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03-18 10:01房锐余秋慧
关键词:文学院巴蜀师范大学

房锐 余秋慧

2021年10月16-19日,“首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协办。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谭光辉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研究员先后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西藏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与会学者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一 关于巴蜀文化与文学的整理与研究

李梅训(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蜀学比于齐鲁”与两汉“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蜀学发展的重心在不断变化,西汉时侧重于文辞,东汉时更注重经学与教化,晋代则实现了整体突破。颜信(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汉晋时期巴蜀地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述论》指出,由于蜀汉政权的建立与巴蜀学派的推动,巴蜀儒学在东汉末年至晋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潘殊闲(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冠冕三巴:〈华阳国志〉所载巴西郡人物考》通过文献梳理,考证了《华阳国志》所载巴西郡人物的生平仕履,总结了巴西地区的文化特征。余作胜(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房庶〈补亡乐书〉辑考》对房庶及其《补亡乐书》进行考证,并辑录该书佚文三则。刘迪(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简论对“伪苏注”的考辨》梳理了历代对“伪苏注”的考辨情况,认为这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学术风潮。余秋慧(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巴蜀作家文献研究》指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巴蜀作家文献正目数量远超存目,宋代文献数量占总量一半,文献来源以江浙地区公私进呈本最多。梅强(重庆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蜀派琴曲〈流水〉来源新考》通过版本梳理,对蜀派琴曲《流水》的源流进行重新考辨,认为作者应是乾嘉时期的琴家孙啸壑。

邓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司马相如游梁时间及生年新考》认为,司马相如客游梁国的时间当为景帝前元七年冬十月,并由此对相如生年作出推测。刘咏涛(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论史书和文艺作品中的马超》指出,马超在史书与文艺作品中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顺应后世“尊刘抑曹”的观念。陈丽娟(南京大学文学院)《凌云吐凤:朝鲜赋家学宗马扬之理论基础与创作实践》对朝鲜文坛推尊司马相如、扬雄赋,摹拟二人作品,编纂相关文集等文学现象进行探讨,指出朝鲜文人闱场赋中注重挖掘司马相如、扬雄辞赋中的经义成分,在文人赋中多缘情而发,有所寄托。王红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朝鲜文人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歌探析》对朝鲜文人李敬舆现存14首次韵李白诗进行文本细读,认为李敬舆对李白诗歌的接受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上。郭树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论李白诗歌的“十五尚奇书”》认为,纵横家书、辞赋、《庄子》等三类奇书对李白的思想、人生轨迹及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罗超华(山东大学文学院)《想象“三代”:宋代士人典范世界的文学建构——以欧阳修、苏轼为例》论述了宋代士大夫构建“回向三代”政治理想的原因与过程,指出宋人对三代社会的追求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向往,并体现在其经纶、史论、政论等文学书写中。张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简论魏了翁的忧患意识》认为,魏了翁在诗文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并指出其对当代社会的价值。王朋(四川警察学院基础教学部)《评明代泸州乡贤张骏的地方书写——以〈宝山赋〉为中心》阐述了张骏《宝山赋》中隐含的地方文学色彩。马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论〈壎篪集〉的地域文化价值》认为,清代成都文人刘沅、刘濖合编《壎篪集》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价值,反映出地方文人对地方文化的建构和权威书写作用。王燕飞、曾佳宁(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论晚清蜀中诗人张祥龄的悼亡诗》探讨了清代巴蜀词人张祥龄的悼亡组诗,认为这组七言绝句具有善于用典、情景结合、语言质朴的艺术特点。

二 关于入蜀文人及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吴怀东(安徽大学文学院)《杜甫〈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考论》认为,杜甫受到崇道文化影响,采用俗赋文体进行创作,反映出时代风气、民间文学对杜甫创作的影响。尹玉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从杜诗用典谈杜甫对道家子书的吸收》统计出杜诗中有关《老子》、《列子》、《庄子》、《苻子》的典故70多个,反映了杜甫对道家思想的吸收。陈宁(《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从物态文化看南北文化融合下的杜甫诗歌》从建筑、器物、服饰、饮食等方面分析了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对杜甫诗歌的不同影响,认为杜甫中后期诗歌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贾兵(《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诗、史互动下的历史书写与诗学阐释——以杜诗与唐史为中心》认为,诗、史同源而异质,应当理性认识“诗史互证”,反思传统诗史互动传统中的融通与牴牾。张月(《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刘明华(西南大学文学院)《张綖诗学思想与明代文学复古主义思潮》指出,张綖以杜诗作为典范,其创作实践、诗学思想与明代复古思潮之间存在互动。谭诗瑶、孙纪文(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明清巴蜀杜诗学文献述论》对明清时期巴蜀地区11部杜诗学文献的版本信息、收藏情况进行了考察。彭燕(《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赵国庆(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郭知达〈校定集注杜诗〉编撰考》指出,《校定集注杜诗》底本为假托王洙的《注杜诗》36卷,认为不能将此书简称为“九家注”。杨理论(西南大学文学院)《日本大典禅师〈杜律发挥〉蜀中诗六首本源发覆》对日本学者大典禅师《杜律发挥》中的六首蜀中七律诗进行了疏证。毛欣然(成都锦城学院)《岑参入蜀心路历程及晚近巴蜀文坛对岑参的接受》认为,岑参入蜀后的心态经历了从热情高昂到孤独哀怨的过程,并分析了晚清民国巴蜀诗坛对岑参诗歌的接受。李如冰(聊城大学文学院)《吕大防与蜀文化》对北宋吕大防仕蜀期间推动蜀锦织造、主持刊刻巴蜀典籍、修葺古迹名胜等治政举措进行了阐述。阮怡(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宋代行记中的巴蜀地方映象——以〈入蜀记〉〈吴船录〉为中心》对比了陆游、范成大对入蜀途中风景的不同书写,认为行记文章并非单纯的景色描写,其中蕴含着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认知,是复合的文本空间,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李一平(西藏大学文学院)《文学地理学视角下〈蜀道集〉研究》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王士禛《蜀道集》呈现出的不同以往的雄浑清健的诗风。肖露(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方旭在川交游考》对晚清民国时期宦游蜀中的桐城文人方旭在川的交游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房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巴蜀〉著者山川早水考略》对清末入蜀日本人山川早水的个人背景、入蜀时间和行迹进行考证,考察了他在四川高等学堂的薪资待遇、生活日常、交游情况,推测他被校方辞退的原因,并探讨了他离蜀后的行迹与著述。

