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空间的应用探索
——以耒阳北部示范区乡村为例

2022-03-22 09:33湖南信息学院讲师工程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5期
关键词:耒阳示范区乡土

王 列 湖南信息学院讲师,工程师

关于乡村发展,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文化振兴”鼓励乡村走文化兴盛之路。受城市建设加速发展的影响,耒阳的乡村建设一味按照城市发展模式展开,导致耒阳北部示范区大量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景观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原有的乡村风俗、朴素民情渐渐淡化。基于此,应结合耒阳北部示范区各个乡村的本土文化特色,引导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人口、技术、资源向乡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对乡村景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乡村景观与传统文化概念

乡村景观是在特定范围内,乡村经济、人文、社会以及生态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1]。而传统文化是人们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主要涵盖了该村庄所在的区域地理特征及该村庄的历史文化,承载了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当中留下的历史记录及文化传承过程,具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

2 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空间中的表达方法

乡村景观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可以激发本地人的文化自信和生活热情,可以引领当代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理念、审美趣味、心理需求以及社会关系。地域文化景观可以通过本土材料、乡土色彩、民间工艺等方式在乡村景观中得到表达。一是本土材料。采用就地取材的一种方式,如青砖黛瓦、天然石材、弃罐木桩等,这些乡土材料生态自然,容易营造宁静、安详的记忆景观。二是乡土色彩。通过建筑材料及植物本身的颜色和质感来表现乡土景观中的色彩基调,具有鲜明的朴素美,该材料色彩丰富,植物特色分明,能体现四季之景。三是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民间工艺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通过技艺的再现能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3 耒阳北部示范区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空间的应用探索

3.1 复兴农耕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体验式田园空间

农耕,即耕种土地,如耒阳的“耒”字就是一种农具。从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可以获知耒阳市现如今出土与收藏的历代农耕文物不胜枚举,如春秋时期的铲、锸、削,商代青铜器以及近代耒阳市农耕具高达近100 种。

耒阳北部示范区乡村拥有油菜花、农田、烟草、荷花、竹海、桃林、千亩玫瑰园、油桃基地、红豆杉林、杨梅基地和耒水沿河风光带等,自然风光条件优越。农耕文化建设可通过现有的山水田园景观、协同旅游项目包装,结合沿线各个可利用、可改造的景观节点,融入古村落、河流水系、农田以及乡村道路等乡土元素,用活乡村内部的旧房、沟渠、河道、菜园和果园等乡土素材,从而给旅游爱好者带来真实的田园生活感受。

3.2 摈弃同质化道路,探索新型智慧化景观

同质化的乡村发展不仅会严重腐蚀乡村的个性化,更会使当地的人文气息渐渐丧失。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强势兴起,乡村民宿、生态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层出不穷,不仅极大地保留了乡村特色,也增添了许多新活力。乡村新型景观也可通过建立旅游景点或公园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建立象江河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建立耒水国家湿地公园打造耒阳北部示范区自然休闲的田园景观。此外,借鉴天子湖镇20 个村抱团求发展的模式,以生态产业调整为契合点,突出耒阳北部示范区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乡村旅游节或借助“乡村+社群”的智慧化方式,推出一批优质的农产品、旅游文化景观产品,激活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构建“社群新零售网络”的平台,打造P2C的经营模式,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逐渐形成一个以农村社区为单位的新消费模式,让农产品、旅游文化景观产品得以顺利流通,以促进该地区乡村的经济发展。

3.3 传承民间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乡村景观公共活动空间

敖山庙会是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正月初二、二月十九、五月廿三在耒阳当地都举行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游船(如抬扛花、花亭、妆故事等)等,还有尝新节、重阳节酿米酒等许多传统的民间工艺,文艺乡土味浓厚,对于保护耒阳乡村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民俗文化有积极作用和文化价值。景观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可以从公共空间与公共记忆两个方面来表达。一是公共空间。在乡村聚落中,对景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注重场地空间的开放性、亲和性及友好性,使村民方便且愿意来参与[3]。二是公共记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精神是乡村中特有的记忆传承。就算人们离家千里,对于故乡最珍贵的记忆还是留在儿时的那片“乡村里”。

在打造新的乡村景观的同时,注重营造乡村活动的记忆景观、保护地方遗产文化、挖掘该区域独特的精神象征。比如乡村中的古建筑、家训家风、生活习惯等,这些都属于乡村记忆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大和渔乡入口的景观设计通过植入富有乡土特色的标志物、户外设施、文化景墙与景观小品来唤醒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美好记忆。

