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陲家族新出土墓志三考

2022-03-18 07:57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官清河刺史

刘 儒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崔陲家族是中晚唐文士家族的典型代表,家族成员著称于世,声名显赫,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政治地位之高,在唐代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因崔氏家族成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与中晚唐诗人交游广泛,刘禹锡为崔陲撰写《崔陲神道碑》,杜牧为崔陲之子崔郾撰写《崔郾行状》,刘、杜所纂述的碑传、行状为记录其家族成员留下了详实可靠的文献,使其家族世系清晰可考。同时,这两篇存世文献与《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卷七十二下“清河小房崔氏”记录的崔陲子嗣互为印证,将崔陲家族的主要成员脉络大体勾勒出来,据上可知崔综生佶,佶生陲,陲又生六子:邠、酆、郾、郇、鄯、郸。而新出土的《崔郸墓志》墓主系崔陲子崔郸,《崔协墓志》墓主崔协系崔陲子崔邠之曾孙,《李道因墓志》墓主李道因系崔陲子崔郾之外孙女,这三方墓志拓展了崔陲家族人物的研究范围,为记载崔陲家族成员的最新史料。本文拟结合墓志材料对唐史所载崔陲家族人物名讳官爵、行履事迹进行拾遗补缺,厘清崔李世代联姻家族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墓志文献考辨以期全面还原崔氏家族人物的生平史料及历史原貌。

一、《崔郸墓志》《崔协墓志》所记崔璞、崔瓘、崔彦融职官及事迹再考

毛阳光、仇鹿鸣两位学者对《崔郸墓志》《崔协墓志》墓主崔郸、崔协的生平已作详考,不再赘述。现结合《崔郸墓志》和《崔协墓志》两方墓志对崔璞、崔瓘、崔彦融职官及事迹考辨,补两位学者之未查。《崔郸墓志》系晚唐令狐绹受墓主崔郸之子崔璞请托作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墓志详述崔郸家族源起、生平事迹、子嗣职官,志云:“顺而下之,至公曾王父综,醴泉县令,赠吏部侍郎。大王父佶,太子中允,赠左仆射。烈考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赠太师。先母夫人姑臧李氏,赠秦国太夫人。外王父讳咸一,汾州司仓参军,……公即太师之第六子。……自淮达海,若丧怙恃,享寿七十有一。夫人范阳卢氏,宣州宣城县尉逷之第二女。先公三十年而逝,有嗣子一人曰璞,孝悌而而文,有大成之器,任左拾遗。一女,适范阳卢滔,不幸早世。又一子璬,前京兆府武功县尉,亦克谨守。……粤以其年十一月十六日归于河南府偃师县,以先夫人合祔于先茔之次,礼也。……公天伦六人,皆为名卿,多历显位,号文学之薮,标龙虎之望。一掌贡士,三开幕府,取士仅五十人,今布台阁者过半,率当时畯髦。”[1]《崔郸墓志》不仅补《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崔郸子嗣之阙,而且明确记载崔璞出任左拾遗,据《崔郸墓志》记载,崔郸有二子即崔璞、崔璬,会昌五年崔璞任左拾遗一职,“有嗣子一人曰璞,孝悌而而文,有大成之器,任左拾遗”,稽查徐松《登科记考》未见崔璞登第记录,《崔郸墓志》亦未言崔璞参加进士考试,恐以门荫入仕。会昌五年崔璞授左拾遗,左拾遗从八品上,多为官员释褐初授之职。《全唐诗》卷五四九另存录赵嘏《陪崔璞侍御和崔㻂春日有怀》[2]6394一诗,通过诗题即证崔郸在御史台曾任侍御,侍御一般指监察侍御史或殿中侍御史,由资历卑浅的官员任职,诗中“清才”一词亦透露清望之意。《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一“户部郎中”条中记有崔璞,其下注曰:“《吴郡志》十一:崔璞,咸通中,以司谏为郡。有文采风流,与郡中秀才相从,有诗词,即命僚属及名士赓和。”[3]578明王鏊《姑苏志》卷二《古今守令表》上记:“崔璞,清河人。咸通六年冬以谏议大夫除,十一月得替,在郡十二日。”[4]29《松陵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相继引用下则材料,其云:“(咸通)十年,大司谏清河公(崔璞)出牧于吴,日休为郡从事。居一月,有进士陆龟蒙字鲁望者以其业见造,凡数编。”[5]966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三九考苏州刺史“崔璞”条认为上则材料实误,“六年”当为“十年”之误;“十一月”当为“十一年”之讹;“十二日”当为“十二月”之讹[6]1928。梳理上述文献可知,崔璞左拾遗、侍御之后除谏议大夫,“司谏为郡”即证。咸通十年至十一年(869—870)“司谏”秩满再除苏州刺史,凭文学之名与晚唐文人交游,结识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全唐诗》亦收录崔璞两首诗歌可证其文学才华,与《崔郸墓志》称其“孝悌而而文”,与刘禹锡《崔陲神道碑》述崔氏子弟“其它支孙未登金闺籍者,诜诜然鱼贯而进,文业甚似而孝谨不衰”[7]1249暗合。《旧唐书·僖宗本纪第十九下》又记乾符元年(874)四月“前同州刺史崔璞为右散骑常侍”[8]691,由上述文献得知,崔璞苏州刺史之后,改同州刺史,乾符元年擢为右散骑常侍,由地方擢升至中央,其仕履之路基本符合唐代士子仕途晋升规则。