三 关于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王志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三星堆新发现与一号神树复原蠡测——兼谈神树名称及图像内涵》综合三星堆遗址三号坑新出土神树纹玉琮及国内外其他神树形象,对一号神树原貌进行推测,并对神树名称与图像内涵加以解读。龚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偶识》对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解读,认为商周时期古蜀文明仍在持续发展,并与中原文明、其他文明之间存在联系。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论巴蜀艺术形式与近东古文明的关系》阐述巴蜀地区出土文物上的偶像式构图和情节式构图的来源、“英雄擒兽”母题图案、带翼兽图案的特征,指出古蜀文明与欧亚古代文明在艺术形式上存在关系。徐学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蚕丛氏蜀人南迁与古蜀文化的南传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开发》考证古蜀人与“西南夷”部族的族群关系,认为蚕丛氏蜀人南迁对中国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文明发展均有影响。李桂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方丝绸之路在秦汉西南夷社会变迁中的影响》从秦汉中央王朝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经略入手,探析南方丝绸之路对西南夷地区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李竞恒(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南丝路与西南夷沿线的酋长贸易》分析南方丝绸之路沿线铁器、海贝的出土分布情况,认为西南夷各族群之间存在着广袤的贸易网络,这种走私贸易是维持酋邦统治的重要条件。唐均(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横断山区藏缅语茶术语的分化与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的早期形态》通过分析横断山区不同地域茶术语的语音分化情况,认为从秦汉时期开始,南方丝绸之路上就存在着频繁的茶叶贸易。王贞贞(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南丝路”儒学初探》认为,中国儒学经由南方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各国,对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刘晓凤(《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杜甫及其诗歌——兼谈杜甫与南方丝绸之路》认为,杜甫蜀中诗记载了成都的商贸经济、水陆交通、社会风气、异域文物、风景名胜等,这些诗歌是探索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线索。郑小琼(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文系)《试论南方丝绸之路贡物对唐诗的影响》指出,由南方丝绸之路进献的贡物在唐诗中具有反映社会面貌、抒发政治情怀、反映文化自信等三重作用。

四 与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相关的其他研究

周及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乐山两城方言的差异及原因——从四川明清移民看方言变化》指出,以乐山话为代表的南路话是四川土著方言;成都话则是明清时期由湖广移民带入蜀中,部分替换了南路话而形成的。王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清代民国四川方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料概况》指出,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编修的方志中,有十余部记录了川西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的语言,这类文献资料对研究四川民族语历史面貌和语言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谷云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清代川西南多民族地区县志表述问题研究——以咸丰七年(1857)〈冕宁县志〉为例》以人类学“他者观”视角,对咸丰时期《冕宁县志》的文本表述方式进行了分析。李国太(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了“忘缺”的纪念:田炳生的康藏民歌搜集与译介》指出,田炳生等人对康藏民歌的搜集、译介等具有开创之功,可以从中解读康藏形象。彭超(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社会变革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东方“幻象”》指出,藏地“神性天堂”幻象形成是由于急速现代化后导致物质与精神的错位,应当以文化为主体重塑精神家园。

巴蜀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研究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相关问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刘跃进在开幕式致辞中所指出的:“对巴蜀文化和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不仅是学术问题的探讨,更是中国文明的探源工程。”在本次研讨会中,学者们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和新出土文献等,对巴蜀重要典籍、文化人物、文学现象以及三星堆文化、南方丝绸之路等相关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本次研讨会中的中青年学者,不但重视对文献资料的发掘和释读,尤注重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为研讨会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

猜你喜欢
文学院巴蜀师范大学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咏 河 大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