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的当代特征与时代意义

2022-03-18 06:51■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特色精神

■王 辉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立德树人、引领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具有着明显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推动、实践和保证青年一代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引领未来的首要前提是自身必须树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这个时代的主题与灵魂来提升高校思政课全方位的质量,创新教学思路,塑造时代新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向世纪中叶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与民族根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的当代特征具有战略自觉性。这种文化自信站在时代历史的高度,关注时代任务与时代要求,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塑造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具有民族传承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者,如何在新时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创新塑造中国精神都需要对民族传统和当代世界文化进行思辨,以此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坚持走中国人的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具有时代契合性。只有与当代社会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模式相契合,高校思政课才能具有信服力和亲和力,才能引导当代话语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精神的培育,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旗帜的方向,保证了中国合力的有力发挥。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的当代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具有战略自觉性

培育时代的新人、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要的教育追求方向与教学途径的思想理论基础。身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非同与一般性质专业课的教师,也不能仅仅将其教育教学简单归结为教育教学。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的是传输党和国家声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培育人格信仰、树立正确方向的重大历史责任,其本身负有时代战略、时代使命、时代目标等重大战略任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于时代、对于国家、对于未来的理想与信念而产生的文化自信。这样一种文化自信源于高校思政课本身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追求的文化自信。“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于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2]。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信源自于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自觉的历史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学说、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学说,其本质追求还是在于消灭人类社会从有剥削和阶级存在以来的社会不公正、不正义、不美好的现象,使绝大多数人能够在公平正义之中生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俯瞰反思之后进行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的完善与提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体现展现马克思主义学说所追求的核心要义:人民至上。在人民至上的基础上最终全体社会要全面体现:公平、正义、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中所要体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原则,成为以人民为中心这样一种执政方式所要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实际方向,而且成为高校思政课所要传输表达的时代意志。高校思政课教师生活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感受着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的以人民生活为中心的所有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原则在实践中得到印证,高校思政课教师从不断地教育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学生的深刻影响。这样,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不断地实践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与书本知识提高到了文化自信的高度。带着这样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自觉,基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生活感受,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高等教育生态环境、思想方向、受教育者的有力地渗入与革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战略自觉便能够为其树立文化自信打下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具有民族传承性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但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所应当负有的历史责任:培育社会主义信念,将马克思主义潜移默化地、提纲挈领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于高校学生的心灵与思想和行为之中,而且时时刻刻要谨记自己作为民族文化与思想传承者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以民族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方式来深入高校学生,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培育其中国意识和走中国道路。中国民族经过建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重新奋起,已充分向自己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本身强大的不可战胜性与聪明智慧。这一切有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学习与借鉴,更有传统的人格智慧、民族哲学思维、传统文化精髓作为精神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强于世界历史舞台,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文化哲学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因此,生而为中国人,作为被养育在中国大地上的人,作为生而吸收着中国雨露的人,作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成长、发展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有着深厚的民族思想文化基础。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的未来目标就是21世纪中叶的民族复兴梦的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既要努力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的民族目标。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还有许多的挑战和险阻。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不克服战胜这些矛盾与挑战,民族复兴的大业就无从完成。因此,民族复兴作为新时代全民族全体中国人的时代主题,就具有着凝聚全民族全体中国人思想行为的当代鲜明特征。高校作为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思想上层建筑的强力表现,不仅必须具有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而且更要具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所以,高校思政课前方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人,后面有继承中国传统走向复兴的来者。这两种历史境界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历史关键时期所扮演的传承先人、鼓励后人的重要作用。他们就像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座大桥,而从这座桥一个人就能看到中国昨天与明天的交汇远方就是民族复兴的现实。而站在这座桥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就是要以自我的民族文化自信在青年一代的心中点燃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眷恋。这样,他们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必须走中国道路。“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决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3]。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有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的传承。而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的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古为今用,都需要作为传播主体的人,都需要传播方式与途径,都需要高校思政课这种思想传播方式、教化育人途径站在民族立场、民族追求、民族传统上来不断地创新夯实。而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地站在民族立场、民族追求、民族传统的文化自觉与精神文明实践,决定着高校学生不断养育而成的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具有时代契合性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思想行为方式、不同的思想理论模式、不同的时代环境语言,每一个时代都形成发展自己特有的社会语言、政治语言、生活语言等。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要求,代表着国家民族发展的方向。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强烈地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坚守基础、吐故纳新、发扬光大。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不能与社会发展脱节,不能失去自己永远要创造革新的发展精神,就必须深入人民大众、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适应当代社会大众通过时代语言和行动轨迹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思维方式。适应时代、契合时代是思想形态教育的时代追求。“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1]“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新生代人群,大多是“95后”“00后”学生群体。新时代学生群体所面对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他们并不非常熟悉、了然于心的思想理论。相对而言,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近乎陌生、所知甚少的全新领域。青年学子的憧憬、理想、发展都需要人的引导,需要强大而富有魅力的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的引导,只有被强大而富有魅力的思政课及其教师所吸引、所说服、所感染,青年学子才能够身心愉悦、情不自禁地进入这片领域,流连忘返在这片领域。当他们满心喜悦地走出这种精神王国时,青年学子就已经成为了时代所需要的新人。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这个精神王国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时,必须发掘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同时同步相互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虽然负有传播国家声音与时代意志的任务,但他首先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普通公民而存在的。作为一个普通公民,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民富裕具有着强烈的感同身受,他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可能不被祖国在时代中的强大进步所感染,也不可能不被自己在时代中所有实现的目标所激励,更不可能不被社会大众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克服时艰与危机的宏大决心所撼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旦深入思想意识形态教育这个全新的领域,他们就以本身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文化自信来完成重大职责。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自身富有时代精神,而且要用学生所熟悉所掌握的时代语言、时代话语、时代思维的方式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听得懂、记得住,化为自己人生的一种精神追求。而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与新时代背景下新人群的这个时代特点相结合,那么,高校思政课便成为了高高在上、虚于应付的摆设。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新时代与学生同等的普通公民,有义务、有责任、有生活、有语言、有方式俯下身来传导引领同处新时代的青年人。他们以自己和学生共同熟悉的时代语言进行交流时,便已经将自己深深地融入时代的大潮,重塑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和精神。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精神的培育

