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织锦的发展现状与创新传承

2022-03-22 09:12何瑞明刘静
今古文创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何瑞明 刘静

【摘要】 本文对江华瑶族织锦历史源流及发展进行梳理,分析瑶族织锦的色彩、造型、应用等艺术特征,并对现今江华瑶族织锦在多元文化共融、传承环境优化、文创市场前景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提出一些在创新传承发展方面的分析建议,因地制宜地探索江华瑶族织锦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融合路径,以期为江华瑶族织锦工艺承续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瑶族织锦;创新;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0-0066-03

江华瑶族织锦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气息,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纹样积淀。然而,在时代文化的变迁发展中,瑶族织锦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与在狭缝中艰难生存的挑战。如何将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是文化多元化时代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了解江华瑶族织锦的渊源与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对江华瑶族织锦在创新传承方面的思考。

一、瑶族织锦的历史源流

瑶族织锦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是璀璨的瑶族文化艺术结晶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织锦体现了古代瑶族先民的风土人情、审美观念以及社会形态,是记录瑶族文化变迁的重要符号载体。在瑶族服饰发展过程之中大致可以分为“蛮、徭、猺”时期,可以看作是一个“建立——完善——丰富”的过程[1]。“蛮”时代,瑶族人民开始用各种果实草木染色,奠定了瑶族服饰以“好五色,衣斑斓”为主的审美基础;“徭”时代的瑶族服饰出现了性别和社会地位的区分,使得其产生了更为丰富的社会意义;“猺”时代的瑶族服饰色彩开始流行斑斓的织锦,之后又因大规模分散迁徙而形成支系繁多、样式 各异的局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即使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之下瑶族人民也能够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外在艺术呈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瑶族服饰文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审美价值继续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2]。

二、江华瑶族织锦的艺术特征

(一)纹样特征

江华瑶族织锦是一种在经花工艺限制下形成的极为规范的格律点阵式纹样,在单元格中多呈斜线走向的方式。它来源于工艺的限制,也得益于此,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风格[3]。江华瑶族织锦的纹样多取材织女对自然生活环境和美好生活意愿的感悟创作而来,花纹样式不拘一格。可以是几何菱形纹样、动植物纹样、文字纹样等,每个纹样都有着独特的蕴含寓意,同时也展现出特殊的造型特征。

一是抽象的表现形式,由于江华瑶族织锦采用的是经花工艺的缘故,其纹样极少的出现曲线,主要以点或者直线的方式来对纹样进行塑造。在江华瑶族织锦中,菱形构图的方式较为多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楚文化的痕迹,但与楚国时期无穷无尽的菱形纹样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单个纹样在字符图样的抽象性上。其通过几何的变形组合以及外形的抽象处理,来展现特定的意象表达,使得织锦纹样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纹样在似与不似之间变化,从而引起观者的想象。

二是对称统一,江华瑶族织锦的纹样中有许多几何图形构成,在几何框架之中能够营造出很强的秩序感,让人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产生稳重质朴、宁静和谐的美感。

(二)色彩特征

江华瑶族织锦纹样的色彩依靠经线显色也有着独特的美学感受,在色彩搭配之中,体现了“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4]的特点,其中五色是指“青、赤、黄、黑、白”五正色。在不同的时期展现的颜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植物、矿物染色为主的时期,由于瑶锦染色技术的限制,染织出的纱线主要以纯度和明度相对不高的靛蓝色、土黄色和青绿色等为主。其所呈现出相对较清新自然的观感,凸显出古朴沉着、神秘大方的美感。

在制成年代较近的彩锦之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以及现代技术的影响,纱线颜色相对丰富,往往会使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颜色,主要集中在红、黄、蓝三种色系中,常见的大红、桃红、紫红、靛蓝、深绿等等。艳丽的颜色搭配与山地瑶族人民的直爽性格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出织女们的内心喜悦和独特的审美理解,也是现在江华瑶族织锦的主要的彩锦颜色搭配。

