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减负”更需要给老师提供“支架”

2022-03-22 09:13俞正强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减负师德办法

“减负”对于教育人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对孩子来说什么是该“减”的“负”?“减负”的困难到底在哪里?“减负”需要校长和教师怎样配合?

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说了很久,而且说的层级越来越高。作为一个教育人,应该很认真地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做到。做到一点是一点,持续地做。

什么是该减的“负”?

学生很累,学习很苦,上学很忙,所以我们要减负。减少作业,让学生不累,学习不苦,上学不忙,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什么程度算不累了呢?怎么样算不苦了呢?当我们成人认为“不苦”,而学生认为“很苦”,听谁的呢?或者说学生认为“不苦”,而我们成人认为“很苦”,以谁为准呢?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学习可以不苦,上学可以不忙,当学生可以不累,学生会怎么认识学习这件事呢?

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千百年来有太多这样的认识了。天下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所有的优秀都与不同寻常的努力连在一起,而努力则外显为学生吃得了苦,扛得住累,经得起忙。

个人认为,“负”不在“苦”本身,“苦”本身不是“负”,而在“苦”前面的定语。比如“绝望”的苦与“有希望”的苦,“绝望”便是“负”,“有希望”便是“正”。我们要减的“负”是那个与苦相连的“绝望”,而不是“苦”本身,减去“绝望”这个“负”,还孩子“有希望”这个“正”,这才是减“负”的要义。

同理,累不是我们要减的对象,无意义的累,那个无意义才是我们要减的“负”,减去“无意义”的“负”,增加“有意义”的“正”,只要累得有意义,这样的“累”便是我们所倡导的。当然,这个“累”的度本身也在意义的内涵之中。

枯燥机械的忙要变成生动有趣的忙,所谓乐此不疲,便是生动有趣的忙的最好写照。

如果这样的思考成立,我们总结成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减的“负”不是指苦、累、忙本身,而是与苦、累、忙相连的绝望、机械、无意义,减去这些“负”之后,让苦与希望相连,让累与意义相连,让忙与生动有趣相连。

在希望、意义、生动中培养出一个能吃苦、能扛累、能经忙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才是有力量的,才可能是有担当的,才是我们教育所指向的。

如果我们形成如上共识,就有两个好处,好处一: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去扛累、去经忙,这样与中国的千年文化对接,气就顺了;好处二:我们可以形成合力,作用于一个明确的点,让绝望、枯燥、机械暂离孩子的学习生活。

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举个例子,一年级的小朋友记拼音是很难的,比如b与d,p与q,为了让孩子记住不出差错,老师会有如下办法,办法一:抄写,重复抄寫;办法二:背顺口溜,帮助记忆;办法三:活动,选择合适的材料,拼摆拼音字母。

这三种办法孩子都是“忙”,但办法三会显得生动有趣,孩子忙得喜欢、忙得开心,办法一则忙得机械、忙得枯燥。苦和累亦复如此。孩子其实是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忙的,我们只要做到苦与希望相连,累与意义一起,忙与有趣共生,我们的教育便会成功了。

减负的困难在哪里?

在明确了减“负”的“负”点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减”的困难在哪里?如果说明白什么为“负”是认识,那么如何“减”就是行为了。

如前所说,“减”的过程,其实就是化绝望为希望、变枯燥机械为生动有趣、用有意义去替代无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者是孩子的老师与孩子的父母。我们这里只讨论老师。完成这个过程,对老师而言,需要有两样东西,首先是善良。不想孩子身处绝望之中,不想孩子沉湎于枯燥机械的重复之中,不想孩子陷于无意义的疲倦之中,这个心的善良是老师愿意去做“减”这件事的动力之源,动力越强大,实现“减”的可能性则越大。反之,老师会以一句“关我什么事啊”来给自己一个回避“减”的理由,置学生于绝望、机械之中。

其次是智慧。智慧本质上就是有办法,所谓因材施教,本质上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因材,即能看明白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第二部分是施教,即根据孩子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施教”。如果这个方法不行,会因此作出调整,直至方法合适。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以“我没办法啊”来回避“减”。因此,减负的困难在于老师是否具备应有的善与慧,或者在于有多少老师具备应有的善与慧。

减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校长?

我们一定要明白,孩子课业的“负”是靠老师减的,老师才是“减”负的主角。校长的责任不是想出许多减负的招,校长的责任是建设一支适合“减负”的教师队伍。政府的责任也不是替老师想许多减负的招,政府的责任是创造一个适合校长建设这支教师队伍的条件。减负需要校长明确下列五个要点:(1)老师是减负的主角,不要代老师而行。(2)与老师达成共识,减的“负”是什么?(3)让老师深信:善良不会吃亏。老师的善就会日生日长。(4)让老师亲历:我们是有办法的。老师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5)涵养自己的善良与智慧,有办法让老师深信与亲历。

这五个要点中,第一条特别重要,这是校长的边界,不要去替老师想办法,所谓“一理万法”,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自己用的方法最后只能自己想,方法可以受启发,而道理可以讲明白。所以,校长想建设教师队伍的方法,老师想减负的办法,各得其所。而校长想的方法所基于的理,与老师所基于的理是一样的。

如何建设一支适合减负的教师队伍?

