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的逻辑理路与时代价值

2022-03-23 21:29杜茹纪明
理论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新发展格局

杜茹 纪明

摘 要: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综合研判之后提出的实践理路。在历史谱系上,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以科技和创新为突破点,蕴含了以改革开放深化、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发展观不断完善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范式的实践向度与理论发展所构成的历史逻辑,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实然之举。在理论体系上,新发展格局契合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构述,其理论的强大内生力和辩证统一的整体性思维,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贡献实践智慧。在价值遵循上,新发展格局从整体化、国际化视野出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用中国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并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的动态结构中破解世界发展的难题,在未来社会变与不变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3-0062-06

作者简介:杜茹(1990-),女,山西运城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发展理念;纪明(1981-),男,长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生经济、教育经济。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衔接之际,面对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态势和新的国际形势,党中央立足经济发展全局,从整体化、国际化的视野出发,所提出的统筹国内与国外、发展与安全的有力举措。新发展格局以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为关键点,以国内市场资源为雄厚支撑,“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结合,深刻体现了支撑中国崛起的价值观与历史实践。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并通过其丰富的内在机理表达了中国制度在预见性和非预见性危机中的伟大时代精神。

一、中国范式的实践向度与理论发展构成了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2]新发展格局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上、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进规律中、在社会主义发展观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举措,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一)改革开放奠定了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的基调

新发展格局是在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科学分析当前新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转型所作出的科学决策。改革开放前夕,面对国内外发展的形势,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及我国内部要素禀赋的深入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的优势,以生产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确立中国“世界工厂”的新定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经济发展制度安排不断成熟,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3]。实践证明,“用好国际市场、资源和规则,对于国内发展和改革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4],因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指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5]新发展格局承继了改革开放的理论经验与实践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高层次、更深领域的对外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6]中共中央将“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作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之一[7]。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在对外开放的基调上,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可以说,新发展格局正是改革开放政策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其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由对外开放格局到新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注重开放城市数量的量变到注重高水平开放的质的飞跃。改革开放初期,在空间上,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建立五大经济特区到开放大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到开放内陆省会城市,逐步构建起从点到线再到面最终贯穿东西南北中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对外政策上,虽然我国经济、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但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充分把握国际市场廉价劳动力短缺的机遇,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角色融入世界市场。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物质财富、技术水平、创造力已有明显的进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8]。再加上在世界市场中,资本主导逻辑下所构建的以资本增殖为最终目的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已无法修复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的创伤,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逆全球化潮流日盛,新冠疫情肆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最重要的是固本培元、练好内功、主动作为”[3]。我国提出构建立足壮大国内市场,进而以流畅的内循环促进外循环畅通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开放。“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调整对外开放政策的应然之举。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规律明确了新发展格局的目标指向

新发展格局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必然选择。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时代性,且“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而使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的社会主要矛盾动态反映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时代条件”[9]。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0]。究其根源在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确的建设方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构建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这一发展策略适应了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求安全、对内求稳定的社会发展需求,为后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世纪命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了當时当地中国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与生产力落后的现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之后,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并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从内到外搞活经济,成绩斐然、成就瞩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物质、文化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过去在大国间夹缝中求生存、经济短缺、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然而,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1],各地区的地域发展差异越来越突出,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阻力,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改变。此外,经济发展从聚焦总量向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原先的中低端产业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提高已无法显现优势,高端产业存在着科技水平偏低、创新能力较弱等短板,在国际竞争中“卡脖子”现象愈演愈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注重科技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循环体系,致力于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布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观的不断完善赋予发展格局以“新”的理论内涵

“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1]凝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新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了原则、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新发展格局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关于发展理论的历史积累中形成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将发展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与发展的文明目标与价值目标在宏观层面上开始模糊起来。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以何为本的问题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困惑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11]。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发展理念丰富了发展观的时代内涵,契合了现阶段经济转型的改革与发展道路,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新发展格局之“新”即在理念之新、思维之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的发展与完善,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新发展格局理念的构建、政策的实施,需要在总结、吸收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时期的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以更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行动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构述了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背景下共产党人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所作出的创造之举和实践理路,不仅符合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而且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发展。新发展格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方向,不断对人类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进行有益探索和推进。

(一)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解决了新发展格局的动态发展与静态存在的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断调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动态的生产力推动着相对静态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动态的经济基础规定了相对静态的上层建筑的性质与内容。“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12]新发展格局从本质上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新的形势,从全局的角度对生产关系所作出的调整,是达到动态发展与静态存在相平衡的政策性改革。

马克思关于“手推磨”“蒸汽磨”与社会形态的论述,说明了生产关系是在与其相对应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生产力是人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处于无限的动态发展中,而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生产关系作为制度化了的经济交往形式是相对静止的。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被推动着不断变革,当生产关系无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时,便会被生产力的内在动力所冲破,进而发生彻底的革命,由此产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在人类社会则反映为社会形态的更迭。新发展格局不是一项孤立的、突发的政策,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物质生产资料及社会条件等进行深入分析后所作出的科学论断,顺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适应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逻辑和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的变化都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规律。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的幸福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价值旨归,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其出发点便是通过政策创新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水平地服务于广大人民,是符合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此外,上层建筑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存在,具有独立性,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制度政策、意识形态等作为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其变化对经济基础有较大的影响。习近平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1]新发展格局作为调整、优化了的上层建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实践向度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推进。

(二)事物内部辩证统一的关系逻辑贯通了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性思维

事物内部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观点是新发展格局整体性思维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具体表现在新发展格局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是国内外的辩证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新发展格局将经济发展格局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认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辩证统一起来,探索改造世界的新的方法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对国内经济体系进行改革必然会推动国际社会秩序的序列构造发生有益于人类整体的变革。

