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墓志词语补订辞书释证八题

2022-03-18 07:57吴思雨郭洪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证用例墓志

吴思雨,郭洪义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晚唐五代是汉语发展史上由中古向近古过渡并推动近代汉语向前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文言由盛而衰,白话由微而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五代墓志作为碑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真实记录了五代十国社会发展、政治变革、经济兴衰、制度兴废、地理更革、人口迁徙、宗教信仰等诸多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然而五代墓志中有部分词语较为生僻,不容易被准确理解,不利于我们准确把握上下文意,亦为我们深入理解与研究墓志内容设置了不小的词义障碍。因此,我们选取了五代墓志中较难理解的八个词语进行考释,分析词语结构,梳理上下文意,举证传世及出土文献用例,并进一步关联与之相关的同义或近义词语,一并考释,从而为今后大型辞书编纂、修订及同义、近义词辨析等提供一定参考。

一、墙翣

后梁开平四年(910)《石彦辞墓志》:“輀车结轸,羁鞅所以追踪;墙翣塞衢,蒿薤由其迭响。”①

按:“墙”,古代出殡时柩车上覆棺的装饰性帷幔。《仪礼·既夕礼》:“奠席于柩西,巾奠乃墙。”郑玄注:“墙,饰柩也。”贾公彦疏:“墙即帷荒,与棺为饰。”《礼记·檀弓上》:“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由此可见,“墙”谓帷荒,与柩为鄣,若墙然,故谓之墙。而“翣”,指古代出殡时的棺饰,状如掌扇。《礼记·礼器》:“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三礼图》:“翣,以竹为之,高二尺四寸,广三尺,衣以白布,柄长五尺,葬时令人执之于柩车傍。”因此,“墙”“翣”皆为出殡时的一种棺饰,故“墙翣”属同义并列式复合词,意为棺饰,其形似扇。

“墙翣”,传世文献多有用例。《后汉书》卷三十九《赵咨传》:“周室因之,制兼二代。复重以墙翣之饰,表以旌铭之仪。”《续通典》卷七十八《荐车马明器及饰棺》:“墙翣,公、侯六,三品以上四,五品以上二。”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唐贞元二十一年(805)《韦士文墓志》:“故嫔崔氏,早先我折。墙翣合葬,胄贵同穴。”②元和十一年(816)《董容墓志》:“是用迁帷裳,饰墙翣,自阌乡归伊阙。”③会昌五年(845)《魏邈及妻赵氏墓志》:“自棘囗栾貌,泣血绝浆,号护墙翣,毁瘠终制。”

与之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主要有“翣柳”“柳翣”“墙柳”“翣菨”“蒌翣”“菨蒌”“柳衣”等,均指棺饰。这些词的构成语素“翣”“柳”“墙”“菨”“蒌”都有一个共同义项,即“古代棺飾”。唐则天后长安二年(702)《刘买及妻周氏墓志》:“泉扃一掩,蒿里唯伤,攒轜砳日,翣柳星行。”乾宁元年(894)《董氏墓志》:“龙棺柳翣,马鬣松茔,下吊鹤于烟间,悼哀风于木□,陵移谷换,代变时迁,刊石,留名,用彰无朽。”《仪礼·既夕礼》:“‘商祝饰柩一池纽。’汉郑玄注:‘饰柩,为设墙柳也……墙有布惟,柳有布荒。’”《荀子·礼论》:“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饰之。”杨倞注:“翣菨,当为蒌翣。”《隶释·汉山阳太守祝睦碑》:“遗令素榇,菨蒌以席。”

“墙翣”,《辞源》《辞海》未收录,《大词典》书证仅引《后汉书》卷三十九《赵咨传》,用例偏少且为孤证,据此可进一步补充出土文献用例。

二、亿祀

后唐同光三年(925)《李茂贞墓志》:“播美千年,传芳亿祀。”

按:“亿”,数词,万万为亿。古又有以十万为亿者。《广韵·职韵》:“亿,十万曰亿。”《经籍籑诂·职韵》:“亿,十万曰亿。”《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亿字》:“亿,数词。”[1]“祀”,中国殷代指年。《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邢昺疏引孙炎曰:“(祀)取四时祭祀一讫。”《篆隶万象名义·示部》:“祀,徐理反。祭也。岁。”《广韵·止韵》:“祀,年也。又祭祀。”《经籍籑诂·纸韵》:“祀,年也。”故“亿祀”为偏正式复合词,意为亿年。从上下文语境亦可求证,“播”对“传”,“美”对“芳”,“千”对“亿”,“年”对“祀”,即“播美”对“传芳”,“千年”对“亿祀”,上下对举,是其证。

