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种植区马铃薯病害分析

2022-03-22 07:56高勇刚高海峰徐李娟古丽尼沙沙依木唐琦勇顾美英张丽娟朱锦泉宋素琴
新疆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块茎病原菌病斑

高勇刚,高海峰,吕 卓,徐李娟,古丽尼沙·沙依木,唐琦勇,顾美英,张丽娟,朱锦泉,宋素琴

(1.五家渠新薯种业有限公司,新疆五家渠 831300;2.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91;3.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91;4.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5.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6.新疆农业科学院拜城农业试验站,新疆拜城 842300)

0 引 言

【研究意义】2017年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576.7×104hm2和9 920.5×104t,占全球总种植面积的29.9%和总产量的25.6%[1]。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适宜生长在15~25℃,国内马铃薯优势产区包括北方一作区(东北、华北、西北)、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以及南方冬作区,形成了马铃薯周年生产的种植区域格局[2]。新疆具有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各地州均有种植,2015年新疆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587×104hm2,总产量约81.49×104t,单产2 064 kg/667m2[3],主要分布在奇台、尼勒克、巴里坤、喀什等地区。【前人研究进展】我国西北地区常见马铃薯病害有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疮痂病、枯萎病、黄萎病、黑胫病、青枯病等病害[1],而新疆乌昌地区发生9种真菌性病害,即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干腐病、酸腐病、黄萎病、叶枯病、炭疽病和茎基腐病[4];新疆伊犁地区分离出疮痂病的病原菌[5];新疆石河子地区报道有马铃薯早疫病[6]。【本研究切入点】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加,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也日趋严重,针对新疆不同地区马铃薯病害的研究尚且较少。研究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种植区病害的种类。【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种植区感病的马铃薯植株与病薯为研究对象,分离其病原菌,鉴定病原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研究基础,减少因马铃薯病害造成的损失。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样品采集

2018年8月,在新疆奇台农场二分场一队、尼勒克县实验站、巴里坤石人子村四组采集马铃薯病薯、病株,并将样品置于4℃立式保藏柜中待用。

致病力测定:块茎购买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北园春农贸市场,品种为大西洋。

1.1.2 试剂与仪器

培养皿若干、试管若干、小刀、酒精灯、灭菌竹签,均购自乌鲁木齐鼎国昌盛有限公司。表1

表1 设备名称Table 1 The device used in the experiment

1.2 方 法

1.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参考方中达[7]的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菌株。取病斑病健交界处组织作为分离材料,置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30℃生化培养箱恒温培养3~4 d,挑取单菌落至PDA平板上培养,后置于PDA斜面培养基上于4℃冰箱保存,供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

1.2.2 菌株分子鉴定

1.2.2.1 细菌

细菌的分子鉴定通过16S rDNA序列进行菌株鉴定,通用引物为F16S-27(AGAGTTTGATCCTGGCTCAG)和R16S-1492(CGGTTACCTTGTTACGACTTC),按常规设置PCR反应体系,PCR产物经纯化、回收后,送乌鲁木齐鼎国昌盛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并选取同源性较高和形态相近菌株序列。表2

1.2.2.2 真菌

真菌的分子鉴定通过ITS序列进行菌株鉴定,用于ITS序列扩增的引物为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按常规设置PCR反应体系,PCR产物经纯化、回收后,送乌鲁木齐鼎国昌盛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在UNITE、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并选取同源性较高和形态相近菌株序列。表3

1.2.3 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形态

选择健康马铃薯块茎,表面清洗干净并用75%乙醇溶液表面消毒,用无菌水清洗3次。采用菌饼接种法接种病菌测定菌株对马铃薯的致病性。利用打孔器打出6 mm的菌饼,将菌饼接至打孔的马铃薯薯块中,以未接菌菌饼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20 d后观察马铃薯病害症状,并对发病部位进行病原菌再分离。

参考周禹含等[8]方法。挑选致病力测定结果中有病害症状的菌株,挑取菌株将其接至PDA培养基中心位置,封口,于30℃黑暗条件下倒置培养3~4 d。观察PDA培养基上病原菌的形态特性与之前接种菌株对比[9]。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分离及鉴定