(三)应用范围

江华瑶族织锦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其应用方式与载体的原始、纯粹,也是民族艺术的物化表现。织锦作为女红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特定年代背景下的重要生产生活用品。江华瑶族织锦主要应用于被子、头帕、背带、腰带、花带、围裙、口水兜、盖篮帕等方面。在服饰运用中,常在领口、襟边、袖口、下摆、围裙等饰有织锦花边,一是为了增加服饰的耐用性,二是点缀装饰使得衣物更为美观,既表现功能性又表现了其艺术性。江华瑶族织锦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濃烈民族特色的织锦也因此孕育而生。

三、江华瑶族织锦的发展现状

(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在物质生产相对较匮乏的年代,织锦是江华瑶族人民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在人们的婚嫁习俗风情、精神文化交流、物质资源丰富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江华瑶族织锦的生产方式传统,织锦生产效率较慢,加之大工业生产的背景之下,现代工艺快速生产出来的棉线、纱线、毛线等,具有韧性好、价格相对合理、色彩绚丽的优势。经过的纺纱、缫纱、煮纱、浆纱等工艺生产出来的棉线,在材料的使用方面有很多限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伴随着快节奏的时代背景,大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承织锦技艺的织女不断减少,使得一些制作精美的织锦用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除了织锦生活用品的功能性不断减少外,一些江华瑶族的传统民俗活动也在减少。尤其在90后的人群范围之中,了解民间习俗内涵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婚嫁着装也在渐渐被新郎着西装,新娘穿着婚纱的方式所取代。而今虽然有一些中式婚礼的现象,不过与传统瑶族婚嫁习俗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出入。以至于人们能够观看到大量在婚服上运用织锦的场景越来越少。江华瑶族织锦整体生态在不断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活态化”的生存相对艰难。

(二)织锦技艺传承的艰辛

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中国农民掀起了“进城打工潮”,使得织锦技艺的传承出现了停滞的状况。如今能够娴熟掌握织锦技术的织女年龄多在50岁以上,且人数相对较少。江华瑶族织锦使用的是经花工艺制作,又需要经过纺纱锭、牵经、穿筘、卷经、结综和制造等步骤,制作耗时相对较长。学习和掌握全套的织造技艺所花费的时间更长,加上织锦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需要跟随他人全程参与学习,凭借着长期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这一织造技艺。而今又受到城镇化、现代化的浪潮影响,能够潜心留下来传承织锦技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一方面受到瑶族织锦织造学习时间过长,另一方面瑶族织锦的市场需求较少,受到经济时效性低的制约,愿意从事织锦制作谋生的人员较少。另外,现今,相关的非遗保护人员越来越重视瑶族织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瑶族织锦传承回暖的想象。在一些中小学、职业中专、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培训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但是对于江华瑶族织锦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三)市场销售渠道单一

近年,随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使得江华瑶族织锦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然而对于瑶族织锦在非自给自足的制作模式之下,市场经济的需求状况很大程度决定了瑶族织锦的生存和发展的进程。

目前江华瑶族织锦主要的应用范围还是以当地的民俗节日活动为主,也有作为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江华瑶族织锦的种类目前还是停留在20世纪末的状态,主要的销售渠道是各个乡镇赶集之时的地摊上。专门从事民俗织锦用品销售的店铺很少,产品销售渠道的辐射范围较小。在其他网络销售平台之中,由于江华瑶族织锦多属家庭生产或者小作坊的手工制作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又过高,产品的同质化较为严重,产品品类数量不占优势,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四)织锦产品同质化严重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织造技术也快速提高,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促进下,一些织锦的制造较早进入了机械生产时代,使得其生产成本大大减低。这对于还处于依托个体或小作坊型经济生产模式的瑶族织锦生产制造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困境。在笔者走访的某瑶族织锦销售店时发现,商家会因为经济利益的考量,将一些低价购买的非瑶族织锦花带应用到服饰之上,容易给消费者造成误导性消费。