“亿祀”,传世文献中有许多用例。《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九《冀国公赠太尉裴冕碑》:“永传亿祀,遗芳不灭。”《宋会要辑稿·乐六》:“宜乎亿祀,侑享弥昌。”[2]《金史》卷四十《志第二十一·乐下》:“粲然文物昭治世,万亿祀无穷。”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唐开元十五年(727)《张锡及妻卢氏墓志》:“玄堂是建,灵用享祉。山称万安,卜惟亿祀。四封所正,六神不起。”大历五年(770)《冀国公赠太尉裴冕碑》:“大厦梁崩,崇山玉折。领袖前古,网纬来辙。幢幢丰碑,耿耿鸿烈。永传亿祀,遗芳不灭。”北宋嘉祐五年(1060)《任孚墓志》:“死而有知,公慰其魂。显显全德,亿祀攸存。”

“亿祀”,《辞源》《辞海》均未收录,《大词典》只收录了《宋史·乐志七》一条书证,且书证偏晚,据此可补充出土文献用例并提前书证,备参。

三、曩昔

后唐天成三年(928)《张居翰墓志》:“公朝見请罪,上慰勉久之。言念曩昔,备叹辛勤。”

按:“曩”,先时、以前。《尔雅·释诂下》:“曩,久也。”《说文·日部》:“曩,向也。”《正字通·日部》:“曩,乃党切,囊上声,昔也。”故,“曩”意指过去。《庄子·齐物论》:“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成玄英疏:“曩,昔也,向也。”因此,“曩昔”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指往日,从前。

“曩昔”,传世文献多有用例。晋向秀《思旧赋》:“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宋史》卷三百九十五《王阮》:“已三十年来,阙者全,坏者修,弊者整,废者复,较以曩昔,倍万不侔。”《清史稿·志九十九职官四》:“曩昔土司隶外藩二,隶行省七。”石刻文献亦见用例。唐大中八年(854)《建方墓志》:“呜呼,追想曩昔,抚视孩提,哀绝一来,中肠几结。”元至元二十年(1283)《洗灯子然先生道行碑铭》:“曩昔著述歌诗几四百首,引援门弟子无虑千余人,墓虽有志,若非道行碑铭,恐无以白于世而寿于后也。”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修文庙碑记》:“吾乡学宫在邑之崇文坊,曩昔盛时,荐绅尚名节,士敦实学而急本务,故明三百年来,晏曲江,歌鹿鸣者指不胜屈。”

此外,由“曩”的“以前,先前”义还派生出“曩古”“曩年”“曩岁”“曩日”等词,构成一组近义词,文献有征。如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御制醮告恒岳文》:“考于曩古,盖《坟》《史》之未传;萃于方今,乃耳目而咸熟。”政和六年(1116)《田子茂墓志》:“吕公由是知之,语人曰:‘余曩日厚待此人,诚不误矣。’”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新建城隍庙卷棚碑记》:“曩年鸠材庀工,大殿两廊,以及戏亭、头门诸处,皆榱桷轮奂,丹壁辉煌。”民国六年(1917)《李殿林墓志》:“道沂曩岁入都,曾侍公于座隅。”“曩昔”,《辞海》未收录,备参。

四、覼缕

后唐长兴三年(932)《高晖墓志》:“虽竭荒芜,莫得覼缕述行。”

按:“覼”,“覶”的俗字,详悉、详述。《类篇·见部》:“覼,俗覶字。”《古今韵会举要·戈韵》:“覼,〈说文〉:‘本作覶,俗作覼。’”《篆隶万象名义·见部》:“覶,力耎反。委曲。”故“覼”为“覶”的俗体,二者义同。“缕”,详细;详尽。《古今韵会举要·戈韵》:“覼,《说文》:‘好视也。又:覼,缕也。’”故“覼”与“缕”义同。宋苏舜钦《与欧阳公书》:“舜钦不晓世病,踏此祸机,虽为知己者羞,而内省实无所愧。恐流言奉惑,不避缕述。”是其证。因此,“覼缕”即“覶缕”,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意为详述。

“覼缕”,传世文献有很多用例。《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白居易传》:“至于贯穿古今,覼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柳宗元传》:“宗元近欲务此,然力薄志劣,无异能解,欲秉笔覼缕,神志荒耗,前后遗忘,终不能成章。”《全唐文》卷一百七《赐孟知祥诏》:“不烦覼缕,可验包藏,乱常之罪恶既彰,伐叛之刑书难赦。”石刻文献亦见用例。唐显庆五年(660)《常玉墓志》:“唯祖及父,桂冠隐迹,吟啸风云,妙得康成之方,悬悟务先之术,洋□郁□,故难覼缕也。”龙朔二年(662)《尔朱君妻董氏墓志》:“惟父与叔,纡青拖紫,有陈之代,从宦渡江,并誉重南金,声高东箭,仁孝将□永同迹,传学与舒遇齐肩,盛烈芳猷,卒难覼缕。”则天后垂拱元年(685)《段感墓志》:“斯并事芳油篆,道蔼棉书,可略而言,岂繁覼缕。”

