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队伍建设研究

2022-03-19 23:36赵日富
中国市场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人力资源

摘 要: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我国的社保体系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对人社事业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单位亟须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以应对新形势下的工作变革。文章主要阐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希望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8-0080-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8.080

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机构设置概述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开始实施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各级政府广泛参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见图1),完善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2013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公共就业服务范围进行了界定,要求地方单位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以更好地为社会民众提供公共就业服务。2018年,《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要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以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增长,从而支撑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2 基础保障服务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配置不能满足业务需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承担着养老保险、就业、医疗等多方面工作,岗位类型众多,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但目前从人员配置上来看,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数量和岗位人员分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一方面,专职人员不多。由于业务量大,相关单位通过社会招聘等形式录用的兼职人员连年增多,而通过正式选拔上岗聘用的专职人员数量却变化不大,由于兼职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不同岗位的人员部署不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有些岗位面对的服务群众较多,而工作人员安排部署基本不变,从而常常会出现排长队、无秩序的情况,但相关单位却缺乏及时调动人员进行现场解决的应对机制。

2.2 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由于人手短缺、工作内容广泛且复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经常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职责交付一位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导致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草草了事,无法将心思用在某一项工作的思考和提升上,不利于提升人员工作技能的专业化。此外,由于工作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刚刚对某一岗位进行了入门学习和练习,就被调往另一个岗位进行重新上岗学习和实践,导致人员队伍存在着对业务流程生疏、对业务内容不了解、专业操作技能不完备等问题。同时,相关单位面对以上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召开培训课程对工作人员进行有组织、有纪律、有规划的培训工作,影响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2.3 有关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活动经费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相关培训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服务平台的整体资金受限,以及平台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开展培训的活动经费被严重挤压,甚至难以支持基础的培训活动。相关单位多从政策上和管理上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却很少采取实际行动帮助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工作技能的完善,将培训经费一再压缩,使得培训次数、培训等级等日益降低,工作人员只能从对日常工作的反思中寻找工作的突破点,严重束缚了其工作能力的提升。

2.4 现有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表现出诸多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对服务平台的工作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要求。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改革。当前,服务平台的建设逐渐转变为“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使得相关培训内容的设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训的导向性、针对性、专业性要求更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运行的岗位,培训的指向性更加明确。然而,目前整个培训市场的培训内容并没有就服务平台工作的变革进行快速更新,导致一些岗位的培训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缺乏实际价值,制约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3 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队伍建设的建议

3.1 以政策为引领,完善工作部署

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到来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分别就新形势下如何全方位加强基层公共就業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要求和计划。首先,依据地方政策内容,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拓展就业服务内容。各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合作和交流,通过对服务辖区进行明确划分,形成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合力。其次,根据政策中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工作队伍的要求,考虑采用公开招录、公益性岗位安置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基层平台人员力量。最后,紧紧围绕“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不断促进形成“互联网+就业服务”的平台建设形式,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引入到平台建设中来,以提升就业服务智能化水平,简化工作流程,开办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求职、创业、就业等方面工作内容的自助化办理。

3.2 围绕业务需要,优化人员配置

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基层的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在合理的时间内解决规定范围内的工作内容,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紧紧围绕日常业务内容,进行岗位的设置和人员的部署,确保高效、科学、有序地进行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扎扎实实为人民办事。一方面,根据辖区人口具体情况和服务平台的业务总量,对人员进行编制管理,以确定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的配置比例。其中,针对业务量较大的岗位,可以制定临时性的政策,考虑从其他岗位抽调或从社会招聘兼职人员以满足业务需要;另一方面,在考察工作人员综合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工作人员的技能强项,然后进行岗位安排,以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例如,针对窗口服务岗位,该岗位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关单位在进行这一岗位的人员部署时,不能仅考虑工作年限,还需要对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所考量,然后进行最佳人员选择。

3.3 健全培训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直接接触民众,其工作属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重视对服务平台培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强化对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以提升平台的整体服务能力。一是定期进行思想教育。服务平台重在“服务”,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所建树,才能实现平台的建设。因此,要定期进行思想交流,以汇报、问卷等形式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监督和检测,使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岗位重在提供基层服务,而不是管理基层,强化服务意识。二是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工作内容较为繁琐,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法律、政策、岗位等知识。相关单位可以从内部选择优秀员工进行服务平台知识授课,也可以从外部聘请行业领军人物进行专业讲解,为工作人员答疑解惑,丰富专业知识储备。三是对工作技能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这既包含对现有工作技能的强化,也包含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技能的学习。通过对新、老工作技能的同步演练操作,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效率,同时实现服务平台的前瞻性改革。

3.4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人员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任何机构、单位、企业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通过建立和完善人员管理机制,有利于实现人员的最优配置,为日常工作带来最大效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队伍建设,亦是如此。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构建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技术为人员管理提供了便捷,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联网化管理,能够快速实现人员统计、工作追责、建立个人工作档案等,将工作人员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统一化、规范化录入和管理。其次,规范人员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检验工作人员阶段性工作好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从而加以规范和改进,提高服务平台的整体服务水平。最后,在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奖惩措施。相关单位要做到奖惩分明、有奖有罚,以发放奖金、奖状、奖杯等形式对考核优异者进行公开表扬,以警告等方式对考核末位人员进行处罚处理,敦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工作准则认真履行职责。

4 结论

在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单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进行相关工作的改革和优化。面对当前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广泛吸纳社会的群体智慧,并及时将好的建议反馈到问题的处理上,以促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良好建设和长效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处琴.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7(19):162,270.

[2]周素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队伍建设有关问题探析[J].商,2015(25):42.

[3]周素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有关问题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5(6):159.

[4]王伟刚.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4):30-31.

[作者简介]赵日富(1974—),男,汉族,江苏海安人,本科,研究方向:街道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

2335500783323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寻找医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