在老师的实践中,其实落实了作业的五个功能,功能之一:反馈(诊断)功能。通过作业,帮助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功能之二:强化功能。重复是记忆之母,量变引起质变,这些认识都给作业的重复强化功能以充分的理由。功能三:惩罚功能。当一个学生少做作业,欠做作业,或者字写得很差时,经常会有惩罚性的作业。功能四:填充功能。主要是用作业来满足时间。比如这个时间没事干,或者还不知道让学生干什么,就拿一些作业让孩子做,把这个时间给混过去。功能五:表示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满足教师关于教学程序上的需要,其最大意义是表示做过了。

在这五个功能中,作业的反馈和诊断功能应是作业本来的面目。如何减轻作业的这四项功能呢?只有师资建设这一条路了。在我们谈到师资建设时,通常会有师德与师能两方面的建设,但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个人认为没有离开师德的师能。师能一旦离开了师德便失去了意义,师资建设本质上就是师德建设,伴随着老师师德的提升,相对的师能才会逐步提升。因此,建设一支适合减轻课业负担的教师队伍,本质上是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

师德建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个行动分为如下几个过程。师德建设水平之一:不触底线。首先要在校园里用制度画出底线,杜绝骂学生、打学生、侮辱、冷嘲热讽、不改作业、有偿家教等行为。只要触犯了底线,就坚决执行制度。师德建设水平之二:不占便宜。有许多老师不会触犯底线,但是喜欢或不拒绝占点便宜。比如少上几节课,会很高兴;有的老师做不到少上几节课,但不太愿意在课上多投入。

如果这种状态成为教师主流,学生的课业负担一定是无法减轻的。因此,学校的师德建设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1)用制度规定基本工作量;(2)改善学校评价办法,让干活的老实人不吃亏;(3)设计一些活动,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道德优势。

师德建设水平之三:不愿意吃亏。在学校里,有这样一类老师,从不越底线,不爱占便宜,但是也不愿意吃亏。他们公私分明,职责清晰,边界感十分强。他们对学生经常是这样的:“我该干的都干了,学生的好与坏是学生自己的事了。”他们对同事经常是这样的:“我不会占任何人的便宜,但任何人也别想欺负我。”他们对学校经常是这样的:“上班时间我会干该干的,下班后的时间是我自己的。”

这类老师要他们多付出是绝无可能的。他们对学校的利益也不大关心,只要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就不会理会。改变这一状况的要点在于将学校交给老师。学校不要变成一部分人的学校,将学校交给老师的关键点在于校长的人品。校长不要将学校作为自己发展的工具,而要将自己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并且这种校长与学校的关系要让老师在学校管理的每个细节中感受到,不仅是感受到,而且还要持续感受到。

当这部分老师深刻认识到学校利益就是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们的自我就从一个家庭放大到一个单位。在这个放大的过程中,学校要经常组织老师进行一些讨论分享活动,加速促进老师从一个家庭的自我走向单位的自我。

师德建设水平之四:我有办法。我们经常会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作为对师德的最高赞美。但这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在学校里,会有老师很无私,舍得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但是却方法单一,言语无趣。有家长在评价这些老师的时候,通常都会说这位老师师德是好的,却也十分无奈。因此,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仅止于培养一支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而是培养一支“我有办法”的师资队伍。

事实上,师德的外显便是师能。首先,要把“我有办法”定义为学校师德建设的最终目标。这一步非常重要,观念影响行为。这个观念的树立,可以避免以“为你好”的名义理直气壮伤害孩子。同时,可以让那些“我没办法,你不可救”的老师失去心安理得的依据。

其次,校长要很用心地去发现老师不经意间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并且把发现告诉老师。最初的时候,发现的可能是某位老师买的一种粉笔特别好用,一种拖把特别干净,这种买粉笔选拖把都是老师为了解决问题而想的办法。

再次,在学校里搭建一个老师交流办法、学习办法的平台,让好办法不断涌现。交流多了,久了,老师就渐渐接受了“我有办法”这个事实,并将“我有办法”当成自然而然的事,办法便果然多了起来。

当一个校园中每位老师不论面对何种学生,或不论面对某种学生的何种问题,如果首先想的是我要有办法,而不是埋怨、指责……那么,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成长,校园就是美好的校园。

就孩子的作业而言,老师坚守底线,就不会把作业作为惩罚的工具;老师尽职尽责,就不会用作业来填充没有备课的时间;老师智慧敬业,孩子就不用做很多作业来强化,只需要用作业来反馈、来修正。

建设一个适合教师“有办法”的减负支架

教师在想办法的时候,也是需要一些思路上的指导的。学校在建平台让老师交流办法的时候,要有所归纳,这样便于老师在比较得法的情况下达到“有办法”的水平,并且在这个水平上不断提升办法的适宜性、有效性、趣味性,臻于孩子的成长需求。

这个支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激励。激励,本质上就是点燃希望。负担有绝对负担,有相对负担。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多半是相对而言,而激励可以降低孩子的相对负担。在我们学校,专门设计了“学业荣誉办法”和“主题活动”,帮助老师或引领老师做好激励工作。第二部分,激发。激发是针对孩子的兴趣而言。人的成長其实要在两个方面成长,一个方面是天生对什么有兴趣,教育的任务是保持其兴趣;另一个方面是对什么没有兴趣,为了让孩子做好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就需要激发,激发孩子的兴趣。学校在这方面工作上,主要设计了社团活动与梦想领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达到减轻负担的效果。激发,本质上是增强孩子关于学习的趣味。第三部分,激活。激活主要是针对孩子所学的知识而言的。不要把知识异化为死的知识,而要保留知识本身的活力,或者赋予知识适宜的活力。

在我们学校,专门开发了《种子课》供老师学习。从数学到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种子课的意义,在于激活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间的联结,在于激活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这样,实现了知识之间的生长,而回避了知识间的堆积。

当然,解决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应该是一代教育人的事,这一代教育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当下这个教育的痛点。

(俞正强,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减负师德办法
致良知与师德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好办法 坏办法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我们有办法
想办法抓住水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