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在青绣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2022-03-18 01:30彭晓曼吉生军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9期
关键词:刺绣青海数字

彭晓曼 吉生军

青海民俗中传统的手工制作的刺绣,统称为“青绣”,其制作手法独特,总体风格古朴,品类细分丰富,刺绣针法繁多,色彩明艳,应用范围广泛;青绣作为青海各民族刺绣艺术的集锦,包含热贡艺术文化中的堆绣、土族的盘绣、河湟的刺绣、贵南的藏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族的刺绣,据统计共有上百种绣法之多,除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并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的外在价值。时至今日,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仍旧穿着自己民族特色传统服装,绣着纳福呈祥的图案花纹,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青绣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是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与地方性实践智慧[1]。伴随着当下文化的发展策略,青绣文化在继承和发扬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困难:青绣发展到今天,一直是自产自销的渠道现状,但是作坊的运作与管理,除了发展迅速规模不大之外,在新品开发、互联网营销各方面都还停留在中低档的位置;青绣的商品种类繁多、技法多样,但还存在着科技创新产品的能力不够,时尚感與设计性的缺失;青绣的宣传和普及范围不广泛等问题。青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青绣与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交融,借助新时代的数字媒介和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文化散发出新时代的艺术价值[2-3]。

1 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广义上说,将数字媒介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以核心技术创新文化作为载体,使艺术表现样式新颖多样化被称作数字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在电子游戏、数码动漫、影视动画等方面。狭义地讲,以数字媒体技术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展示与传递的新艺术形式被叫做数字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在美学、内容、经验等方面。数字媒体艺术是以互联网和新时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特征,其艺术创作作品往往表现出了鲜明的虚拟现实,并且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互和传播。新时代下的数字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态融合起来,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结合,也为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保障和依据。计算机与数字媒体艺术和20世纪后期出现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空间,并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促进了传媒艺术的发展,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数字媒体是一个应用广泛的行业,更是一种民族的艺术表达方式。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以其独特而新颖的技术语言和传播方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4-5]。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加工及创作的新型技术,主要是依托于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因此传播的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数字媒体艺术成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与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与传播类型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在整个数字媒体艺术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造型设计,还包含了图像处理、信息交互设计等多种知识,这些对青绣弘扬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2 青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 青绣产品创新程度低

青绣产业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等多重因素限制,手艺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绣娘多数生活在农村,绣坊也在农村,外出交流学习或是培训机会很少,存在思想意识落后,商品观念淡薄,绣品做工朴素,绣品包装单一,在技术方面仍采用传统技术,花色图案的选配上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绘制,色彩和布局不协调,设计理念滞后,在工艺创新、艺术创新方面缺乏资金支持,且同质化产品较多。消费者在选购时认为产品缺乏活力,样式新颖、代表性强、具有亲和力的产品不多,制造工艺粗糙、不精细,在工艺创新、艺术创新方面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形成独有的青绣品牌,现有的30多家刺绣工坊没有形成河湟文化地域品牌特色,导致青绣发展缺乏能够真正代表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创精品[6-8]。

2.2 青绣优秀传承人才少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专业人才始终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优秀的人才是决定着文化传承发扬又或者失传的关键因素。由于青绣产业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生产效益不明显,从事青绣人员分散于各个村落,且随意性大,没有商品经营意识。青海刺绣技艺缺乏传承人,行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急缺,远远满足不了青绣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许多年轻群体还没有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接掌传统艺术文化,所以就会造成文化传承人的断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严重威胁。

2.3 青绣产业科技创新不足

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不断发展,即使我们做出了最大努力,但每一分钟,仍旧有一个文化在消失,在中国,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是通过刺绣来记载历史,绣的人越少,历史消亡的越快,直至这些少数民族完全消失,“青绣”作为青海文化的符号,如何释放其影响力留住历史,让刺绣被看见,被了解,实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青绣作为青海文化的符号,如何释放其影响力留住历史,让刺绣被看见,被了解,实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在坚守传统刺绣传承发展过程中,对科技技术应用不足,缺少对青绣的现代应用研究,使得青绣应用面和应用领域不广,适合现代市场的、大众的、跨界融合的创意产品少,高原地域特色不明显,依托互联网与可视化技术支撑青绣传播与传承、数据库开发、销售、计算机技术咨询服务及企业营销策划等方面缓慢[9-10]。

