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应做到:博、实、趣

2022-03-18 08:03◎罗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虫子辛弃疾自然段

◎罗 莉

哲学家尼采说:向下深掘,其下必有清泉。以哲学思想为底色读郭元祥教授专著《深度教学》,思考之弧反射到教学实践,“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深度教学的引导”。归元思考,先有教师的深度教,后有学生的深度学。教学相长,互为思维发展。对教师能否达成或走向深度教学,书中既有方向性的理论指导,又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特别是对语文教师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欲求其深 先求其博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包容兼纳博约涵咏。自古以来,文以载道,文史不分家。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博学,博学又以学史为主,力求达到博古通今的境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要下决心泛阅精读。唯如此,你才能知道为什么启蒙开学第一课要学“我是中国人”“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字越少,事越大。大在何处,史书有言。读透了历史,知千古事,知江山替,知人物志,知家国兴,那么教边塞诗,教红色革命文,教人物故事,教田园风光景……

试以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为例来看博闻强识者对教材定位的深度思考。

一般来说,对这首词的教学约定俗成的定位在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闲适村居生活的愉悦体验。如果对辛弃疾生平有全方位的了解,可以尝试重新定位对这首词的认知——这首词明写平安喜乐现世安稳,暗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寥落和壮志未酬髀里肉生之叹。无论是从翁媪之醉还是小儿无赖之可喜中均有迹可寻。

关于辛弃疾,有两件事我印象深刻。一是1162年,22 岁的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 名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归府,至此,少年豪勇一战成名。二是他刚刚四十却被落职,无力抗金,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一生词作几百首,提及醉字百余回,但几乎没有陶醉之感,大多是以“醉”写“忧愤”。其中名句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八角连营”。从这一首词的“醉”中,从一幅别人的生活图景中,旁观的辛弃疾心中会联想到什么呢?别人的酒,自己的酒,别人的醉,自己的醉,滋味定是不同的。

怎么处理“最喜小儿无赖”一句呢?首先教师强调了辛弃疾写作“善化用”,提供玉台新咏·古乐府《相逢狭路间》中的诗句:“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作,挟瑟上高堂。”然后让学生去发现,词中大儿、中儿、小儿之句有极似之妙。大的、第二个都有正经事干,只有小的无所事事,只能自娱自乐。联句通读、互文映照可以习得方法、开阔眼界。

“同学们,这幅村居图,以辛弃疾的心境去看,小儿卧剥莲蓬第一时间看去极可爱。当他下笔写时,脑海中自然化用古乐府诗句。此小儿和人家最小的媳妇一样,都是什么具体的活儿也没干,他心中会联想到自己吗?会联想到自己的什么呢?”

哦!妇女无所事事可以鼓瑟娱亲,儿童无所事事可以卧剥莲蓬,而正当壮年的“我”呢?这最喜小儿无赖中的“喜”字有着强自遣情山水田园的淡淡忧伤。就像有些满心沉郁的人偏偏不停发微信圈展示自己到哪儿玩,见多少景,拍多少靓照,只有自己或关心的人,才知道那绚烂后掩盖的伤感。辛弃疾旁观着别人的田园,却始终在词作流露出老死田园的不甘。但看他退隐后和朋友唱和的词即可见一斑:“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我们还可以从方言语调中去体查印证,用吴地方言一读,语调沉郁不复明亮的欢喜。这语音语调不正是词之曲,乐之旋律诗文暗含的情感吗?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处理教材涉嫌视角偏误,挖掘过深。我倒不这样想。因为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词重欣赏赏析,而赏析最重要的是复原作者的心路轨迹一生意愿,朱光潜在谈到诗词的阅读曾说:“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所以,我们的教学与其说是读词,不如说是读作者。与其说是学语文,不如说更应该学文化。四年级的孩子们并不小了,一个英雄的剑胆琴心,一个爱国者的人生历程,于他们来说更有价值。另外,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你的站位不一样,眼界不一样,格局不一样,你引领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也必然不一样。深度之引、趣致之撩、情绪之燃、思维之张,如水润万物,而不是反刍般枯燥乏味。因为有深意才会有新意,思想有多远,我们能走的路就有多远。