研究表明,共分离得到36株菌,通过分子鉴定并在NCBI以及UNITE网站上进行比对,发现细菌有4属13种14株,其中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真菌有5属12种21株,包括镰刀菌属(Fusarium)、地霉属(Geotrichum)、链格孢属(Alternaria)、丝状菌属(Filobasidium)、青霉属(Penicillium)。在奇台分离得到假单胞菌(Pseudomonaslactis),该病菌疑似引起马铃薯青枯病;在奇台、尼勒克均分离出镰刀菌(Fusarium),可引起马铃薯枯萎病、干腐病;在巴里坤以链格孢菌(Alternaria)居多,易引起马铃薯早疫病、赤星病等;其中,在巴里坤分离得到的白地霉(Galactomyces)经致病力测定发现可引起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症状。表4,表5

表4 从感病马铃薯分离可培养细菌的种类Table 4 Specie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susceptible potatoes

2.2 致病菌种类

2.2.1 马铃薯青枯病

研究表明,引起马铃薯青枯病(Potato bacterial wilt)的病原菌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lactis),乳白色的细菌,叶部受害后,病株较矮,从下部叶片开始后全株萎蔫。将病原菌接种在健康马铃薯块茎上,20 d后接菌外观病斑不明显,马铃薯块茎内部大面积坏死,病斑呈圆形生长,为褐色,且腐烂程度较大,显微镜下病菌呈杆状。图1

2.2.2 马铃薯枯萎病

研究表明,马铃薯枯萎病由镰刀菌属(Fusarium)引起,分离和鉴定的马铃薯枯萎病的病原菌是Fusariumoxysporum(图2c),病菌显微形态呈镰刀状,且周围附着分生孢子。打孔法将其接种于马铃薯块茎,20 d后观察发现:外观病斑部分按压稍软,且有明显的腐臭味(图2a);切开后内部呈黄褐色、不定形病斑,且侵染面积较广,挤压有菌脓(图2b)。图2

表5 从感病马铃薯分离可培养真菌的种类Table 5 Species of pathogenic fungi isolated from susceptible potatoes

注:a:接菌20 d块茎;b:接菌内部图;c:CK;d:病菌形态图(100×)

注:a:接菌20 d块茎;b:接菌内部图;c:病菌菌落图;d:病菌形态图(100×)

2.2.3 马铃薯干腐病

研究表明,马铃薯干腐病(Dry rot of potato)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为茄病镰刀菌F.solani,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显微形态呈镰刀状。该病多为贮藏期病害,薯块局部变褐,稍凹陷多褶叠成同心轮纹状,薯肉变褐,有空心,最后僵缩干腐,变硬变轻(图3a),之后易被其他软腐细菌第2次侵染。图3

注:a:接菌20 d块茎;b:病菌菌落;c:病菌形态(100×)

2.2.4 马铃薯早疫病

研究表明,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of potato)是由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solan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分离得到病原菌Alternariasp.,病菌菌丝显微形态呈杆状分支,杆上附着有链格孢子(图4c)。打孔法将其接种于马铃薯块茎,20 d后观察发现:块茎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稍凹陷的软组织病斑(图4a),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组织变成褐色层状干腐(图4b)。图4

注:a:接菌20 d块茎;b:接菌内部;c:病菌菌落;d:病菌形态(40×)

2.2.5 马铃薯白地霉病

研究表明,由白地霉(Galactomycescandidum)引起(图4d),病菌菌丝呈杆状,孢子呈椭圆状附着在菌丝周围。块茎发病症状:外观病斑呈圆形,病斑下薯肉组织呈不定形向下扩展且易剥离,内部果肉缩小发灰,后期出现大量白色霉层。图4

2.2.6 马铃薯赤星病

研究表明,马铃薯赤星病(Potato red star disease)是由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a)引起的,症状表现为最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后期逐渐扩大至出现同心轮纹病斑,植株由下至上,病斑分界处出现淡黄色或黄白色晕圈,甚至出现深褐色或黑色霉状物,致使叶片焦枯。