“要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3]。新时代是走向民族复兴的时代,是面对西方世界不断打压对抗而奋起强大的时代,是中国人面对世界各种思潮找准站稳中国道路、中国立场的时代。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鲜明表现与本质特征就是中国精神的树立和发扬。中国精神是一种丰富而广阔的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面貌、思想品德、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的综合体。中国精神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历史进程。它的思想载体、传播手段、社会内容也不是某种事物的特定与特指,而是浩瀚精深、变化起伏、途径广阔、手段多样的。然而,在这些纷繁复杂事物的表象之下,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培育却是有迹可循的。信仰的培育,特别是对青年学子、祖国未来、社会栋梁的信仰教育、信念培育总是中国精神与中国精神培育的红线。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有利于青年学子中国精神的培育和树立,加强了青年一代思想信仰的坚实基础。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因此,他们需要思想信仰的引导和指导。没有思想的方向盘,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育的将是缺乏思想定力、对重大事情和日常生活缺乏是非观念的人。这样的人,由于缺乏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教育指引,就难以具有树立中国精神的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的主要使命就是培育积极健康的时代新人以推动中国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树立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思想政治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必须自己心中有一盏明灯在指引自己,而文化自信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己心中的灯塔。用自我拥有、自我照亮、自我指引的文化自信来照亮他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于青年学生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从而使他们通过思政课教师亲身经历的现身说法与行为品德来润物无声地领会、接受、贯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人生道路,从而为青年一代逐渐培育信仰和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缺乏文化自信,缺乏深厚而丰富的思想理论基础,缺乏对于中国精神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深刻的感受和认同,缺乏对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基本路线的充分理解,也缺乏对于社会进步、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那么,他就是一个缺乏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的人。而这样一种缺乏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教师,由于自己首先缺乏信仰和正确清晰的思想政治方向,只能将思政课应付了事,甚至错误引导青年。缺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现身说法、塑造人格与心灵的激情与意志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但不会培育出具有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人,而且由于自身精神的萎靡与不正,将会混淆和扭曲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整个视野和正确意识,从而破坏中国精神在大学校园的长期培育。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高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运动,一百多年来一直在照耀着人类社会对正义、公平、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高校思政课承载着许多重要的主题任务与时代重托,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负有诸多历史文化、国家社会的意识思想的传播教育任务。毋庸置疑,高校思政课的最高战略点和最深灵魂之处,马克思主义精神与学说都穿透充斥于其中。对于高校学子,教化其正确的政治思想觉悟、引导其美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其坚强的人格意志、培育其振奋的中国精神、答疑解惑其所面对的人生挫折,这一切都需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但要达到对这一切任务与目标的最后实现,却不能不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示实践于思政课的全部过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依据。”[2]科学社会主义从辩证哲学、思维哲学的高度来揭示人应该怎样遵循规律、不断创新打破环境和制度所带给人的束缚和不幸。科学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新世界就是要破旧立新,使人这个最有希望和最有创造性的个体走向平等、自由、幸福的至高境界。而高校思政课的全部宣讲与教育必须要建立在这一根本基础上,以此为基本追求和基本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文化自信的养成与建立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所要追求实现的社会目标。思政课教师由于具有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养基础,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思索与创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如何与当代青年生活更好地结合升华的实践,从而脚步稳固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精神这样一种思想大厦上,他们的视野被时代与历史的天空继续开拓着。因此,思政课教师对于本学科的精神自信和青年一代的所需所缺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带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自觉意识,将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全面发展融入整个其中,以科学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精神面貌与理想气质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科学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追求方向与判断标准来启发人、促进人、鼓舞人、提高人。这样一种气场强大、思辨清晰、具体可行的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适应实际、高瞻远瞩的长期思想教育的效果。而如果缺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化自信,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与方向便不能高举拓展,便不能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方向说服青年一代,也不能将科学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倡导的社会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原则化为当代语言变为当代行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就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应该要达到的目标原则,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想追求,从而在根本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文化自信保证了中国合力的有力发挥

