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获得感提升的加法与减法

2022-03-22 11:30孙小琪张鹏程
教育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考核职业教育

●孙小琪 张鹏程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 “获得感”由此成为热词,并被评选为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可见,“获得感”是党和政府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体验的重要内容。[2]教师的获得感不仅包括工资福利、住房条件等物质层面的获得感,而且包括职业带来的幸福感、认同感、尊严感和价值感等精神需求的满足。

当下社会环境中,教师普遍面临着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少、职业压力大、考核指标繁琐等问题,造成教师职业倦怠、消极情绪泛滥,这些因素都在消解教师的获得感,让曾经“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失去吸引力。相比公务员招考近40:1的火爆场面,2019年3月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遭遇滑铁卢:1835个教师岗位无人报考,4612个教师岗位达不到开考比例。招教遇冷并非个别现象,据《今日头条》报道,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也面临同样的窘境,全省有744个职位无人报名,1643个职位未达到开考比例。招教遇冷在一定程度是对当下教师获得感缺失的一种折射。因此,如何提升教师获得感,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是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要想让教师不断地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就要有效解决教师在物质、思想和精神等更各方面需求,满足教师的物质、尊严、公平、价值、关怀、信任、幸福和责任等需要。因此,仅仅依靠各种“加”法措施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做“减”法。为此,本文分别从“加法”和“减法”两个维度,对提升教师获得感的途径进行了探究,如下图。

提升教师获得感结构图

一、“加”出来的获得感

(一)提高福利待遇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薪资待遇是影响教师产生职业懈怠感的重要因素之一。”[4]因此,物质待遇保障是确保教师获得感的最直接体现,是当前迫切需要国家政府推进并落实的工作。虽然教师地位待遇的法律保障早在《教师法》中有规定,但长期缺乏一种严厉的问责机制,使得教师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一直存在。

为此,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落实教师待遇问题。[5]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指出,要给教师“发票子”,全面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然而,减少教师的现实焦虑,少一些后顾之忧,仅仅依靠这些政策和精神鼓励远远不够,政府还必须出真招实招,着力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生态,增强教师的获得感。一要加强督导核查,确保国家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到位,做到“有法必依”。二要贯彻落实力度,建立问责机制,不定期对执行不力、进展不快、成效不大的地区和部门进行问责。三要调整薪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绩效工资方案,创新激励机制,让多劳者多得,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实惠。四要增加教育投入,针对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建立完善的岗位薪资及补贴机制,健全长效管理,确保一线教师的生活保障,让教师们能够安心地扎根基层教书育人。

(二)提升社会地位

任何一种职业都渴望得到社会认同,教师也不例外,也有尊严需要。然而,由于教育产业化、知识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原有的尊师重教氛围正在减弱、社会对教师的认同感越来越低。长此以往,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成就感和尊严感必然降低。所谓“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先尊师”,越是精神层面的越要被认可和肯定,因此增强教师获得感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让他们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和荣誉,以此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驱力。一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新风尚,满足教师精神上的获得需求,提升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每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总书记都会走访学校看望教师或者致慰问信表示祝贺,用实际行动做尊师重教表率。二要建立绿色通道,完善教师礼遇制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如教师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时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三要在医院、机场、车站等开辟“教师窗口”,给予优先挂号或者优先购票的礼遇。通过这些具体礼遇措施切实维护教师的社会地位,能够让教师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务的权益。四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通过全国优秀模范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等荣誉的评选活动以及“最美教师”等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活动,给予教师群体深切的精神褒奖和人文关怀,全面提升新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五要切实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提高教师的职业安全感。近年来,“校闹”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损害了教师的正当权益。为此,要像打击“医闹”一样严厉打击“校闹”,最大限度地关爱和保护教师,为教师创造一个安全清净的教学环境。

(三)提供多元化的晋升空间

让教师有获得感,不仅要让教师物质生活有保障、社会活动有地位,而且要给予教师多元化的晋升空间,满足教师的公平诉求,让教师能够在岗位上各展其才。遗憾的是,当前最困扰教师的问题之一便是职称“评不了、聘不上”问题,久而久之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懈怠感,消磨教学热情。鉴于此,为教师拓展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是非常重要。一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创新力度,以鼓励事业编制向教师队伍倾斜、增加教师总量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编制配备,保障教育事业发展需要。[6]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让全国330万乡村教师看到了春天。二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加大统筹调整力度,借鉴事业编制周转池经验,推动教师按需合理流动,提高编制使用效益。三要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的职称评审制度。特别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应侧重于更加体现基层教师实际的工作业绩,让中小学教师也能当上教授,缓解他们的职业困惑。四要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无论从高职院校到中小学,能评上教授或特级教师等高级职称的只占教师群体的一小部分,能获得“最美教师”“教学名师”等荣誉的更是寥寥无几。如果把教师的职业发展单纯地局限在评职称或荣誉这些层面,易导致大部分教师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肯定或公平对待而产生挫败感。为此,学校应为教师量身打造多元化的发展途径。如,打破职称评定中的“四唯”倾向,强化师德考评,同时结合不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分类制定各类教师评价标准,等等。