图1 大和渔乡入口景观

3.4 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对耒水景观进行合理开发

景观无水不园,耒阳因水而活。若说建筑是文化的根,水就是文化的灵魂。耒水是湘江第一大支流,水资源充沛,养育着两岸数百万民众,是一条古老而丰腴的河流,承载着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以耒阳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水环境景观为基础,通过河道的修复与整治工程,改善水网与水系。结合路网打造优雅、趣味、淳朴的空间体系。此外,景观设计在规划上对原有水资源进行调整与改观,为了方便游客拍照与驻足观赏,景观可进行亲水平台、休闲坐凳及长廊等多方面的节点设计。如图2 所示,该节点位于春江铺村境内,107 国道旁。改造后的水面增加水车、渔船,渔船有稻草人垂钓,彰显大和鱼文化。此外,民屋前后新增乡村景观小品,体现乡土文化,同时水边增设亲水亭廊,供乡民休息。

图2 水景观空间提升

3.5 更新独特的乡土建筑风貌,使过去链接未来

乡村古建筑是“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同样,耒阳北部示范区乡村古建筑有青麓塔、刘氏祠堂建筑群、周家大屋古建筑、刘振德故宅、千年水埠、清巡检司衙门、凝秀坊、重阳桥、古码头、古染坊、古兵站和半圆山墙屋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乡土建筑风貌景观可做如下安排:一是公共古建筑使用的再分配;二是注入特定的功能,保持一定的功能作用;三是创新服务项目,对建筑风貌再升级。此外,可利用现代流行的数字化科学技术,推进耒阳北部示范区乡村建筑的整体发展,如创建网上社区等。

3.6 缅怀红色经典,用活名人历史故事

千年古县耒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主要的名人有庞统、谷永、罗陵、朱昂、谷朗、杜甫、罗含、蔡伦和胡绍等。景观设计可结合历史文化典故、文学作品等传播载体来传承当地的文化,或举办红色故事宣讲比赛、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景观表现方式,建设富有时代个性、文化底蕴、高辨识度的名人乡村景观,从而体现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见图3)。

图3 春江铺村红色文化教育广场

此外,耒阳是红军革命根据地,主要有湘南起义、朱毛会师。据2010 年全国遗址调查,耒阳现有35 处革命遗址。如培兰斋、谢维俊故居、梁家祠堂、伍若兰故居等。具体设计时可采用象征、隐喻、抽象、引用、再现等景观表现手法,从视觉、听觉、味觉以及触觉等多感官角度出发,将娱乐、观光、休闲的场景与名人文化以及自然景源相结合,如通过提取、简化和重组的方式来提取蔡伦古法造纸的文化元素符号,结合设计理论知识,将蔡伦故里,纸都耒阳的形象设计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4],将乡土的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结合,展示一种地域性与乡土性。

罗晗文化园如图4 所示,该景观节点位于大和圩乡莲花村道路入口处,107 国道旁,场地面积约为15 000 m2,现状为一处水塘和荒地。规划打造一处罗晗文化园,设计以现有自然资源为基础,种植乔灌木,对池塘进行清理,水面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营造生态景观;在池塘西侧的空地修建一处以罗晗为主题的文化园,内设文化墙及名人雕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设计时还可借助VR 虚拟技术、漫游动画,以动静结合的方式突出场地的体验性、真实性以及参与性,引起游客情感的共鸣,以强化红色文化景观的凝聚力、吸引力。

图4 罗晗文化园

3.7 重塑乡村健康的园艺场所,助力健康生活

植物种植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可以给村民提供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机会,同时也可以净化心灵、调节情绪和陶冶情操[5]。耒阳北部示范区乡村可通过康复花园,为人们提供自然乐趣。对于水资源丰富的特色乡村景观的建设,可以借鉴宜兰村林场文创区的做法,区内湖水中漂浮着许多木桩,湖水中的水草生态自然、静谧优雅。此外,通过举办户外酒会、乡村草坪婚礼,开设“乡村花草堂”等园艺课程,为村民讲授园林植物的养护知识,可以帮助其提升园艺技术,助力于乡村美化。

4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在乡村景观环境改造、重建时,需要立足于当代需求,对过往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在原有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使乡村文化特色既能脱颖而出,又能扎根于乡村。着眼于耒阳北部示范区,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应利用这些文化建立良好的田间体验式空间、探索新型智慧化景观、丰富群众乡村景观公共活动空间、保护对耒水景观的合理开发、更新独特的乡土建筑风貌、缅怀红色经典,用活名人历史故事、重塑乡村健康的园艺场所,整合与共生乡村景观文化要素,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耒阳示范区乡土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耒阳市烤烟主要生育期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耒阳:4747人“赶考”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Achilles Heel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