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仁”与“情”
———兼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色及教学建议

2022-03-18 08:37◎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歌行茅草屋茅草

◎李 慧

杜甫作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以其强烈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创作出大量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记录下唐朝中后期社会巨变下人们的流离失所和悲惨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传达出传统儒家的仁爱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被世人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一、杜甫简介

杜甫,我国唐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成“李杜”。

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将当时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普通家庭的生活融入到个人创作之中,给当前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实录”的价值,成为我们研究唐代人生活和情感的重要资源与素材,因此他的诗作也被称为“诗史”。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唐朝是封建社会一个光华灿烂的时期,其建立之初在政治上就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唐太宗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也经受了社会政治的历练,而在玄武门之后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奠定了大唐稳固的基础。其后唐高宗、武则天的统治,尽管朝廷上充斥着权力斗争,但国家基本延续着“贞观之治”的余脉,国力不断提升。到开元、天宝期间,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代,出现了历史上的所谓“盛世”。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受到重大打击,一蹶不振。尽管中唐时期也有一度复兴,但风光不再,积弊难消,军阀割据,宦官弄权。至晚唐,颓势难挽,气数已尽,朝廷出现无休无止的党争,于是最终倾覆。

从历史的发展真实情况来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创作于安史之乱后避难期间,属于杜甫人生的后期阶段,对于社会和人民生活有着更为真切的了解,对当时人民的疾苦更加熟悉,所以是个内容也更加真实,情感真切,感人肺腑。

杜甫后期辞官归家,一直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在其流浪的途中搭建了简单的茅草屋暂时遮风挡雨,结果秋风刮来,自己的茅草屋受到重创,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映射,即便如此诗人依然从自身的苦难出发,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具有伟大的普世精神和爱民情怀,成为我国传统知识分子“仁爱”精神的最好体现,为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记录了杜甫避难时期的真实遭遇,杜甫晚年辞官归家,在浣花溪附近搭建了茅草屋,一家人在茅草屋里居住,结果一场大风把茅草屋顶上的茅草吹跑了,一群儿童调皮将茅草抢走,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晚上更大的暴风雨赶来,一家人在漏雨的破茅草屋中度过了难捱的一晚。杜甫并没有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和无奈,相反的是以儒家“推己及人”的伟大思想,想到为天下贫困的人谋福祉,自己宁愿受冻也“死亦足”,凸显了圣人情怀。

作为一首叙事诗,全篇共四节内容,明显的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事茅屋被秋风吹坏的经过,第二部分根据该事情抒发感慨。面对悲戚的生活现实,诗人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推己及人,抒发出自己宏大的理想。诗歌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句句押韵,朗朗上口,与情感相互交织,呈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接下来,根据诗歌的内容安排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挖掘杜甫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展现其伟大的“仁”与“情”。

(一)风起茅卷———家国情怀的开始

作为一首叙事诗,有着完整的情节和故事内容,整首诗歌由四个段落构成,第一段是剧情的开始,介绍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也是造成杜甫生活悲剧的开端。根据诗歌内容可知,陷入寒秋以后,风雨天增多,大风将诗人家中茅草屋上的茅草吹走了,诗中用了“三重”数量词进行修饰,说明了这次大风吹走的茅草数量之多。

接着诗歌中描述了这些茅草的具体去向,有的吹到了高树上,有的吹到了水塘中,还有的不知吹到了哪里,无迹可寻。这个小段主要由五句诗歌内容组成,以真实的物象进入到诗歌内容之中,并且将物象进行艺术化创造,形成意象,增加了诗歌内容的厚重性和文化意蕴。诗歌中的具象内容指的是杜甫遭遇的悲伤生活经历,突然而来的大风吹走了自己屋顶的茅草,很多茅草无迹可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惨淡。