中国合力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要凝聚起来的全民族力量。没有中华民族全体的合力,便不可能有中国梦的实现。而中国合力的凝聚与达成需要中国道路的坚持,中国道路的坚持则需要中国精神的培育。中国道路的坚持,实际上是亿万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成共识和理想后而在共同理想之下展开的社会实践。“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而高校思政课作为当代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方面,对于引领时代大众、树立正确社会意识方面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大众中的一员,也是社会思潮、社会动向的风向标。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大众、公众情绪、社会前沿、历史趋向最有力的代表,他们的所思所想无疑在未来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价值理念、思想意识,他们在未来更有可能站在社会的前沿来发声。因此,青年学子是中国合力这股时代大潮中强有力的音符,发动、支撑、强固着中国合力的方向、色彩、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达到其最终目的:促进中国合力在大学校园中的生长发芽,以提升社会主义高校中青年人民的合力来促进整个中国社会全民力量的团结。思政课教师自身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崇尚,都是作为理想信念的火种,促进青年学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认知。青年学子在整个思政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和原则的学习提升中,从自身做起,自觉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信仰者。因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平等、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行为准则成为广大青年学子的实践圭臬,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融入整个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为了国家和民族而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牺牲自我,以他们的集体梦想与实干磨炼不断促成中国合力的形成。高校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群体在面对新时代青年学生时,同时以两种精神面貌与个性风采展现于人。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是作为中国精神的传播者,是作为一种高尚远大的理想和精神面貌出现的。这种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吸收中华文化,胸怀全球、目光远大但又脚踏中国大地的中国精神的倡导与演示,对于高等学府的思想氛围与文化品质具有极大的感召。因此,高校思政课及其教师群体以集体形象使整个高校树立中国精神,坚持了中国道路,因而也就以内在力量凝聚了中国力量。另一方面,不能否认,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是以一个个具有人格特点的个体出现。他们围绕思想政治而展开的教育教学以人本精神、人文精神、人学精神而使学生个体得到了塑造与提升,使中国合力的一个个萌芽与种子播撒养育在一个个个体与个人中间。因此,使中国合力的具体实践与凝聚具有了丰厚而牢固的土壤。

猜你喜欢
思政特色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