果。掌握了这样的审题方略,我们就可以有效避免偏题跑题现象。许多同学习惯于抓住材料中的某一句话,由此延伸开去进行多方位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形成的文章立意往往是不确切的。

4.对引导语的解读

引导语往往蕴含着许多重要的写作信息,决定着文章的写作方向、写作重点以及扣题程度,进而决定文章的评分等级。比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Ⅱ语文作文题的引导语是:“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仔细分析这个引导语,命题者给考生写作提供了如下信息:“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确定了文章写作的话题及内容范围,四幅漫画寓意深刻,其实回答了有关人生的两个大问题:人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在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其实“写人如做人”,人的成长过程与书法的历练过程,在道理上是相通的,也需要“描红”,需要“规矩”“样板”和“范式”的引导。“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说明文章写作的重点不是“人”字的书写过程,而是“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也就是揭示漫画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反映你的”又提示了文章写作的情境要求,要求考生作文必须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要有真情实感。

二、高度重视高考作文的材料使用

1.作文材料的作用

如果说文章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材料工作涉及材料的积累、鉴别、选择、使用等多个方面。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的立意再高深,如果没有写作材料的支撑,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2.作文材料的积累

积累材料的总原则就是一个“多”字,多多益善。为此,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善于通过观察、体验、感受、调查、阅读等不同途径积累写作素材。

3.作文材料的鉴别

鉴别材料强调一个“精”字,即要对材料的真伪及优劣进行精细鉴别,因为不同类型的材料适用于不同的文体写作。例如,虚化材料只适用于文学类文体写作而不适用于应用写作、科技写作。在纪实类文体如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同样讲究写作材料的真实客观,既不能夸大缩小,更不能胡编乱造。

4.作文材料的选择

选择材料强调一个“严”字。笔者在评卷中发现,考生作文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选材陈旧,缺乏新意。高考作文并不排斥选择和使用传统的旧材料,但需要考生对其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化腐朽为神奇。

相比来讲,那些富有时代色彩且具有生活气息的鲜活材料更容易获得评卷教师的青睐。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章选材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鲜活的材料包括新出现的热点事件、其他文章较少涉及或从未涉及的新领域、品析传统材料时采用的新角度等,这样的材料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新颖色彩,而且可以有效减少与其他文章的类同感。

5.作文材料的使用

使用材料的总原则就是一个“活”字,即在行文中要把材料用活和写活。既可以一材多用,也可以材料聚焦。

例如李密的《陈情表》是考生耳熟能详的传统材料,有的考生从传统的“忠孝”角度立意,有的考生从李密幼年的成长经历中挖掘出“逆境成才”的话题,还有的考生从李密的为官施政中发掘出“为政爱民”的思想等。同样的材料,不同的考生从不同的写作意图出发,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开掘,就会形成不同的文章立意。可见,多角度立意是“广中求佳”活用材料的有效方法。

所谓“材料聚焦”就是多材一用,把众多具有共同思想意义和美学意蕴的不同材料集纳在一起,使之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共同表现文章主旨。例如鲁迅的杂文《家庭为中国之基本》,文中不仅写到了吸鸦片、放爆竹、训子弟、搓麻将,甚至还谈到坐飞机、指南针、做火药等诸多事物,从表面看来,这些材料是零散的,相互之间也很难分出主次轻重,甚至也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但鲁迅先生却巧妙地把它们都与中国人的守旧恋家联系起来,与中国人普遍信奉的“家庭为中国之基本”这个思想联系起来,不仅突出了文章主题,而且也使零散的材料浑然一体,成为文章的血肉。“材料聚焦”其实是一种“多中求一”的方法,是另一种途径的“广中求佳”。

三、坚持“全面之中有重点”的指导原则

1.进行针对性训练,补强短板

比如,有的考生具有良好的语感,长于表达,但审题立意能力较差;有的考生长于构思,但语言表达明显逊色。因此,在复习备考阶段,每位考生都应该“认清自我”,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短板,加强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2.“有备无患”的备考原则

“有备无患”主要包括“题型”和“文体”两个方面。

(1)作文题型的训练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高考作文的试题类型进入了多元并举并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在这样的命题趋势下,作文备考必须做到统筹兼顾,要全面了解和系统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试题的应对技巧。