《崔协墓志》系李德休撰于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墓志较为详尽叙述了墓主崔协的家世生平,志云:“公讳协,字司化,清河人也。……故太常卿赠太师讳邠,曾祖也。吏部尚书,赠司空讳瓘,王父也。楚州团练使赠司徒讳彦融,列考也。……公即楚州之嗣子。先郑国太夫人,故充海节度使郑公助之女也。……四年二月,天子自汴还洛。二十七日,公扈跸至须水驿,忽构厉阶,遂沉台耀,享年六十有六。……以明年太岁庚寅正月丙寅朔二十九日甲午,归葬于河南府堰师县毫邑乡祁村里,礼也。……公婚北祖大房范阳夫人卢氏,……有子三人,长日寿光,娶第二房范阳卢氏。……次日马马,幼日体工,有孙日檐夫。”[9]《崔协墓志》载崔邠生瓘,瓘生彦融,彦融生协,协生寿光、马马、体工三子,纠《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清河小房崔氏”两处舛误:其一,根据墓志记载崔瓘实为崔邠之子,非《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所记崔酆之子;其二,崔协实生三子,非《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所记颀、颂、寿、贞四子。同时《旧唐书·崔邠传》记崔邠“子璀、璜,璀子彦融,皆登进士第,历位台阁”[8]4117,刘碑云“太常二子,亦以才能同入尚书,璜为吏部郎,璀为司勋郎”,《旧五代史·崔协传》卷五十八载“曾祖邠,太常卿,祖瓘,吏部尚书”[10]779,考察上述材料发现,崔协父有“璀”“瓘”两字之别,《崔协墓志》确证崔邠子名字为“瓘”,恐因两字字型相近而致讹。关于崔协祖崔瓘职官,《崔协墓志》记其为吏部尚书,《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亦同,“司农卿酆。子瓘字汝器,吏部尚书”,《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八记崔瓘为“司勋员外郎”[3]436,刘碑又记其为司勋郎。综合上述文献记载,大致厘清崔瓘职官仕履,其历任司勋员外郎、司勋郎、吏部尚书,其他职官记录已不可考。

