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2022-03-18 01:50陈烁刘双瑀郭涵李思沄王元亮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三维动画文化遗产动画

陈烁 刘双瑀 郭涵 李思沄 王元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可观,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丰富,对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但由于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乏力,许多非遗濒临消失。鉴于三维技术日趋成熟,具有建模还原、立体复刻、永久留存等特点,将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大有可为。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与文化传承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华夏儿女长期生产生活中诞生了大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应运而生,它们是昨天的实录,是今天的现实,是明天的预示,它们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凝聚民族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截止到现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文化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个,居世界第一,这是由中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传统带来的,“中华非遗,蜚声海外”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舞台,它们见证了中华五千年历程中的璀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不仅是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更是对世界文化的丰富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对于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我们应更关注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发布以来,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文化部、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等中央机关发布相关文件,一度呼吁全社会重视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全民意识,推动保护工作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然而,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手艺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例如珠算、皮影戏、木偶戏、铜匠、打花带、画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中国文化遗产数量之多,这也意味着华夏儿女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沉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有其历史、社会、国内、国际的背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回应历史发展、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1]。但是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与其他文化遗产大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且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我们是否能有所改善和创新?

2 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手段和技术

目前,再現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手段和技术大体有:文字叙述、影视演绎、模仿复制、动画制作等几种方式。在诸多技术体系中,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动画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明显的适应性,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多维性等技术特性,与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宣传能力相符合[2]。

文字叙述是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方式,在计算机技术未出现之前,只能用文字来记载和图像描述所发生的事件,而配合图形能让阅读者更容易理解文字,是因为图形具有具象化这一特点。美国报业协会(NAA)也曾统计在报纸阅读中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是视觉元素,如点线构成的图形,实现了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深层次含义。但是文字的冗长与静态图像画面的局限不能让阅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显然语言、文字、图像和符号记录的方式不能生动形象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无法栩栩如生地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只能依靠阅读者通过字里行间的叙述和静态的图像图形去体验。很难感受到创作者对于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烈的情感。

影视演绎往往需要投入巨资,搭建场景,选择服装、道具、演员、拍摄、后期剪辑等,虽然能演绎出当时的场景,使观众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但影视制作动用的资源多、制作周期长、投入大、涉及面广。像《典籍里的中国》,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式,给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感受之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的智慧和价值。但通过影视化拍摄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硬件资源。例如热播古装电视剧《庆余年》拍摄制作长达5年耗资6亿,令人唏嘘。

模仿复制则有较大的局限性,只能是静态物品的复原展示,虽然有一定的历史触碰感,但无法动态演绎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发展变化等,更多的适合于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出。

动画制作则可以综合以上几点的优势来最大化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是多帧图像连续播放,具有图像的直观,文字的抽象等特点,音频的导入也可以带动观看者的情感。三维动画的制作更能减少制作成本,不需要实物一比一复原。而随着国家近几年的政策推迟,新媒体的兴起对制作后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减低了制作难度,也能够通过网络的流量提升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3 使用三维动画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维动画的优点是硬件投入小,软件成熟,涉及人员少。只需要具备一定配置的计算机设备、安装好三维制作动画的软件,就可以使三维动画制作的技术人员根据事先拟定的脚本,制作出集文字、影视、模仿等优点为一体的三维动画声情并茂的视频作品,或者是三维动画人机交互的作品。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抽象的、活态的、其依赖于人的观念和精神存在。

三维动画技术能很好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及历史。动画叙述故事具有强烈的氛围感,在三维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更细致,更精确的展现非遗文化的历史色彩,也能很好的塑造立体感,在整个视觉影视效果上更好的渲染了画面。国内如今正在提倡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三维动画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项结合既促进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也能让其更好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更好地吸引人们了解非遗的形成过程。3D建模技术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制作出模型,三维动画便是以3D建模为基础,可以很好的复原那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建立的物体,如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术,不仅木雕上美轮美奂的浮雕图案可以通过贴图制作[3]。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例如民间文学、传统美术及传统技艺等,而想用一般的方式再现传统技艺制作出的种种物品是比较困难的,能够熟练掌握非遗技术的人屈指可数,且制作周期长,耗时耗力。想要再现非遗文化的形成过程,动画制作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国内, 三维动画技术的不断成熟, 使得三维动画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成为了三维动画发展、传统文化保护的新的方向和方法[4]。