作为充满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的诗歌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要学会透过表层文字挖掘诗歌的本质内容。在该诗歌中,这些具体事象的背后实际上是更为复杂的意象构建。风雨骤变的现实环境实则是对当时社会和国家巨变的映射,是一种符号体系的构建。辞官避难的杜甫在四川暂居,在众亲友的帮助下刚刚搭建起自己的茅草屋,虽然简陋但是好歹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但是突然而来的风雨打破了平静,就像当时的唐朝社会一样,稳定的社会局面突然被打破,社会和民族矛盾升起,社会飘摇,国家破败,诗人的家国情怀也开始诞生。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没有法律,国家权力的运行会受阻,国家的意志得不到实现。交通没有规则,道路会受阻,出现交通事故。学校没有规章制度无法正常运行。同样一堂足球课,没有良好的秩序,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足球课堂教学中,上课场地空旷,组织教学比较困难,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所以制定足球课堂教学规则是首要原则。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参与的

(二)倚杖叹息———家国情怀的深化

叙事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事态发展进程,就像小说和故事一样,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设置。

根据诗歌的内容安排可知,第二节内容将事情继续推进,承接前段情节。大风起,茅草被吹走,此时村里一群顽皮的孩子将茅草抢走,诗人规劝孩子们归还茅草,但是儿童天生顽皮,不顾诗人的劝阻,将茅草带走,诗人年老体衰无法阻挡孩子的行为,只能独自归来叹息。这一段的情节是对开头情节的继续深化与推进,同样具有意蕴的双重性。表面看是诗人杜甫在陈述和记录自己的遭遇,是一种具体事件的展现,但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当时“安史之乱”以后真实社会的缩影和写照。变乱以后,虽然到得了平息,但是社会和生活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唐朝由盛转衰,并且转变的速度极其的迅速,让人来不及适应。

此时的唐王朝就像诗人自身一样,开始的变得年老体衰,日落西山,盛唐的辉煌一去不返,此时诗人的家国情怀也进一步推进,在诗人看来,国家已经如此不堪,作为平常老百姓,更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可言,在这种对时局和天下人的忧思之中,诗人的情怀得到深化。

(三)长夜沾湿———家国情怀的舒张

作为有着完整情节的叙事诗,该诗歌的情节继续推进,并进入到高潮阶段,诗人的情感继续升华。该段落的内容营造出一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艺术效果,当然这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诗人家的茅草被吹散以后,晚上又下起了大雨,本就单薄的棉被无法阻挡深秋和雨天的寒冷,窗外寒风凛冽,屋内同样没有任何干燥的地方,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诗人与家人一起,度过了难捱的一晚。诗人经历了太多颠沛流离,因此今晚更加的焦虑和辗转反侧,穷困的生活与灵魂的苦难交织在一起,让诗人无法入睡。

从诗歌的情绪渲染来看,诗人焦虑的并不仅仅是自身,更焦虑社会上和他一样受冻挨饿的广大苦难人民,焦虑自己国家的未来和历史走向。诗人采用了纵收结合的手法进行诗歌创作,一纵一收,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张力。纵即杜甫从眼前的现实境况出发联想到整个国家的风雨飘摇,思考不断扩大;收则是回归到当前的现实之中,回归到此时此景,作者正在经历的事情———长夜沾湿的现实。此时作者无法入睡,盼着寒风大雨能及时的停歇,盼望着晴天的到来,这种心情是由屋破天雨,布衾似铁的艰难环境引起的,与个人遭受的苦难引申到众生之上,水到渠成,为结尾家国情怀的升华做足了铺垫。

(四)广厦千万———家国情怀的构建

诗歌的最后几句是剧情的结束,同时情感升华到至高点,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整首诗歌的精华所在。经过前边情节的营造和展示,诗人的家国情怀也已经变得更加炙热,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其他家庭的不幸,联想到国家的不幸,进而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并且诗人进一步升华情感内容指出如果真的能实现了这个伟大愿望,即使是让自己死都会带着满意的笑容。该诗句前后用了七字,中间用九字,句句蝉联,展现出开阔的境界。并且诗人为了营造美好的愿望,采用了多个美好的词汇,比如“安得”、“俱欢颜”、“广厦”等,语言洪亮有力,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波涛汹涌的气势,照应了前文的悲惨生活现状,迸发出激情和希望。