关于崔协父崔彦融职官,《崔协墓志》记其为楚州团练使,此外《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七、卷十一“司勋郎中”[3]388、“户部郎中”[3]584条记有崔彦融,《旧唐书·僖宗本纪第十九下》又记乾符二年(875)“以户部郎中崔彦融为长安令”,《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亦记“(崔)彦融,字应求,万年令”,据上述文献可见崔彦融职官之经历,其历任司勋郎中、户部郎中、万年令、长安令、楚州团练使。然而,《崔协墓志》所记崔彦融职官与《旧五代史·崔协传》记载不同,《旧五代史·崔协传》称崔彦融担任楚州刺史,“父(崔)彦融,楚州刺史。彦融素与崔荛善,尝为万年令,荛谒于县,彦融未出,见案上有尺题,皆赂遗中贵人,荛知其由径,始恶其为人。及除司勋郎中,荛为左丞,通刺不见,荛谓曰:‘郎中行止鄙杂,故未见。’宰相知之,改楚州刺史,卒于任。”上述文献所记崔彦融楚州出任职官含混不清。《旧五代史·崔协传》与《崔协墓志》两则材料均认定崔彦融出任楚州为事实,但对其出任楚州的原因未作交代。据《旧唐书·懿宗本纪第十九上》载(咸通)十一年(879)九月“朝议大夫、行刑部员外郎、柱国崔颜融为雷州司户;并坐刘瞻亲善,为韦保衡所逐也。”[8]691《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七引上则材料注云“颜当作彦”,《玉泉子》亦记:“及咸通中,韦保衡、路岩作相,除不附己者十司户:崔沆循州,李渎绣州,萧遘播州,崔彦融雷州,高湘高州,张颜潘州,李贶勤州,杜裔休端州,杜彦持义州,李藻费州。内绣州、潘州、雷州三人不回。”[11]2311由上述文献所记大体可知崔彦融被贬原因,其贬黜雷州缘于“坐刘瞻亲善”和“赂遗中贵人”。据《新唐书·刘瞻传》卷一八一载:“咸通十一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昌公主薨,懿宗捕太医韩绍宗等送诏狱,逮系宗族数百人。瞻喻谏官,皆依违无敢言,……御史中丞孙瑝、谏议大夫高湘等坐与瞻善,分贬岭南。岩等殊未慊,按图视驩州道万里,即贬驩州司户参军事,命李庾作诏极诋,将遂杀之。”[12]5352崔彦融素与刘瞻友善,触怒权臣韦保衡被贬为雷州司户,后召回楚州,最后贬死于楚州任。崔彦融被贬原因主要受刘瞻牵连,《旧五代史·崔协传》所记崔彦融“赂遗中贵人”之事未见唐史记载,恐唐人笔记杜撰虚构。至于崔彦融贬任楚州职官,当以《崔协墓志》记其父之楚州团练使更为可信,因为崔彦融贬雷州司户,准备贬死的戴罪之人召回出任楚州刺史之地方大员实不合情理。

二、《李道因墓志》墓主与崔郾家族关系考探及李骘生平行藏考证

崔陲子崔郾生平事迹已在杜状中详实记载,唯一不足即缺乏崔郾子嗣记录。查《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清河小房崔氏”崔郾记有四子,即瑀、瑶、瑾、璆。[12]2762《新唐书·崔郾传》记崔郾五子,即瑶、瑰、瑾、珮、璆,“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五子:瑶、瑰、瑾、珮、璆。瑶任礼部侍郎、浙西鄂岳观察使。瑾礼部侍郎、湖南观察使。瑰、珮俱达官。”[12]5018《旧唐书·崔郾传》又记崔郾有五子:“郾与兄邠、弟郸等皆有令誉。而郾疏财恢廓,昆仲所不及。子瑶、瓌、瑾、珮、璆。”[8]4119除上述材料之外,尚无其他文献关涉崔郾家族子嗣。最近笔者发现乾符五年(878)崔晔为亡妻李道因撰写的一篇墓志即《亡室姑臧李氏(道因)墓志铭并序》(后称《李道因墓志》),实证墓主李道因与崔郾存在关联,此方墓志题署为“进士清河崔晔撰并书”,志文记载:“亡室姓李氏,讳道因,其先陇西成纪人。……曾王父侨,官终相州成安令,娶清河崔庭曜女,王父应,官终岳州巴陵长,累赠户部尚书,娶清河崔少通女;显考骘,自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拜江西观察使,薨于位,赠工部尚书。夫人清河崔氏之出,外王父名郾,终于浙西观察使。夫人曾外大父于余为诸老姑,余于夫人先尚书为诸从甥。”[13]2487志文称“夫人清河崔氏之出,外王父名郾”,且志文记崔郾卒于浙西观察使任与新旧《唐书》记载契合,据《新唐书·崔郾传》述,“(崔郾)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12]5018《旧唐书本纪·文宗下第十七下》亦记开成元年(836)“十一月丙寅朔。庚辰,浙西观察使崔郾卒。”[8]566因此判定李道因即崔郾外孙女,李道因父李骘即崔郾女婿。《李道因墓志》记录了崔郾女婿、外孙女的相关情况,对于研究崔郾家族而言,此方墓志史料价值非常丰富。

