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为你精彩”

2022-03-22 23:00翟玛莉
教育界·A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

翟玛莉

【摘要】纸,是人们传递知识、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纸,因包裹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致而令人动情。通过剪、粘、撕、糊、折、捏、揉……小学生们可以在纸艺小品中寻找快乐,尽显创意。本文拟结合实例,从“乐”“活”“新”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纸艺小品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生活化策略。

【关键词】劳技教学;纸艺小品;生活化

小学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但在小学劳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种种问题:劳技材料准备不充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偏重单一的“再现式”,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种种问题的存在,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視新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劳技教学。

纸材料除价廉易得外,本身的可塑性高,是极佳的创作素材。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喜好,对纸张进行剪、粘、撕、糊、折、捏、揉……把一张张普通的纸,变成翻飞的蝴蝶、绽放的花朵、可爱的小人儿时,心情也会变得愉悦。

因此,在纸艺小品的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走进生活、丰富感知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结合实例,从“乐”“活”“新”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让每个孩子在生活化的劳技课堂中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一、以“乐”导学,让学习走进生活

劳技教学源于生活,又根植于生活。在一堂课的开始令孩子们感到愉快,能促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激情与信心。如何把快乐的导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呢?教师在导学阶段,可以采用实物展现、游戏开展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视觉冲击—实物展示

实物展示能让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欣于接受,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实物上,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课堂所要完成的任务上来。

案例一:从野生动物园春游回来后,孩子们能否把这份快乐的记忆带回家呢?对此,笔者利用双休日制作了简单的动物卷纸。在新课导入阶段,笔者把做好的小动物卷纸摆上讲台,这色彩强烈的有趣造型,使孩子们激动不已。学生的兴趣之火被点燃了,他们观察事物时更加细致有序,他们制作的作品也处处体现着创意和技术。

(二)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参与。在课堂的开始阶段,一个个小游戏的展开,能让他们迅速收心,立刻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案例二:母亲节前夕,我们计划送礼物给妈妈—爱心牌。上课伊始,笔者和孩子们参与了“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小游戏,游戏结束后大家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最爱我们,我们应怀有感恩之心。接着,笔者顺势引出了当天劳技课的主题—做爱心牌。

在游戏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游戏时间不宜过长,更不能影响到教学进度,游戏方式也不能过于复杂。此外,除了联系生活的导入方式,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导入、多媒体导入、谈话导入等方法。这些寓教于乐的导入法,会让孩子真心喜欢上劳技课。

二、以“活”促学,让内容丰富生活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应当树立科学发展观,开展以“活教、活学、活用”为指导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秉持“以活教促活学,以活学促活用,活教、活学、活用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师可在劳技课堂关于纸艺小品的创作中,以“活”为切入点,联系生活,激活课堂。

(一)教学资源,源自生活

小学劳技课堂生活化是指将教学活动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课堂突出一个“活”字,将呆板的、单一式的教学变为活泼的、开放式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利用生活资源,做生活的有心人。

案例三:生活中常见的报纸,其最后的命运往往是当废品卖了,能不能让它有第二次生命呢?笔者联想到从新闻中看到的小女孩用纸做时装的事,打算让孩子们也做一回小小设计师。

课前孩子们查找了关于时装展的信息,一个个新奇的造型、独特的搭配,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以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中,一人为模特,其余孩子根据模特的形象特点共同装扮模特。最后孩子们还走了一场T台秀,对主设计师进行采访,并对每一套时装评价投票。

我们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创意也来自生活,就像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来源于生活的资源,激活劳技课堂。

(二)作品加工,装点生活

教师应让学生在操作中提升技能,在实践中感悟知识,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条标语格外醒目:“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说明孩子在劳技课堂中必须要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但孩子做好的作品怎么办呢?是否能利用它们,使其“实用”些呢?

1.装点教室

校园里每个班都有独特的班级文化布置,展示最多的便是彩墙。很多情况下,教师要不就自己动手布置,要不就找几个比较能干的孩子去布置,这使得其他孩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案例四: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为班级文化建设出力,一次劳技课上,笔者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经过讨论,我们决定用彩纸制作爱心和叶子来布置教室。每个孩子按照模版画好叶子和爱心,然后裁剪,再根据当月主题,在叶子上写下想对老师说的话,在爱心上写下自己的目标。每个孩子参与其中,不再做“高高挂起的灯笼”,大家做得津津有味,布置的彩墙也充满了趣味。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孩子们的作品被展示在彩墙上,被更多的同学和老师认可,他们会树立更大的信心,更积极地投入下一次的活动中。同时,他们的作品也成为教室的一道靓丽的景色。

2.装点家居

我们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也需要一双创造美的巧手,劳技作品如果做好后被随处乱丢,那绝不是这门课程的本意。如果我们的作品能装点生活,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这将是一门多么可爱的课程啊!