四、创新传承思考

从江华瑶族织锦的发展现状来看,相对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潮流文化,江华瑶族织锦是一种相对弱势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有限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地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民族文化资源的滥用,农业社会这个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消失,富有特色和特殊内涵的民族建筑被千篇一律的安居房或汉式建筑所代替,绚丽多彩且具有特殊符号意义的民族服饰被全球通行的牛仔服等现代服装所取代,珍贵的民族遗产不断消失。民族文化生成发展根基的丧失,是民族民间文化最可怕的也是无可挽回的事[5]。这使得瑶族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瑶族织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江华瑶族织锦的创新性传承上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瑶族织锦文化的活态化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长远战略目标。让有价值的江华瑶族织锦持久地延续下去,保护现有的织锦原生态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江华瑶族织锦文化原汁原味、天然原始的刻录保存,便于后世的了解、学习与传承。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培养新一代的织锦文化的传承人,使得传承人年龄更加年轻化,在新的文化生态的环境之中更具生命力与成长性。在瑶族织锦传承的道路上,我们要恪守非遗精神本真,方可传承非遗的内在本原;营创非遗融会纳新,方可触动非遗文化持续蓬勃发展[6]。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以更为科学的态度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生产性创新传承保护等方式,在遵循江华瑶族织锦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具有社会财富的产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织锦文化的良性发展,而且刺激当地的文化消费,增加瑶族织锦地区居民的经济收益。根据目前江华瑶族织锦的发展状态,因地制宜地探索江华瑶族织锦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融合,为江华瑶族织锦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二)播散瑶族织锦文化内核

民族文化的特征是构成民族的核心要素,不仅是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可识别符号,而且也是这个共同体的精神维系[7]。江华瑶族织锦的文化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其特殊的织锦纹样作为一个情感交流的符号,有着极为丰富的愿景寓意、文化内涵、伦理信仰。由于经济发展的因素,瑶族织锦技艺的传承进程中出现了断层现象,许多织锦纹样背后的神话故事、图腾寓意不被年轻群体所了解。政府部门及相关非遗传承的工作者,需要對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宣传,才能够被大家熟知并形成文化认同。对于瑶族织锦文化的宣扬也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以结合当今社会的大众审美为主,多种宣扬方式共同促进织锦文化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去。

(三)建立数字纹样库,丰富织锦创新传承载体

织锦的创作构思来源于自然的花鸟草木等元素,织女们通过对其进行抽象概括,传达出了丰富的寓意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然而这些有着审美观念的江华瑶族织锦符号是非语言的民俗符号,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之下,容易造成“织锦文化基因”的缺失,而通过借助数字化方式对织锦文化元素进行提取,构建包含图案、形态、色彩、语义的数字化“文化基因库”,为江华瑶族织锦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瑶族织锦的文创提供了新的可能。

正因有了数字化的织锦纹样库,设计师可以依靠其进行设计创新。但是,对于瑶族织锦文化的设计产品开发也需要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因地制宜地做好其衍生品的开发,充分地展现瑶族织锦的文化内涵,避免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织锦的民族性和个体性特征。让瑶族织锦文化以多样化的姿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五、结语

江华瑶族织锦的历史源远流长,是记录瑶族文化的重要符号载体,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璀璨结晶。在现代多元文化的洪流之下,瑶族织锦文化的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当下,随着人们对瑶族织锦的内涵文化的认识渐渐回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瑶族织锦保护与发展,使得织锦文化更加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对于瑶族织锦的传承创新,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好瑶族织锦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途径探索,将织锦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更好发扬,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和传承瑶织锦文化。

参考文献:

[1]范东威,张顺爱.古代瑶族服饰的变迁研究[J].服饰导刊,2019,8(04):25-31.

[2]梁汉昌.瑶族服饰文化源流探析[J].歌海,2011,(02):77-82+85.

[3]杨颐珠.湖南瑶族织锦技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656.

[5]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8-22.

[6]徐鸣,马晓昱.基于文化自信的非遗与文创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设计,2020,2(06):1-11.

[7]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0-16.

作者简介:

何瑞明,男,瑶族,湖南永州人,西京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创设计与应用。

刘静,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京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创设计与应用。

3303501908238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