(四)增长教育智慧

教师需要物质满足、社会尊重,也需要自我价值实现。在现代化教学的当下,教师获得感缺失不仅源于工作环境、薪资收入、社会地位的不如意,而且可能来自对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困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下,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教学观念随之蜕变,很多教师罹患“本领恐慌症”[7],难以跟上教学观念日新月异、知识迅速重构的时代步伐,久而久之便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也会逐渐降低,导致工作成就感和获得感下降。教育智慧既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也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根基,提升教师获得感关键是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一方面,增长教育智慧需要社会、学校等外部条件保障。教师成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借助教师交流、名师培训、校际合作等有效手段,搭建专业化成长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条件和发展空间。此外,可通过设立教师发展专项奖励基金激励教师成长,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另一方面,增长教育智慧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8]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思想在更新,教师也要注重专业素养的自我提升[9],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成果对于个体来说更有收获感。因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为自己“充电”,通过持续学习,不断完善教书育人本领,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真正的行家里手,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充分享受到教学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二、“减”出来的获得感

(一)简化教学考核

近年来,过度的教学考核和日益繁琐的考核机制是当下大多数教师十分反感又无可奈何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考核往往指标过多、次数过频,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考核效果和考核质量,这无疑会给教师带来过度的考核压力,让教师疲于应付。这些无形中催化了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蔓延,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教育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鉴于此,简化传统的教学考核,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尤为迫切。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必要的教学考核是应该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机制能够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多元化的参考依据,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首先,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从教学考核模式上“减负”,采取“组团打捆”等考核方式,尽可能减少考核次数。其次,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精简教学指标,优化评价机制,利用详实的数据打破传统的“重量不重质”的考核机制。最后,当前的教学评价指标大都由学校教务主管部门依据各自学校特点制定,教师参与度不够,很容易忽略教师们的实际诉求。因此,在现有教学考核模式下,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适当地引入人性化、多元化评价指标,使评价机制更加接地气,以落实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让教师充分享受到教学的幸福感。

(二)减少教学干预

减少教学干预,赋予教师教学自由是尊重教师个性的重要体现,也与2017年世界教师日主题“增强教师权能,促进教学自由”不谋而合。[10]赋予教师权能,使教师获得信任、职业自主和自由也是教师获得感的充分体现。与其相异的是,当下学校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外部干预过多,这样的施教模式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而且会逐渐磨灭教师的教学乐趣和成就感。在这种高压教学环境下,教师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大大降低获得感。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指出:“自主是自我实现的特征之一,在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之前,必定要先成为一个自主人。”[11]可见,教育活动是展现教师职业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学自主权是教师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要让教师有精神上的获得感,还要能够满足教师在遵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享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减少对教师过度的教学干预,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让教师能够充分享受教学自由,满足教师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其次,应确保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学校及相关部门要树立教师是课程主体的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开发创意新颖的课程,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求。最后,打造多元化的教学空间,减轻教师的思想压力。让教师在开放自由的课堂中尽情享受教学的乐趣,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让教育更具有“包容”的特色。

综上,要满足教师的信任需求,让教师对教学拥有高度自治、自理和自我改革的权能,让教学自由激发教育创新,让教师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以增强教师的获得感。

(三)减轻职业压力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发展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这不仅容易造成教师体力上的过度消耗,而且带来精神方面的巨大负担,教师在工作中难以享受到真正的获得感。

目前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压力。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张,教师普遍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师经常要超负荷工作,常常筋疲力尽,既影响工作热情,也降低了职业幸福感。二是科研压力。科研成果已成为教育部门、学校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决定教师职称晋升、收入提升最重要的准绳之一,使现实中的教师尤其是高校不少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科研压力。教师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超人”,难以在教学任务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做到平衡,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惫。如此,又哪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可言。因此,减轻教师职业压力也是提升教师获得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要根据教师定位,减轻科研型教师教学工作量、减少教学型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对待,规范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分配,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相互转化,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工作空间。二要减少科研考核项目,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指标,形成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为教师提供人文化的发展环境,把教师从教学和科研压力中解放出来,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提升教师的获得感。

(四)减轻形式主义负担

当下为教师减负,让教师回归教学科研本职工作已是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事实上,基层单位需要减负,学校也不例外。当前基层单位面临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以及过度留痕等难题,在高校和中小学这种“重痕不重绩”的形式主义也已司空见惯。教师从事各类非教学性事务已成为一种常态,这些都给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每天面对“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的现状,教师们又何来幸福感和获得感。

减轻教师的形式主义负担,为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也是提升教师获得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政府部门和职能部门应该减少对教育教学的随意干预,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考核检查或者会议培训,杜绝形式主义、形象工程等不良风气。其次,学校应尽量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活动,把教师从一些无谓的形式活动中解脱出来,尽最大努力减少教师额外非教学工作负担,为广大人民教师松绑减负。最后,要减少专任教师的行政工作,让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确保教师角色履行到位。

猜你喜欢
考核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职业写作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