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角下和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2-03-18 09:05李康波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和平育人政治

李康波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文化人类学学者在定义“文化”时,会直接或间接地论及文化的功能问题(B.K.马林诺夫斯基,1944)。社会学者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时,认为其中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如费孝通认为,外来的政治、经济压力固然是中国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但传统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视(费孝通,1948)。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和平文化”的理念以来,“和平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被世人广泛认可和接受。之后,联合国大会将2000年定为“国际和平文化年”,对和平文化的重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对解决冲突并致力于全球和平建设与和平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和平文化的内涵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1.和平文化的内涵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谈及“和平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有“和”的思想,如儒家的“和为贵”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以“和”为主的朴素观点,这些思想为和平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1999年53届联大的《和平文化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和平文化是由一整套价值观、态度、传统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的。”[1]其实,和平文化也包括共识和约束,以及公约和规范等。显然,和平文化是被建构,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简单而言,和平文化是那些能够促进和平发展的文化,包括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它能促进和平关系与和平建设。从个体、家庭、组织和民族国家角度来讲,和平文化指为了促进人们公平、平等地管理和使用地球资源而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秩序安排(Boulding·E,1999)。把和平文化定义为促进人类和平的文化,显然只是对和平文化的一种简单释义,其他的观点也散见在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当前,对和平威胁最大的是战争,地球上还有局部地区在爆发战争,而要结束战争,需要和平的协议,通过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通过协议建设和平的状态。因此,和平文化即结束战争、解决冲突并与战争文化相对立的文化(Mische·P·M,1999)。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前主席、意大利的玛西妮教授(1999) 则把和平文化描述为一种致力于全球和平建设的文化,是一套深入人心的价值观,是和平谈判、和平研究、和平建设的文化背景。她还认为,和平文化是一种能倾听他人意见,能理解他人的文化。

根据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给“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系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2]本研究认为,“和平文化”是指以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维持和平为核心理念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明,这种精神文明通过人们的思维模式、心理结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近代中国,尤其以抗战文化遗产表现得最为突出,是和平文化的重要体现。立足区域实际,湖南和平文化是指由湖南抗战文化遗产转化而来,体现为抗战有关的故事、历史、实体纪念物及其有附加的意义载体上,是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和平交流的文化。

2.和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是存在对和平文化的认同危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崇尚和平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保卫和平、捍卫和平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和平文化资源,但都较为分散,这就导致对和平文化的挖掘利用不深、不充分。当前,对和平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的书籍和教材等相关资料非常少,大多是针对某个历史文物或者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缺乏对和平文化的深入挖掘。此外,人们对和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局限。一方面是对于和平文化概念的理解不清晰。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和平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战争年代,停留在参观保卫和平遗留下来的遗址和历史文物,忽略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平文化”理念。另外,人们对我国在推动全世界和平发展过程中的主张和做法,如“和”的思想、环球同此凉热等内容重视不够。可以看出,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和平文化问题上缺乏统一的认识,也缺乏广度和深度。此外,在学校层面,存在将和平文化教育固化为特殊时期和重要节点举办的活动和参观和平遗址等现象,其教育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是对和平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宣传不够。我国拥有大量的和平文化资源,但是对和平文化资源的挖掘、宣传和开发利用方面做得不够。部分地区出现了和平文化不受重视和资源宣传应用不到位现象,体现在和平文化资源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宣传,在育人和警示后人上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我们对和平的呼唤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但是对于和平纪念日,我们缺乏对历史的铭记,缺乏对和平的宣传,相应的场所也没有纪念活动,没有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和平文化知识点宣讲和普及。如播放的电影《八佰》让人们知道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晋元纪念广场),但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存在以及承载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抗战时期发挥的重大价值。还有很多和平文化遗址和物质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价值没有得到挖掘,故事没有得到宣传,育人效果没有得到体现。

三是教育方法不足和教学方式不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平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做得不够,存在应景式、形式主义等现象,缺乏利用和平文化资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整体教育。对于时事热点和现实问题缺乏敏感度,缺乏科学利用利用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缺乏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从而难以形成学生对和平文化的系统性把握,其育人功能也难以发挥。此外,在思政课改革的背景下,仍然有大量灌输式的、严重依赖教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实践教育不足,缺乏与和平文化资源的场景互动,教学方法不足和教学方式落后使得和平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徒有其表”,这种方式不仅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和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和平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与应用。