2.2.7 马铃薯黑斑病

研究表明,马铃薯黑斑病(Potato black spot)病原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sima),其主要危害叶片。感病初期出现黑褐色小斑点,迅速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具有明显或不明显同心轮纹。主茎和侧枝感病时产生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略凹陷,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褐色霉层。

2.3 非致病菌种类

研究表明,从感病马铃薯分离可培养细菌经致病性测定表明为非致病菌,主要有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paralicheniformis、高温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subsp. 、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atrophaeus、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hormaechei等。

3 讨 论

研究从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种植区尼勒克、巴里坤、奇台地区筛选得出35株菌株,菌群包含内生菌群以及病原菌等,包括细菌14株,真菌21株;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镰刀菌属(Fusarium)、地霉属(Geotrichum)、链格孢属(Alternaria)、丝状菌属(Filobasidium)、青霉属(Penicillium)。病原菌7种,分别引起青枯病、枯萎病、干腐病、块茎病、早疫病、赤星病、黑斑病病害。王丽丽等[4]调查了新疆乌昌地区马铃薯真菌性病害,共发现马铃薯真菌性病害有9种,即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干腐病、酸腐病、黄萎病、叶枯病、炭疽病和茎基腐病;杜鹃等[5]在新疆伊犁地区分离得到疮痂病的病原菌,发现其病原菌为Streptomycesacidiscabies和S.scabies。

马铃薯青枯病的病原菌有青枯假单胞菌或茄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10]、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11]。研究分离鉴定出假单胞菌Pseudomonaslactis,致病力测定发现其对马铃薯块茎有致病性,在新疆属新报道。新疆夏季的土壤温度大概在20℃左右,湿度大概在30%左右,适合青枯病菌的生长[12]。据报道,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还易引起辣椒[13]、番茄[14]、烟草[15]、罗汉果[16]等的青枯病。

安小敏[17]报道,枯萎病由镰刀菌的8个不同种引起,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雪腐镰刀菌(F.nivale)、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和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研究从新疆不同地区的感病马铃薯上均分离出F.oxysporum,在奇台地区分离出F.solani。

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菌多为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芳香镰刀菌(F.redolens)等[18],各地区干腐病病原菌有差异,优势菌种也不尽相同,感染后的薯块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在奇台分离出F.solani和F.redolens,F.solani的致病力强于F.redolens。

马铃薯白地霉病由白地霉(Galactomycescandidum)引起,目前尚属新发现。白地霉易引起巴西红果[8]、甘薯[19]等多种植物的酸腐病,其病害症状和马铃薯上的症状不同,暂命名为白地霉病,后续有待研究。研究首次在新疆尼勒克马铃薯生长期分离得到,之后在奇台窖藏马铃薯块茎中又分离和鉴定出该菌[20]。

研究在新疆巴里坤地区的感病马铃薯上分离出Alternaria属的3个不同种,分别是Alternariasp.、Alternariaalternata和Alternariatenuissima。马铃薯早疫病是新疆北疆马铃薯生产中危害最广的病害[21]。研究表明Alternariasp.是巴里坤马铃薯早疫病致病菌,该病在新疆乌昌地区[4]、石河子地区[6]发现可由链格孢属(Alternariasolani)引起[22]。范子耀[23]研究发现Alternariaalternata亦能引起马铃薯早疫病、赤星病、黑点病;李雅南等[22]研究发现Alternariatenuissima可引起马铃薯黑斑病。

4 结 论

从新疆奇台农场、尼勒克县实验站、巴里坤石人子村等地区的感病植株与块茎中分离出假单胞菌(Pseudomonaslactis)、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sp.)、细级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sima)、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a)、白地霉(Galactomycescandidum)病原菌,分别引起青枯病、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黑斑病、赤星病、白地霉干腐病,其中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致病性较强。

猜你喜欢
块茎病原菌病斑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病原菌多重核酸检测试剂盒分析性能质量评价研究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Ophiognomonia castaneae协同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致病作用的研究
轻松治愈花斑癣
轻松治癒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