案例五:教师节那天,学生很热情地送了笔者好多仿真花,但是没有地方摆放,于是笔者以塑料瓶子、彩纸为主要材料,让学生通过折、剪、揉、撕、卷、粘……制作各种花瓶。有的学生的花瓶长出了“翅膀”,有的学生的花瓶变成了笑脸,还有的学生干脆用纸和毛线,给瓶子穿上了“毛衣”,一件件作品有趣极了!最后,笔者把一些学生送的仿真花回赠给他们,让他们把这些花送给亲爱的妈妈。第二天,好多学生都说,妈妈很喜欢他们送的花瓶和花,都放在家中装饰环境,漂亮极了。

3.便利生活

对于一件作品,我们不是为了做而做,也不仅是为了让别人欣赏而做,而是为了用于生活,因为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方面。生活是根,一切教学活动终将回归生活,教育本就是为生活服务的。劳技作品如能更好地服務生活,那么它创造的实用价值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六:“巧折纸盒”一课中的纸盒,便是实用意义大于展示意义。上课初始,笔者就开门见山地跟学生说:“今天需要折纸盒。”然后笔者问学生:“纸盒常见吗?多在哪些地方见到?它们往往能干什么?纸盒除了常见的方形,还有哪些形状?除了折,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孩子们根据他们平常所见、所喜爱的东西,谈得特别起劲,还提到可以用卡纸,也可以用普通的纸,纸可以揉搓后使用,也可以折叠后使用,他们的方法不一而足,但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最后的成品也五花八门,有的用于收纳物件,有的做成了垃圾盒,方便实用。

三、以“新”拓学,让个性点亮生活

好奇、好动、好问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想象力十分丰富,眼中满是新奇的事物。但他们的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天马行空的想象很少能付诸实践。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用“新”点亮生活,切切实实地引导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创造美,创造属于他们的个性作品。

(一)灵机一动,改造作品

劳技课堂中的作品样式繁多,内容丰富,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那么“心灵手巧”。很多作品要不玩一会儿就被扔了,要不被随手放进抽屉,更有甚者直接被扔进垃圾桶,究其原因,孩子总认为自己的作品没什么保存价值,或觉得自己做得并不好,只能算失败作品。失败作品该如何改造,让它“起死回生”呢?失败作品再改造,不仅需要制作者自己的努力,还需要群策群力。

案例七:对于失败作品,我们可以采用“变一变”的方法。小俊同学在做“报纸时装展”时,给模特做了根拐杖,可是由于报纸比较软,加上弯手柄难做,所以做出的拐杖看起来就好像是根纸棍,比较失败。为了让他的拐杖“重焕生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开了。小俊突然来了灵感,说:“我要把拐杖变成国王的宝剑!”大家听了茅塞顿开,说干就干!小俊开始折起纸团,当作宝剑上的宝石,有的同学还给宝剑做了个剑套。因为模特由老人变为国王,所以他们还做了王冠,大家越干越起劲。后来他们的“时装展”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太阳的机会。“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教师的认可给了孩子机会,也让劳技活动重获乐趣。

(二)心灵手巧,创新作品

21世纪,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模仿和抄袭的生产者,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更为重要。孩子们许多的成型作品往往是模仿教师的范作而产生的,但孩子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教师需要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使孩子的创造力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案例八:学习了“巧折纸盒”后,有些孩子给纸盒加了盖子,挖了洞,使之成了新的储蓄盒;做风车后,有的孩子给风车叶子画上花瓣,并在固定风车的细棒上粘上自制的绿叶,使之变成了一朵会动的花;剪纸贺卡做好后,有的孩子在贺卡上粘上了自己折的立体花朵;而剪纸的孩子把作品移到了窗户上,就变成了朵朵窗花;学做花瓶后,孩子们再对其加以修饰,使之变成了漂亮的笔筒……这些美好的小创意就像智慧的烟花,绽放在快乐的教室里。

(三)改变模式,展评作品

评价劳技作品常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三种方式,但很多孩子兴趣不浓。因而,教师应该改变原先的评价模式,做到展评结合。

1.满园春色

教师只需提供一个摆放作品的空间,展示每一个孩子的作品,让他们的作品都能有闪亮登台的机会,这样孩子们不仅能得到鼓励,也获得了一个分享学习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在作品的比较中,大家都能及时获得反馈,找到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展示区可以设置在教室,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家中开辟一块小平台,使他们自己的劳技作品有展示储存之地。

2.情境互动

情境教学是一项富有情感色彩的活动,孩子们在情境互动中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作品成为充满灵性的“精灵”。

案例九:“报纸时装展”的尾声阶段,小模特们走秀结束后,设计师接受了观众的采访。采访过程中,观众提问了设计师设计的灵感来源,还询问了设计的衣服类型及作用,设计师一一作答。孩子们看了模特的走秀,听了设计师那一本正经的回答,兴趣高涨,在愉悦的气氛中,孩子们更喜欢自己的作品了。

3.学以致用

实用性强、应用广是劳技作品的一大特点。孩子们的拼贴作品可以装饰我们的生活;制作的笔筒、花瓶、收纳盒、书签可以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制作的贺卡、爱心牌等可以作为小小心意赠送亲友……物尽其用,别具一格。可见,学以致用也是一种特殊的作品展示方式,作品在生活中的使用,能让学生了解自己作品的价值。

展评作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带来劳技制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孩子们在小小的舞台上尽显光彩。

结语

劳技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纸艺小品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劳技教学中,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劳技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做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实践者,爱上这充满活力的劳技课堂。

【参考文献】

管光海.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劳动与技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曹如忠.如何在劳技课堂中有效进行新课导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08):130.

寿列维.一日不作 一日不息—浅谈劳技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和实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7):205+209.

2592501705328

猜你喜欢
生活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向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及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成效
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的策略与案例剖析——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为例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的策略与案例剖析——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为例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伪生活化”现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