此外,“覼缕”又作“罗缕”,亦为此义。《晋书·傅咸疏》:“臣前所以不罗缕者,冀因结奏得从私愿也。”“覼缕”在《大词典》“详述”义项中仅引隋无名氏《齐故员外郎马少敏墓志》,为孤证,可据此进一步补充出土文献用例。

五、头疋

后晋天福四年(939)《郭洪铎墓志》:“公潜敷侦逻,密运筹谋,因施孙武之机,大献曹仁之捷,煞贼众千余人,夺牛马数千头疋。上闻之,嘉奖不已。”

按:“头”,量词。用于牲畜、鱼类或昆虫。犹匹。《汉语大字典·大部》:“头,量词。”[3]《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是其证。“疋”,同“匹”,量词。《广韵·质韵》:“匹,俗作疋。”《字汇补·疋部》:“匹,匹、疋二字自汉已通用矣。”《唐律疏议》卷十五《廐库·牧畜产课不充》:“应课者,准令:‘牝马一百疋,牝牛、驴各一百头,每年课驹、犊各六十,骡驹减半。’”[4]《五灯会元》卷十八《黄龙清禅师法嗣》:“或有一个半个,不求诸圣,不重已灵,疋马单枪,投虚置刃,不妨庆快平生。”[5]是其证。故“头疋”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指牛马驴骡等大牲畜的计量单位。

“头疋”,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贺剑南奏破吐蕃表》:“臣某言:当道进奏院状报,六月某日剑南节度使韦杞状奏,破吐蕃五千余众,生擒大酋官七人,阵上杀一百五十余人,收获牛马四百余头疋,器械一千五百余事者。”《敦煌变文集新书》:“生口细小等活捉三百余人,收夺得驼马牛羊二千头疋,然后唱大阵乐而归军幕。”《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八《河西破蕃贼露布》:“所以擒金银告身副使三人,斩首千余,俘囚二百余人,获牛马羊驼共三千余头疋,器械新物一万余。”[6]

值得注意的是,“头疋”与同素异序词“疋头”意义不同。“头疋”是量词,而“疋头”泛指丝纺织品,乃是名词,应当将二者区分开来。《皇朝经世文新编》卷十下《论中国商务》:“至于入口之棉布,疋头甚盛,但贩卖零沽者亦难获利。”[7]

“头疋”,《辞源》《辞海》未收录,《大词典》义项以下无书证,据此可补充出土文献用例,备参。

六、办济

后晋天福八年(943)《刘敬瑭墓志》:“虽总繁司,急难办济。临财不苟,莅事克清。”

按:“办”,成,成功。《经籍籑诂·谏韵》:“办,犹成也。”《汉语方言大词典》:“办,相当于‘完’,表示某事的完成、了结。”[8]《管子·形势》:“父母不易其则,故家事办焉。”这里“办”即成功义。“济”,成功,成就。《尔雅·释言》:“济,成也。”《经籍籑诂·荠韵》:“济,成也。”《康熙字典》:“济,又成也。”《左传·僖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是其证。因此,“办济”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犹成功。

“办济”,传世文献多有用例。《范仲淹全集·奏举张去惑许元》:“臣所举此二人,若不能办济,臣甘失举之罪。”[9]《咸平集》卷三十《录事参军朱适》:“朱某,纠辖勤廉,监临办济,检身守法,精意奉公。”[10]碑刻文献亦有用例。《隐秀轩集·秋田汪翁墓志铭》:“翁才本办济,而以驯行掩。”[11]

考查文献,“办济”与“办集”“济克”“济办”等词互为同义词,皆指成功。宋司马光《上哲宗论户部钱谷宜归一》:“若谓户部事多官少,难以办集,即乞减户部冗末事务。”[12]《通志》卷一百二十六《郗鉴传》:“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北宋熙宁四年(1071)《内殿崇班康君墓志》:“其在原州,计漕给军,内严守备,存抚老弱,招集流散,事皆济办。”“办济”与“济办”为同素异序词。

“办济”,《辞源》《辞海》均未收录,《大词典》以宋范仲淹《奏乞张去惑许元》为首例,书证偏晚,据此可补充出土文献用例并提前书证,备参。

七、壼奥

后周显德二年(955)《韩通妻董氏墓志》:“夫积庆庭闱,腾芳壼奧。”