3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青绣的融合策略

3.1 改变文化呈现方式

传统的青绣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专业传承人来实现的,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多的途径。比如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将青绣文化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青绣文化的保存,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可以使青绣传承应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相关的刺绣工艺、手法等资料进行整合,并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数字媒体艺术平面化的处理技术可以将刺绣的艺术转化为平面的数字图像,从而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中对图像进行传播。动态视频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各种音频与视频编辑软件,可以结合青绣的基本特点对作品进行编辑,从而形成对应的视频音频产品。数字媒体艺术网络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非遗文化的观赏性,可以利用相关的宣传网站向人们展示该文化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使人们对青绣文化形成基本的认识[11]。

3.2 创作方式更加灵活

通常优秀的青绣作品都会耗费创作者大量的精力、时间与实物成本。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其可以增加创作过程的灵活性,作品中的很多组成要素都可以数字化,可以灵活编辑修改,并且实时得知最终的呈现效果,直至设计出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12]。将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來进行阐述升级,在传统式文化传承中增加了许多传播载体和效果,把文艺创作变得省时,省力,高效、有计划地展现给广大人民。根据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体化的特征等,自身今后的青绣的传承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更丰富的装饰艺术的表达方式,也能完成多种表达方式的任意匹配,特别的,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和情绪体验得到更充分融合,会有仿真模拟虚拟现实这种不同创作手法,带来全新资源和虚拟物品交流升级版表达,由此给人一种全新的装饰艺术体验感觉。

3.3 宣传推广更加有力

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可以以动画、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播,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加入青绣文化特征,不仅可以提升艺术创作的效果,还可以更好地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另外,数字媒体艺术的高度互动性,可以为青绣文化传播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引发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在这个过程当中,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网络平台,比如利用网站拟人化推广、互动营销等方式来使更多人关注与了解非遗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青绣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运用新型技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给予传统文化更鲜活的生命气息与影响力,最大层面展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当中的美学蕴意,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无可挑剔的完美演绎,丰富青少年乃至社会民众的精神世界 。

4 结论

“青绣”综合性地反映了青海各族群众的文化和命运共同体,承载着青藏高原地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记忆。将“青绣”的日常推广、研培和创新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对于涵养青海的各种文化和生态环保、促进了文化地区的优势变换、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信心、复兴传统手工、增强文化创新的科技性等、开展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工作、铸造高品质生活,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产业化依托青海不寻常的地理特征,依托文化互联网资源,以创新科技为基础进行升级,创意设计变换等,形成知名品牌,将是青海农村新的增长点。

引用

[1] 董文芯.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播探索[J].汉字文化,2019,4(74):167-169.

[2] 梁亮.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文化传承影响[J].美与时代,2022,11(9):28-30.

[3] 毛烨,陈纾.数字媒体艺术在雕塑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雕塑,2022(5):70-71.

[4] 胡娇.青绣艺术赋能“日月藏乡小镇”发展[J].西部皮革,2022,18(66):66-68.

[5] 鄂崇荣,李卫青,张筠.青绣文化的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J].青海高原论坛,2019,7(4):1-5.

[6] 郑辉,林华艳.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媒体艺术应用[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6):75-77.

[7] 丁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发展分析[J].明日风尚,2020(24):11-12.

[8] 赖兵.数字媒体时代下广西非遗项目的网络推广教学实践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2):95-98.

[9] 王文业,何志芳,米海平,等.青绣品牌可持续发展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6):24-30.

[10] 董成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D].泉州:华侨大学,2017.

[11] 周浩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创作研究[J].广重庆学院学报,2021,42(6):118-121.

[12] 刘春辉.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与发展[J].文化产业,2022(4):13-15.

基金项目:青海师范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qhnuxskj2022052)

作者简介:彭晓曼(2000—),女,山东菏泽人,本科,就读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通讯作者:吉生军(1992—),男,青海西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刺绣青海数字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大美青海
清新唯美的刺绣
答数字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数字看G20
青海“闯关”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