4 用三维动画再现古滇国城和三星堆形成过程的应用

4.1 三维动画再现古滇国城的应用

古滇国一直以来是云南地區文化的源头,现在虽然已经消亡已久,但流传下来的辉煌依旧可以通过三维技术来对其进行复原。铜鼓,贮贝器作为古滇国重要的文化象征,通过三维技术的应用可将发掘,存留下来的相关物件进行三维扫描,将数据进行储存,如GAC平台(Google Art Culture),将模型数据保留并供给大众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通过对模型的二创,建立相关数字媒体博物馆,制作3D打印产品,将模型用于动画制作等,都对文化遗产后续发展有巨大作用。古滇国的古城面貌也可以通过高精度的测绘,将古滇国遗址部分地区转化为三维数据,加之艺术处理,构建出古滇国的面貌,让人们更加全面的感受到古滇国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不断丰富其中的内涵,让古滇国文化更好的融入新时代。

4.2 三维动画再现三星堆形成过程的应用

运用三维技术可以将三星堆更加立体的体现出来,如“青铜神坛”与“顶坛人像”等青铜物件都可以运用三维技术,在三维软件内通过绘制贴图来展现出青铜物件的腐蚀效果,甚至借助粒子系统配合,可以将青铜物件发生风化、脱落等效果进行动画化,并直观的展现出来,更利于人们对三星堆形成的了解。坛面上主要表现的是四个力士,肩扛井架杠,将硕大的神兽抬起;有四个高冠华服的突目神人,端坐在四方云台之上,正在施法助祭;坛面的四角,各有一个戴冠跪坐的人像持物陪祭(坛面上现存一个,另发现一个相同的散落人像);坛面正中央有一个浑圆的小丘,上面跪着一个身背铜罍的小人像,可能是神坛上的主要献祭者[5]不仅是青铜物件,通过三维技术还可以将祭祀时的场景还原,通过对人物建模,绑定,动画,贴图,加之对场景中的物体进行同样操作,再对祭祀场景氛围进行塑造,把握整体构图,搭配上合适的音乐,就可将祭祀的盛况还原,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千年前盛大的典礼。

5 结论

综上所述,比较了几种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手段和技术以及列举了具体的应用实例,可以看出动画技术手段,尤其是三维动画是目前最佳的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合理地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降低经费成本,例如当前较热门的虚拟引擎,该软件将三维动画制作多个流程整合于一体,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让小型工作室能够有能力制作出动画,并且其搭载的实时渲染技术,也让渲染时间大幅降低,所见即所得成为了现实,这些优势都可在古滇国城和三星堆形成过程中去应用,极大降低了相关的三维动画制作门槛,让古滇国城与三星堆作为历史辉煌的一幕重现于世。

因此,可以说三维动画不仅能使观众和研究者身临其境、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还能借此有效地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精髓。

引用

[1]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25-34+17.

[2] 吴永慧.基于虚拟现实三维动画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1):225-226.

[3] 赵婧,余静贵.三维技术下荆州“榫卯木雕”的保护与应用研究[J].民艺,2019(2):114-117.

[4] 马晓林.三维动画在凤翔泥塑保护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1):71-72.

[5] 赵殿增.Basic Structure of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at Sanxingdui Site:Altars,Temple and Sacrificial Pits[J].Sichuan Cultural Relics,2022(05):80-94.

作者简介:陈烁(1999—),男,云南曲靖人,本科,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刘双瑀(2000—),女,云南保山人,本科,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郭涵(2000—),男,云南玉溪人,本科,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李思沄(2001—),男,云南楚雄人,本科,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

通讯作者:王元亮(1959—),男,云南昆明人,博士研究生,教授,就职于云南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三维动画文化遗产动画
与文化遗产相遇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中国水墨画在三维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做个动画给你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我是动画迷
让三维动画走进幼儿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