二、欲求其深 先求其实

求实,求真实,求扎实。格物致知穷通其理。我们要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要有“论”的想法和能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照本宣科无异书蠧,僵化教条遗祸甚远。我们所教的语文,自己先要反复研究透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探些究竟,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多听听自己内心以及学生的声音。要在“顺理成章”处发现“不合情理”。

二年级下册第13 课《我是一只小虫子》这篇课文孩子们一读就笑。为什么呢?

其一,生字有趣,屎、尿、屁大集合。这些是小家伙们的笑点。

其二,内容有趣,诸如小虫子被苍耳刺屁股,掉进狗尿淹死,被屎壳郎撞上等等,文字画面感很强,都有动画片里的喜剧效果,方便孩子们自己脑补情节。

不要以为孩子们小,思维发展的扎实推进不可或缺。

片段一:

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来探究。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是讲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的。

在汇报交流环节,问题出现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定课文的4、5、7 自然段表达了“当一只小虫还真不错”。大家都不选第6 自然段。

附第六自然段文字:

走在外面一定要小心,别被屎壳郎撞伤,因为他们搬运食物的时候,从来不看路。螳螂很贪吃,总想把我吃掉,但真幸运,他不会像我一样跳。有些虫子脾气不太好,比如天牛,每次我说“天牛大婶,早上好”,她总想顶我一下。

既然不选,肯定有他们的理由。与其直接去讲,不如听听他们怎么说。

生1:这一段都是写的不好的事,不能说明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生2:遇到总想把它吃掉的螳螂。很危险。

生3.:跟天牛打招呼,天牛总是想顶他一下,这怎么能说还真不错呢?

……

小朋友们的观点这样集中,真有意思。我认真听他们说完。肯定了他们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积极表达的好习惯。

然后说:“照你们这样说,作者应该把这段话放到哪儿合适呢?”有同学说应该放到描写“我的伙伴们都说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的部分。

“那作者为什么偏偏把它放到说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的部分?难道里面藏着什么我们不能一眼看穿的秘密?”

这下,小朋友们又认真地去读第六自然段了,然而,还是挺迷惑的。我提示了一句:“要不,往上看看第五自然段?”——我有很多小伙伴,每一个都特别有意思。

有的小朋友找到点眉目了。“老师,原来他写的屎壳郎、螳螂、天牛都是他的小伙伴。”我追问:“他有很多小伙伴,你们猜猜他还会有哪些小伙伴?那么多的小伙伴他为什么偏偏就写这三个,还说他们特别有意思呢?再读第六自然段,去找原因。”

范冰冰的出道,源于参演一部叫《女强人》的电视剧。当年只有15岁的她,只参与拍摄了三天的戏。放在今天,也就是跑龙套的。但范冰冰的演艺经历赫然写着:1996年,范冰冰参与拍摄刘雪华与邵兵主演的电视剧《女强人》。这就像在北京的打工仔,称自己参与首都建设差不多。不出名时可以理解,出了名还这样做,说明这三天短暂的拍摄对她之后的演艺事业足够重要。

学生的这一遍读收获就不少啦!

有的找到关键词“总想、总是想”说明小虫一次也没有被撞倒顶到。

有的读到句子“但真幸运,他不会像我一样跳。”说这是小虫子在炫耀自己武功高强,逃命的本领高。

我说:“你看,屎壳郎想撞你——”

同学们兴奋地抢答:“撞不到!”

“螳螂想吃你——”

“吃不到!”

“天牛大婶想顶你——”

“难怪作者说——”

“我有很多小伙伴,每一个都特别有意思。”这么好玩,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啊!