《李道因墓志》称其父李骘“自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拜江西观察使”,李骘两《唐书》无传,《全唐文》卷七二四载李骘小传,传云:“(李)骘,开成时为荆南判官。咸通中擢太常少卿宏文馆学士。出为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洪州刺史御史中丞。”李骘《题惠山寺诗序》亦记:“咸通十年二月一日,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洪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骘题记。”[14]7453考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记:“李骘,咸通七年三月二十四日自太常少卿、宏文馆学士入;二十七日,加知制诰;七月,迁中书舍人;十月二十五日,三殿召对赐紫;九年五月十六日,除江西观察使。”[15]32由上述文献判定,李骘咸通七年(866)三月以太常少卿、宏文馆学士入翰林,加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咸通九年(868)五月除江西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洪州刺史,其间担任中书舍人两年时间。李骘咸通八年(867)为文宗第四女朗宁公主撰《唐故朗宁公主墓志铭并序》即证,此墓志题署为“翰林学士朝议郎守中书舍人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骘奉敕撰”[16]1069。翰林学士多由文士充任,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谓词臣之首,地位显要,时人多有称誉。李骘在书写墓志铭文过程中充分展露出色的文学才华,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功底,与一般文人程式化的墓志铭文相比,其文藻富赡,更显精致典雅,“昆仑九层兮日月环驰,玉台金阙兮上仙居之。瑶芳为树兮琼液为池,群仙或降兮讬我天枝。去不可止兮来不可期,驾灵欻兮吹参羲,翩冉冉兮混希微。昔既来兮今当复归。蕣华朝露兮人间徒悲。”但李骘咸通七年入翰林之前职官依旧淆乱不清,《全唐文》李骘小传仅记其“开成时为荆南判官”,崔嘏《授李骘祠部员外郎等制》完善李骘入翰林之前的职官经历,“由宪府而入文昌,自藩方而升粉署。既为佳选,亦举滞才。尔等皆以文藻发身,馨香驰誉。早茂闺门之行,久从宾幕之游。”[14]7478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十二“祠部员外郎”条记有李骘[3]905,《授李骘祠部员外郎等制》中“藩方”与“宾幕”实指李骘开成三年(838)至会昌三年(843)在荆南节度使李石幕府充任幕僚[17]246。宋乐史《广卓异记》卷七云:“开成中,李石镇荆南,崔铉为从事,入拜司勋员外郎,翰林学士,不三二岁,拜中书侍郎平章事。石尚仍旧在镇,贺铉状云:‘宾筵初启,曾陪樽俎之欢;将慕未移,已在陶钧之下。’”其下注曰:“此李骘之辞,骘时为节度巡官。”[18]65同时,唐尉迟枢《南楚新闻》记其事甚详,“一旦拂袖而去,既入京华,俄升翰苑。造朝凡三岁,李未离荆渚,崔既秉钧衡,李乃驰笺贺之曰:……乃掌记李骘之词也,于今播于众口。”[19]2787通过上述材料可知,李骘在荆南节度李石幕府转任多职,曾任幕府掌书记、节度巡官等职,非《全唐文》李骘小传记荆南判官。据《授李骘祠部员外郎等制》一文述李骘“由宪府而入文昌,自藩方而升粉署”,透露其登第之后释褐“宪府”,由御史身份入诏“文昌”翰林,再以荆南节度属官外出,后转迁尚书祠部员外郎,亦非《广卓异记》所记司勋员外郎。此外,李骘咸通六年(865)之前在山南节度使徐商幕府又任节度副使,与《授李骘祠部员外郎等制》所描述“久从宾幕之游”相一致,李骘撰写的《徐襄州碑》透露幕府职官,“大中十年春,今丞相东海公自蒲移镇于襄,四十年诏微赴阙。今天子咸通五年,公为御史大夫,自始去襄,于兹六年矣。……明年二月,襄之父老请词于公之旧军副使太常少卿宏文馆学士李骘曰:‘凡纪公盛德丕绩,文于碑石,将传乎百年万年。宜有闻见详熟者,则得其实。’”[14]7453《徐襄州碑》记李骘“旧军副使”,恐其在李石幕府之后,继转徐商幕府,后以山南节度使副使身份任太常少卿。综上所述,李骘两次出任幕府,凭借出众的文学才华为李石、徐商幕府之佐僚。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记李骘洪州刺史咸通九年至咸通十二年在任[6]2267,乾符三年《李道因墓志》记“显考骘,自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拜江西观察使,薨于位,赠工部尚书”,可证李骘大致于咸通十二年至乾符三年期间去世。