二、和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3]。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听的?过去我们的思政教育教学仅仅凭借书本上的内容,采用螺旋上升的普及方式在大中小学实行全面覆盖,不同教学阶段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下降,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没有应试升学的压力,学生往往把思修课当作“睡觉课”“做其他作业课”。和平文化蕴含的思想和精神非常丰富,饱含了人类追求和平、对抗侵略的一致决心,而且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历史特征,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给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通过讲述生动的和平文化知识、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2.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形式

相对于中学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和平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将和平文化物质实体、和平文化影视作品、人物故事、文学作品以及艺术作品融入课堂,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宣讲、促进学生辩论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另外,在课后活动中,也可设计多种互动活动让学生参加,提高学生对和平文化认知程度,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3.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地

电影《八佰》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的最后一站,八百将士死守的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被保留下来,建成为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晋元纪念广场)。中国近代历史上经历了十四年的抗战,在对抗侵略者,保家卫国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有很多珍贵的,像四行仓库这样的抗战场景被保留下来建成纪念地教育后人。我们应该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与和平文化纪念馆开展合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亲身体验”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三、和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要不断挖掘其他课程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平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要积极把握、不断挖掘,让和平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融入课堂、融入学生成长,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真正价值,发挥和平文化的重要作用。

1.在深入挖掘和平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营造校园环境文化育人氛围

和平文化价值观诠释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尊重生命、化解矛盾、宽容理解的愿望和梦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融合。将和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和平文化的研究与挖掘,找到和平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和平文化氛围。首先,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设立和平文化研究基地,如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就设在怀化学院,利用湖南怀化芷江抗日受降纪念坊和周边的和平文化资源,依托怀化学院和湖南工商大学两所高校教师资源,加强对和平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并且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和平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价值的最大发挥。其次,高校应该利用地方优势,在挖掘当地和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平文化学习活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在抗战期间也留下了很多传颂至今的故事和场景。高校应该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积极组织和平文化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以和平文化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学校也可以开展和平文化主题展、抗战胜利纪念日签名、打造校园和平文化主题角、建筑雕塑等,以推动高校整体形成学习和平文化、推崇和平文化的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在深度融入和平文化资源的同时,创新思政课上文化育人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18日在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4]。首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加强和平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上的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和抗战事迹,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在课堂上,开展以和平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和我看和平小论文,加深学生对和平文化的思考和领悟。同时,高校思政课还应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开设地方和平文化专题课,专门介绍当地和平文化资源,加强学生对当地和平文化的学思践悟。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当地和平文化资源的利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平文化在我国文明发展进程中源远流长,各个地方在抗战期间也保留了大量的旧址。高校思政课可以邀请抗战后代、抗日战争纪念馆负责人走入高校、走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抗战遗址,通过组织、交流和学习,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和平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效果,也能提高学生对和平文化的整体感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热爱。

3.在广泛利用和平文化载体的同时,强化校园活动文化育人效果

根据泰勒的观点,文化是人类建构的产物,高校校园文化类型广泛、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大体上可分为以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目标、办学方向等形成的精神文化范畴;以宣传窗、文化角、校园碑刻等硬件设备为主的物质文化范畴。将和平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和平文化在育人方面的无形作用,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和平文化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和平文化资源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可将和平文化内容制作成专题视频、小短片,在学校大型显示屏上播放,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校园文化建设安排相应的和平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和展览。如和平文化话剧演出、书画展、和平文化宣讲比赛、短视频比赛等,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和平文化的实质内涵。其次,和平文化蕴含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新时代,面对仍然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把握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与境外势力的干扰和渗透,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高校可以邀请革命老前辈的后代或者研究专家,开展以“和平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和宣讲,追忆抗战故事,感受爱国精神,以真实可感、触动人心的宣讲传递爱国精神,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凝聚爱国情怀,增强爱国品质,落实爱国行动。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设置和平文化专栏,通过广播台、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平文化,在整个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播种爱国心、树立爱国志。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4.充分利用区域和平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校外文化育人实践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文化,育新人”[5]。文化育人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环境,以文化产品、文化符号为育人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6]。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仅要将和平文化写进教材、引入课堂,还要将和平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根据就近原则,要挖掘和利用好当地和平文化资源,打造大学生和平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如湖南芷江抗日受降纪念坊作为全国著名的和平文化基地,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可将芷江抗日受降纪念坊打造成为湖南省高校学生和平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此开展实践教育,深入感悟抗战先辈抵御侵略、不畏强权的伟大革命精神。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每年的纪念日,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九一八”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学生为革命烈士献花、缅怀先辈,让学生感受一段历史、学习一种精神、锤炼一种品格,引导青年学生传承抗战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和平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文化影响他们、用文化滋养他们,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立强国志、树强国心。

猜你喜欢
和平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