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进乎道
——谈金玉柱等《中国武术文化的守护与开新》一书的理论创见

2022-03-22 06:15张再林
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本体技艺

张再林

众所周知,当代哲学正从意识哲学转向身体哲学,无疑,这种转向也势必对中国武术文化研究产生深刻影响。在笔者看来,近日,金玉柱等青年学者所著《中国武术文化的守护与开新》一书不啻为对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先声之响。

正如当代身体哲学转向是从“我有一个身体”的客体性身体向“我是我的身体”的主体性身体转移那样,这种转移也是本书开宗明义的第一部分研究内容的应有之义。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的是如何消解中国武术这一身体技艺研究中长期统治的知识话语统治,也即如何经由现象学还原到事物本身的领域。用老子的表述,这种所谓的现象学还原也即其所谓的“为道日损”,而这种所回到的事物本身领域也即回到我们自身身体的那种生而固有、本自俱足的生命自组织领域,易言之,那种“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为而不恃”“生而不有”的生生不已道的领域。这样,“技进乎道”形而下的中国武术这一身体技艺一跃为形而上的难以言说的前谓词的生命之道。随之而来的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中国武术道术之辩的答案水落石出。此即作者所谓的:(一)由“如何作”身体之“术”进阶规律之“道”;(二)由“形而上”之身体之术默识形上之“道”;(三)由“工夫论”身体之“术”通达本体之“道”;(四)由“有为之技”身体之术升华无为之“道”。可以说,这种道术之辩的“四重视角”,无论是就其深契中国武术理论之枢要而言,还是就其发前人之所未发来说,都是人们不得不为之称道的。

一旦将中国功夫的武术亦功夫亦本体地与本体之道结为一体,那么这也意味着中国武术必然和那种刘宗周所谓的“工夫所至,即是本体”的“慎独”的“独体”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中国武术根本而鲜明的道德意义,一如戴国斌教授指出,“武术身体是一个‘寓道德’的身体,武术使身体练习获得了道德意义,习武活动与道德改造发生了联系,技术知识的传输变成了道德的灌输,技击技能的提高变成了道德刻痕”。故本书浓墨重彩推出的耳目一新的中国武术之“慎独”说不独无可厚非,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德武合一的原则。职是之故,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古人有所谓的“止戈为武”说、“射以观德”说、“不争之争”说,才能理解为什么毛泽东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以及才能理解为什么近现代那些关注国民性问题的思想家(如梁启超、章太炎、辜鸿铭等)无一不把“援武于儒”奉为人性改造的圭臬。

实际上,本书创见不止于此,它还可见于对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发掘。如果说中国武术慎独之德是通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显微之间”得以体现的话,那么,这种“显微无间”同样也使中国武术之美得以彰显。因为无论是梅洛-庞蒂的美是“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交织统一观点,还是张载“充内形外之谓美”的观点,都为我们指向了这种“显微无间”,并把“显微无间”的现象学的“显现”活动视为生命及其美的真正发端。显而易见,这一全新认识的推出,其理论意义将是极其深远的。它不仅是对中国武术之美的追本溯源,使中国武术之美不仅仅停留于表象的描述,而且掘井及泉地深入到更为根本、更为终极的哲学层面,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它还为我们极大地拓宽了当今方兴未艾的“身体美学”研究的理论空间,使“身体之美”不再局限于所谓的“身体知觉”“身体意识”,而是进而步入到诸如武术这类合内外、一身心的身体技艺里,使我们在身体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中切身地体会到生命之美的内涵。因此,我们相信,中国武术这一身体技艺之美的发现,带给我们的除了对“超功利”“无目的”和“非应用”的经典纯粹形式美的根本颠覆、批判,还有使我们走出艺术家精心构筑的艺术象牙之塔的殿堂,通过诸如老少皆宜的“太极拳”的全民推广,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迈向自身身体之美的彻底解放,并从中为更为原生态的庄子的“技艺美”、柳宗元的“民艺美”思想运动再谱新章。

当然,本书作者在强调中国武术向其原生态之道的回归时,并未对今天“现代性”“全球化”浪潮对中国武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视而不见:一方面,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在此冲击下所引发的中国传统武术不断被异化的危机,而书中对少林武术形象的当代困境的分析即其显例。在作者笔下,这种困境是当代“市场主义”“消费主义”“符号主义”风靡的产物,并且这困境是如此触目惊心,以致于文化少林武术形象几乎完全沦落到成为一种“商标”的地步。另一方面,作者也不无辩证地认识到这种冲击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也就是说,在“现代性”“全球化”浪潮里,中国武术既要“走出去”又要“走进去”,二者实际上是互为表里。易言之,中国武术若要走向世界,必须反求诸己地深入中国文化传统,认真地构建中国武术自身的主体性;反之亦然,这种主体性建构之成功,亦有赖其能否虚怀若谷地敞开自己,积极地吸收现代的、外来的身体文化为我所需的合理东西。正是在这种双向交流与互动中,中国武术的主体性在传统主体性基础上,经过全新武术文化洗礼,最终走向了“交互主体性”的主体性,进阶为一种更为包容也更为博大的“和而不同”的主体性。

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的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参禅之道不也正是中国武术之发展之道的惟妙惟肖的写照吗?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本体技艺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