诗人将这种激情和希望继续推进,发出“呜呼……”的呼号,诗人的“仁”与“情”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格魅力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此时的诗人从“小我”中解放出来,将个人的悲惨遭遇超脱出来,以一种普世的眼光看待天下寒士和贫苦人民,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人生理想构建起伟大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天地可鉴,感染了无数读者,实现了移情和共鸣。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建议

作为广为流传的一首叙事诗,该诗歌展现了诗人崇高的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量,杜甫的“仁”与“情”也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理想的映射和集中展现,即使到了现代,依然具有宝贵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鉴于该诗歌中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当前的精神建设密切相关,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必选篇目。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继续收录此诗歌,助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根据上文深度文本解析,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遵循文体特征,准确把握文本内容

新的课程改革中注重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培养,作为必学篇目,该诗歌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注重歌行体文体特征,因此从诗歌的文体特征入手,有助于全面把握该诗歌文本内容。

从本诗歌的题目上来看,呈现出一种“关键词+歌词性”的命题形式,“茅屋”是关键词,“秋风所破”是歌词性附加内容。歌行体与新体乐府类似,但是从本诗歌的具体内容中进一步探究发现,该诗歌主要以“我”的个人视角进行相关内容的论述,更符合歌行体诗歌的特点,因此是一首歌行体诗歌,且是一首叙事诗歌。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需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构建课堂内容,挖掘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语境,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掌握诗人的悲惨遭遇和体会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关注诗歌内容,理解韵律结构

大歌行观认为歌行体是一种七言古诗,七言古诗以七言为主间有杂言,并且歌行体诗歌最重要的一个特色是讲究韵律和结构,从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是典型的歌行体诗歌,具有“即事名篇”的特点,具有杜甫独特的个人特色。

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叙事与抒情结合,并融合议论,整篇诗歌以叙事为主,抒情议论为辅。诗歌分成了四个小节,其中前三节内容叙事,最后一节抒情,结构鲜明清晰。

从诗歌的韵律上来看,该诗歌韵律使用自由而又具备规律性。第一小节五句,句句押韵且韵在尾;第二小节同样五句押韵,第三句换韵;第三小节同样是第三句换韵;第四节是两韵一换。

教师可以根据该诗歌的韵律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该诗歌中音律魅力。最后,在句式上,该诗歌以七言为主,但是夹杂着杂言内容,形成一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韵律整齐的独特语言特色,也是语文教学的很好切入点。

(三)对比其它文体,推及其它作品

仅仅让学生了解该诗歌的内容和歌行体特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一方面寻找杜甫其它同类型或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分析,比如“三吏”、“三别”《丽人行》等进行异同点分析;另一方面寻找其他诗人相似文体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比如《短歌行》《燕歌行》等诗作,对比把握歌行体的共性与个性等,帮助学生构建对比学习的意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杜甫一生坎坷,他有感于时局的动荡和人民的悲哀,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最具个人风格特色的作品,成为杜甫“仁”与“情”的千古绝唱,历来传颂不衰。[1]该诗歌体现出杜甫博爱的精神和仁者的情怀,具有济世爱民之心,由自己的不幸遭遇联想到普天之下所有寒士的遭遇,将自己的个人之悲上升为全天下人之悲,把自己的人生格局推向普天下之大局,实现了“小我”到“大我”的舒张,展现出杜甫伟大而天才般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歌行茅草屋茅草
长歌行
告别茅草屋 搬进新楼舍
坐在风中
长歌行
茅草和芦苇
东瀛长歌行
雪域高原长歌行
茅草
奶奶的茅草屋
奶奶的茅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