三、《李道因墓志》撰文者崔晔与崔耿家族关系考述及崔耿仕宦职官考订

《李道因墓志》撰文者崔晔以墓主李道因丈夫身份,其在志文中揭示了崔氏与李氏两族世代联姻的婚媾现象,厘清崔陲家族中唐至晚唐家世衍变,志文云:“曾王父侨,官终相州成安令,娶清河崔庭曜女。王父应,官终岳州巴陵长,累赠户部尚书,娶清河崔少通女。……夫人曾外大父于余为诸老姑,余于夫人先尚书为诸从甥”,崔李两族世结姻亲,崔庭曜、崔少通女属清河大房[12]2756,两人皆嫁李氏子弟。其中“夫人曾外大父”即墓主曾外祖父崔陲,“先尚书”即其岳父李骘,崔晔称之与上述两人为“老姑”“从甥”关系,其实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撰文者崔晔身为李道因丈夫,崔、李两族均沾亲,而崔陲又娶李咸一女儿,也就是说崔陲是李氏女婿,刘禹锡《崔陲神道碑》记:“太师名陲,字某,清河东武城人。……夫人陡西李氏,汾州司仓参军咸一之女,生才子六人。”崔晔站在女方李氏角度说崔陲与自己为舅姑关系,所以称自己与崔陲为老姑关系;站在男方崔氏角度说岳父李骘与自己为从甥关系,因为李骘与崔郾为翁婿关系,古代婚媾以甥舅之谊通之,李骘身为崔氏女婿同样也是舅甥关系,因此称自己与李骘为从甥关系。

在唐代墓志中还另存两方墓志与崔晔存之关联。咸通六年(865)《唐守河南府阳翟县尉崔君故夫人荥阳郑氏(娟)墓志铭并序》,题署为:“乡贡进士清河崔晔撰并书”;志文云:“夫人姓郑氏,讳娟,荥阳开封人也。……会昌中,先舅尚书府君永惟承家之难,为长子今阳翟尉行规慎柬柔明之配,以佐蘋蘩之重。”[20]392此方墓志系崔晔为其表兄崔行规和其夫人郑娟撰写,崔行规系崔晔“先舅尚书府君”之长子,两人应为表兄弟关系,非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考订两人为亲兄弟关系[21]356。咸通八年(867)崔晔作《唐故登仕郎前守河南府阳翟县尉清河崔公(行规)夫人荥阳郑氏(娟) 合祔墓志铭并序》透露出其舅氏之姓名:“我姓本神农太岳之胄。齐太公望孙之子穆伯,让国于叔乙,退居崔邑,因授氏焉。……高王父讳隐甫,皇任刑部尚书东都留守,谥忠公,赠太保。曾王父讳微,皇任河南少尹。大父讳溉,皇任太常少卿,赠右仆射。显考府君讳耿,皇任太子宾客,赠工部尚书。公名行规,字寡悔,尚书府君长子也。”[20]393由上则文献确证崔行规父即崔耿,崔耿系崔晔舅父。