按:“壼奥”,亦作“阃奥”。“壼”,古通“阃”,妇女居住的内室。《广韵·混韵》:“壼,居也。”唐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妻清河张氏墓志铭》:“承礼训於公庭,习威仪於壼则。”《元典章·诏令一·立皇后诏》:“圣哲造邦,始于宫壼,盖风化之原,人伦之本。”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藉第令妇人纤足善走,然深居壼阁,亦不宜名履远游。”[13]“奥”,泛指内室。《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㝔。”《释名·释宫室》:“屋,奥。”《说文·宀部》:“室之西南隅。”《韩非子·说林下》:“卫将军文子见曾子,曾子不起而延于坐席,正身于奥。”因此,“壼奥”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表示壺闱、内宫,暗指帝王后妃居住之地。

“壼奥”,传世文献有很多用例。《通典》卷一百二十一《诸州释奠于孔宣父》:“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先圣孔宣父,惟子庶几具体,德冠四科,服道圣门,实臻壼奥。”《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有苦心之士如肇者焉赋曰》:“辞既已矣,欲入壼奥,愿申一问,先生幸以所闻教之。”《汴京遗迹志》卷二十《汴都赋》:“造门闱而臻壼奥,骋辞源而驰辩囿。”[14]石刻文献亦见用例。唐咸通十二年(871)《李钦说妻赵氏墓志》:“抚幼稚兮兴哀,目壼奥兮谁理。”

“壼奥”,《大词典》第二条义项所引书证只有《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景定四年》一例。书证稍晚,据此出土文献用例可补充并提前书证。

八、姑翁

后周显德四年(957)《太原夫人王氏墓志》:“幼生异相,长有芳容。勤敬父母,承禀姑翁。”

按:“姑”,丈夫的母亲。《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释名·释亲属》:“夫之母曰‘姑’,姑亦故也。”《说文·女部》:“姑,夫母也。从女古声。”《烟屿楼笔记》:“联云:‘夫子自外舅所来,路隔五千,为报双亲无恙;君姑抱女孙而泣,年已七十,何堪一老生悲。’”“翁”,丈夫的父亲。北宋元祐七年(1092)《李夫人墓铭》:“铭曰:翁姑如亲,夫夫妇妇。盍监其子。则知其母,孰吾孰汝。”《春秋说》卷第四《桓公下》:“是战及郎之战,皆翁壻自为兵主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必至之理也。”故“姑翁”为类义并列式复合词,意指丈夫的父母。

“姑翁”,传世文献多有用例。《江西通志》卷一百一《元》:“越五年,舅殁,事姑翁氏愈婉顺。”《彰化节孝册·节妇萧张氏传》:“夫死,矢志不出闺门,养事姑翁,汤药亲尝。”黄庭坚《戏和答禽语》:“南村北村雨一犁,新妇饷姑翁哺儿。”[15]石刻文献亦见用例。元大德十一年(1307)《夏君母夫人张氏墓志》:“事耄姑翁,负孝称其躬;有子序鸿,皆妇夏之功。”

考查传世文献,“姑翁”与“姑嫜”“姑妐”“姑舅”等词同义,皆指丈夫的父母。显德二年(955)《田仁训及妻王氏合葬志》:“长新妇常氏,次新妇郝氏,次新妇秦氏,名光女史,望重母仪,肃奉姑嫜,敬遵娣姒。”隋大业(615)《张志相妻潘氏墓志》:“温清有礼。善事姑妐,能和侄娣。”乾祐四年(951)《王玗妻张氏墓志》:“奉姑舅于高堂,服勤夙夜;睦宗亲于异族,妙□宏赡。”

“姑翁”,《辞海》《汉语方言大词典》未收录,《大词典》所引书证为汉焦赣《易林·小过之益》。孤证,可据此补充出土文献用例。

九、结语

五代墓志作为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材料,其语言风格委婉含蓄,内容丰富多变,字形正俗兼用。另外,目前已出土的五代墓志达两百多通,数量非常可观。研究五代墓志词语,不仅可以了解墓主亲缘宗派,还可以考察五代不同政权下的职官制度以及政权更迭兴替,与传世文献互证。我们选取了五代墓志中的八个较为生僻的词语进行考释,从而为大型辞书编纂及修订补充提供一定参考,亦可从某种程度上管窥五代时期词语使用的一些实际状况,从而为五代时期词汇发展史研究等提供重要的出土文献支撑,值得我们对其展开更细致地全面清理与后续深入研究。

注释:

①文中八个词语词条材料来源于章红梅《五代石刻校注》(凤凰出版社,2017),特此说明。

②本文中石刻书证材料石刻主要引自中华书局全资子公司——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的《中华石刻数据库》,包括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数据库》(中华书局,2018)、李伟国《宋代墓志铭数据库》以及刘泽民、李玉明《三晋石刻大全数据库》和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碑帖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等数据库。下同,兹不一一赘引,谨致谢忱,特此说明。

③本文中引用出土文献材料题名格式采用“具体时代+年号+墓志题名简称”,下同,兹不赘述。

猜你喜欢
书证用例墓志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