经济发展格局具有客观性,认识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规律具有主观性。新发展格局正是从客观世界与主观反映辩证统一的视角出发所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动的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这便是认识的客观性。纵观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建立在以客觀世界为原型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格局必然具有客观性,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新发展格局正是基于对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所提出来的适应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实然之举。认识具有创造性,合规律的、科学的认识能够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人既按照物的尺度又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去改造世界,因而既体现出合规律性的特点又体现出合目的性的特点。”[13]通过对客观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物的尺度”的正确认识,提出新发展格局的“人的内在尺度”,并通过新发展格局这一“人的内在尺度”推动对“物的尺度”的认识和发展,进而通过实践这一中介满足人的需要,推动社会经济良好运转和有序前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其目的就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14]新发展格局的设想和结构满足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实践既遵循了人类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性,又满足了人的正确认识推动世界发展的良性主观性,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资本外循环根源于商品的交换属性,中国要保持长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参与到外循环中。”[15]诚然,现代国际经济体系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向其他国家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进而完成资本增殖的过程中产生并沿用至今的。但是,基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据本国的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大循环,这样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客观上将推动“整体性的福利增进”,是符合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格局正是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辩证统一起来,发挥我国在国内市场巨大、消费能力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推动现代国际经济体系的改革。习近平强调:“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立足自身,以国内市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内循环中显现出的比较优势为起点,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升级、改革流通体制等措施,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断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顺畅,增强国内生产体系的独立性、完备性,提高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以雄厚的“内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可以说,新发展格局是将国内循环与国外循环统一起来,以大局观、整体观的思维模式,造就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益循环的无限往复。

三、新发展格局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价值

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属性的贯通中,体现在坚定“四个自信”、破解时代发展难题的信念中,体现在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的实践中。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新探索、新模式,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彰显了社会主义属性。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人汲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为破解时代难题所提出来的实践策略,亦是从实践向度彰显我国在建设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理论自信和实践智慧。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构建直面国际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难题,共谋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国际化、全局化的视野深化经济发展逻辑,为人类期许未来谋划方案。

(一)新发展格局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诠释了发展的社会主义属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内在地规定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要求,即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要义。梳理“四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革命和建设的目的。毛泽东提出“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16],将民生改善放到同革命战争同样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7]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8]習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9]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任务和使命,始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发展在经济维度的具体阐释。新发展格局强调完善国内市场体系,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的同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7],目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内外需、进出口、国内外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断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富强。新发展格局贯彻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接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的为民情怀,诠释了新时代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属性。

(二)新发展格局坚定“四个自信”,破解发展难题,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制造业、国际贸易、消费、市场、外汇储备等方面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了建党以来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个自信”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破解改革和发展难题的制胜法宝。

2008年金融危机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上涌起逆全球化潮流,西方话语结构体系已然出现裂缝。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局部断裂,极大地冲击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国内市场的稳定性。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资源成本提高,传统竞争优势不再,传统发展模式受阻,经济安全问题迫在眉睫。面对新难题、新困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四个自信”,根据我国的发展经验和实际形势,依托巨大国内市场和强大消费力的优势,创造性地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通过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内需体系、扩大消费、优化经济结构,做强做大国内市场,达到需求与供给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确保国内基本盘稳固、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同时,通过立足国内大循环,“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1],促进进口和出口、内需和外需、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协调发展,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畅通国内外大循环。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21]今天,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并在向强起来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已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发展理念、先进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内生力,中国的话语权逐渐增强。无论是面对“灰犀牛”事件还是面对“黑天鹅”事件,中国人民将始终坚持“四个自信”主动、有为、有效应对。

(三)新发展格局立足当代、共谋发展,唱响人类命运与共的时代赞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22]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链上的重要一环。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2013-2017 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 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3]。毋庸置疑,中国的发展抓住了国际市场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短缺的契机,同时也通过市场广阔、制造业体系完善等优势推动了国际市场的繁荣发展,中国与世界其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如何改革发展模式、走出发展困境、恢复经济发展活力成为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格局,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恢复国内产业、稳固国内市场,激活内需潜力,推动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链接供应链产业链,畅通国内外大循环,发挥中国的大国担当,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力量,共建“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对于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中国不仅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援助,在支持经济恢复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4]人类命运与共,破除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中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与实践,其机理将不断深化、作用将持续凸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结语

新发展格局内蕴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体现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是中国制度与时代变革的有效、有为结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道路的再一次伟大创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新发展格局正是在全面分析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能,以谋略的高远性、实践的科学性、主体的规范性满足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以不断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起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EB/OL].中国政府网,(2021-04-30).http://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164.htm.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3]韩喜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J].人民周刊,2021(2):69-71.

[4]王昌林,杨长湧.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N].经济日报,2020-08-05(11).

[5]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N].人民日报,2017-01-18(03).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中国政府网,(2020-11-0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8]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N].人民日报,2020-05-15(01).

[9]孙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属性透视[J].红旗文稿,2018(10):8-10.

[10]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1]李建群,魏靖宇.發展观的历史进路与新发展观的理论超越[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17-24.

[12]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1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7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3.

[15]王海杰,齐秀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1(5):28-38+113.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7]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EB/OL].求是网,(2019-07-31).http://www.qstheory.cn/books/2019-07/31/c_1119485398_37.htm.

[1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01).

[1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0.

[2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31.

[23]侯露露,管克江.提供增长动力 拓宽发展路径[N].人民日报,2018-04-16(02).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2.

【责任编辑:何 妮】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新发展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