(2)作文文体的训练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考试大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的应用文是多年来的一贯要求。在作文备考训练中,上述文体类型都要尽可能地涵盖到,要掌握每种文体的文体规范和写作要领。

四、关注高分作文,向成功者讨经验

1.标题新颖醒目,凝练深刻

除了命题作文外,高考作文通常都要求考生“自拟标题”,我们知道标题是文章的“旗帜”和“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显示了作者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文章写作的力度。常言说“题好文一半”,有了一个好的文章标题,作文就有了一个精准定位的开头,就能明确文章构思的路径和写作的方向。因此,把握标题拟制的原则,掌握标题拟制的技巧,也是作文备考的重要内容。

综观历年高考高分作文的题目,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些题目不仅都满足文章标题拟制的基本要求,而且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如“莫让浮云遮望眼”“绝知此事要躬行”“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或采用移借法把不同领域的行业用语通过临时错位或替代,取得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如“拍卖诚信”“守住心灵的契约”;或巧用修辞取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效果,如“人生拒绝抄袭”“梦想在现实中起舞”“从‘躺平’到奋起”“以理想为笔,书写快意人生”等,既新颖醒目又凝练深刻,显示了考生高超的拟题水平。

2.格局高远,立意深刻

高格局的作文在行文中思路开阔,善于“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即善于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把对现实人生等的思考聚焦于“小我”,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入开掘,从而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境界”。例如:《劳动——打开幸福生活的钥匙》和《义利可以兼得》分别为2019年和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这两篇作文最突出的亮点就在于:高屋建瓴,立意深刻,说理透彻。两篇满分作文紧扣材料核心,事例丰富恰当,分别突出“劳动”和“幸福”、“义”和“利”的紧密关系,破立结合、点面结合。前者关心社会热点,用反问、排比句式增强说服力,并且彰显劝导性、时代性;后者善于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料,将小羽成功的人生智慧浓缩为“‘义’和‘利’可以和谐共生”的论点,使文章的立意高远、大气,作者熟稔传统文化经典,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结构新颖,思维立体化

目前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写作思维的单一化和扁平化而导致的文章结构的刻板僵化,缺乏创新。我们知道,结构思维大体上分为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有利于拓展文章的广度,常见的结构形态有并列式、空间转换式、对比式等;纵向思维有利于增强文章的力度,常见的结构形态有递进式、时间推移式、情态转换式等。单纯运用一种结构思维不可能实现结构的完美化。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在结构布局方面往往都匠心独运、不落俗套,将两种结构思维巧妙融合,形成思维的立体化,或纵中有横,或横中有纵,使文章具有纵深感,这样的文章有广度,也有深度和力度。例如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文章采用“引议联结”的方式结构全篇,整体上属于纵向结构。开头引述材料亮明观点,然后针对试题材料进行“小议”,接下来宕开笔墨联系现实生活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论证观点,属于横向结构,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文章结构的突出亮点就在于纵中有横,不仅凸显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而且思维开阔,内容充实,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关注“细节”,尽量减少“隐性失分”

高考作文的细节包括写作态度、写作习惯、行文方式、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有些考生写作很随意,根本不注意细节,如标题缺失。高考作文一般都要求自拟标题,但每年评卷中都能发现不少无题作文,面对一篇没有标题的作文,评卷教师自然会质疑考生的写作态度,从而形成“马虎”“粗心”等第一印象。高考作文的语言要求规范,“规范”意味着必须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但也有不少考生追求所谓的“时髦”,在高考作文中大量使用俚语俗词、网络语言、英文单词等,与语言规范的要求明显相悖。再有,高考作文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但是有些考生对真情实感的理解存在误区,虽然也写了800字,但所写内容格调不高,致使文章品味低下,得分自然很低。还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有意无意地暴露个人的有关信息,给人以动机不纯的感觉。

诸如上述失误都会给评卷老师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必然导致降级或降等评分,这种失分严格来讲并不是因为考生写作能力性失误造成的,所以称之为“隐性失分”。相比而言,“隐性失分”是最令人痛惜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针对性训练,树立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力求把“隐性失分”降低到最低。

猜你喜欢
评卷高考作文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三招”学会审题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网上评卷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高考作文两关注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画海”评卷
大规模考试网上评卷中趋中评分的成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