片段二:

梳理全文,当一只小虫子的好与不好,对比黑板上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常规发现:

生1:当一只小虫子,还是好玩有意思的事情多,不好的事情少。

生2:虫子的世界也很好玩。

特殊发现——“老师,我觉得虽然课文中小虫子不好的事情少,有意思的事情多,可是那些不好的事情样样都有生命危险呀?”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发现,我问大家怎么看待这个发现。谁说孩子们还小呢?他们说:“只要活着,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就有很多很多,只要活着,就应该让自己活得有意思活得很快乐!哪怕是一只小虫子呢!”

师生教学是在追问,探讨,研究,辩误,存真中获得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的,甚至能同步完善对儿童的生活与生命教育。当我们尊重儿童的真实取向,认真倾听并关注儿童的真实表达,致力于激活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有益于独立人格的建立,科学精神,独立意志的形成。

三、欲求其深 先求其趣

小学教育始终姓“小”。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要走故作深奥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迷宫。始终靠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因势利导,向上拔一寸、向前走一步。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增设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一部分,提升阅读兴趣,扩大阅读的广度、深度这一目的很明确。

这一板块中的有一个目标:借助朗读、情景表演、模仿表达等方式激发读书的兴趣,感受读书的乐趣,获得和大人一起读书的方法。笔者以为实践操作过程可以很有趣。

以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一课为例。整篇文章浅显易懂,很多小朋友上幼儿园就会读,甚至记得这个故事。一年级时再读,读什么?

(一)趣读文章的“关键处”。整篇文章像一个接龙游戏,但始终围绕动作“拉着”语言“嗨哟、嗨哟”来表达。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老公公是怎样拔萝卜的?”

获知这一信息,就不再是单纯的念经式读书了,这叫提炼文章的重要信息。然后在后文的阅读印证中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一个个人物的出现都是通过“动作”“语言”来联结的,因此,接着课文往后编就难不倒他们了。

(二)趣读文章的“空白处”。老公公喊老婆婆,老婆婆喊小姑娘……他们会是怎样喊的呢?

学生说:“老公公喊,老婆婆,快来帮帮我吧!萝卜太大了!”也有的说:“老婆婆,我累坏了,快来呀!”

喊小姑娘时,小姑娘不愿意来怎么办?“乖宝贝,你快来,只要你帮我拔萝卜,我就买糖给你吃。”

小猫怎样喊小老鼠呢?小老鼠见到猫会溜走的呀?

“老鼠老鼠,大家可以作证,只要你来帮忙,我保证不吃你。”……

这些鲜活的语言,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自思考创造,是对文章的立体形象化的补充。可以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对文本的解读和创造,而这也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三)趣读文章的“好玩处”。《拔萝卜》好玩在“拔”。一年级小朋友喜欢动态鲜活的一切,来几个头饰就可以演一演。老公公怎么拔?老婆婆怎么走?小老鼠怎么来?一切都在反复读演中得到内化。大人参与进来,一起来演,一起来喊“嗨哟嗨哟”,一起亲密的“拉着”,好玩的体验给予了阅读共同温度,形成了美好的读书体验。

点燃“阅读”的火把,照亮“思考”的道路。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和阅读紧紧相连的。抓住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读的一个个小亮点,点燃思想的火花,读几步,送一程,让孩子在读书中得到创造的深度乐趣,得到思维发展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方法要有趣,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激活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整个小学阶段,开故事会,赛诗词,联句接龙,编写并演课本剧,做名人传记分享沙龙……鼓励学生制定调整问卷走向街头,写提案建议书,开新闻热点联播……寓深意于浅显,使活动促静思。

我们选取的教学材料要有趣。只要符合主题,内容健康。电视电影,抖音等媒体平台上的正能量材料能用,报刊书籍,身边事件也可以用。使之为教学服务,使语文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语文在学生心中融汇贯通。不把学生教成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考卷分的呆子。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意识上深入,深刻,深度,行为上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王道。才能在与儿童的教学相长中掘出清冽的滋润成长滋养生命的不竭之泉。

猜你喜欢
小虫子辛弃疾自然段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秋天
《我是一只小虫子》写话设计
小虫子的大世界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瓶盖子和小虫子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