两《唐书》未载崔耿之职官及事迹,《全唐诗》《全唐文》收录崔耿诗文各一篇,《唐文拾遗》卷三十崔耿有小传,记云:“耿,清河东武城人。崔隐甫曾孙也。会昌元年,为衢州刺史。大中六年,官安南都护。”崔耿《东武楼碑记》亦介绍崔隐甫为其曾祖的家世,“耿也本清河东武城人,因六代祖岐叔讳镳,仕隋为散骑侍郎、内史舍人、文林馆学士,应诏入洛,遂留于都。在前代代其家,在后光启旧土。开元中,曾祖考太保忠公以道事君,任冠中外,自并入觐,报政册勋,复开国于东武城”[14]10708,这与《唐故登仕郎前守河南府阳翟县尉清河崔公(行规)夫人荥阳郑氏(娟)合祔墓志铭并序》所述吻合。关于崔耿职官的记载,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记崔耿开成二年(837)守郢州刺史,会昌元年(841)后转衢州刺史、大中三年(849)再迁曹州剌史[6]997、2086、2646。崔耿于开成元年正月廿日为其叔父崔洧撰《唐故邕管招讨判官试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清河崔公(洧)墓志铭并序》,其题署为“堂侄朝散大夫前守建州刺史上柱国耿譔”[13]2412,大体可知崔耿在开成元年任建州刺史,亦补《唐刺史考全编》关于崔耿刺史官职之疏漏。《全唐文》崔耿传又记其大中六年(852)任安南都护,高骈《寻访褚遂良后裔护丧归葬奏》云:“爱州日南郡北五里,有故中书令河南元忠公褚遂良墓。”前都护崔耿,大中六年因访邱坟,别立碑记云:“显庆三年殁于海上,殡于此地,二男一孙祔焉。伏乞寻访苗裔,护丧归葬”[14]10745。大中六年安南都护之后,崔耿改任太子宾客,咸通八年崔晔作《唐故登仕郎前守河南府阳翟县尉清河崔公(行规)夫人荥阳郑氏(娟)合祔墓志铭并序》记其职官为太子宾客。另外,崔耿在大和元年(827)为妻李贞撰《唐故朝散大夫守汝州长史上柱国清河崔公夫人陇西县君李氏(贞)墓志铭并序》,其题署“检校尚书屯田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清河崔耿撰”,志云:“维皇唐大和元年岁次丁未冬十月廿三日故汝州长史清河崔公之妻陇西县君李氏构疾终于东都审教里之私第,享年卅八,孤子植、杭等号奉帷裳,……长庆中,崔公官于朝,阶朝散大夫,勋上柱国,而县君以从夫之荣,受封本县县君。”[20]289上述两方墓志亦补《全唐文》崔耿传所记官职之阙,大和元年崔耿任汝州长史检校尚书屯田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咸通八年任太子宾客。同时,由上述墓志可知崔耿存崔植、崔杭二子,崔植当为崔行规,植恐为其小名,亦未见崔晔之名,实证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崔晔与崔行规兄弟关系考订之误。

四、结语

《崔郸墓志》《崔协墓志》《李道因墓志》聚焦崔陲子嗣后裔,补充中唐崔陲家族墓志史料,文献价值丰富。通过《崔郸墓志》《崔协墓志》所记崔陲子嗣崔璞、崔瓘、崔彦融关涉的职官及事迹再考,对史料文献考辨舛误,匡谬补缺。崔晔撰撰《李道因墓志》系继杜牧《崔郾行状》之后,为崔郾家族再添史料,此方墓志揭示了崔郾与李道因的外祖孙关系,考探崔郾女婿李骘之生平行藏。此外还考订撰文者崔晔与崔耿两人实为甥舅关系,爬梳崔耿仕进经历,补郁贤皓先生《唐刺史考全编》所记之疏漏。

猜你喜欢
职官清河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承传统振百年清河 重实践育清正少年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小精豆爆笑校园
谁是凶手
隋朝军事机构与职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