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学,让数学课堂流动起来

2022-03-23 00:36朱江博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科数学教师

朱江博

新高考走班制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其目的皆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实现因材施教。数学学科有其抽象复杂特征,学生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尤为明显。走班制教学可视作学生小组合作教学的拓展,是学生对教师及学科本身认可度的集中体现。

新高考,“走班制”教学应运而生

所谓“新高考”即教育部门制定的高考改革计划,传统高考将学生划分为文理两科,二者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其中文科附带文综考试(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附带理综考试(即物理、化学、生物)。新高考将考试范畴重新定义为“3+3”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和3门选考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选3)。

“走班制”教学则因新高考改革应运而生,从字面意义理解走班制教学即不再将学生固定在某一教室中,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取向及学习水平选择特定课室及教师,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故走班制教学可概括为授课学科不同、教学层次不同的流动课堂。

首先,新高考走班制教学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传统高考将学生简单划分为文理两科,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基本固定。这种划分存有局限,如地理学科虽是文科必考科目,但步入大学后却是理科色彩浓厚的复杂学科,就这一角度而言地理更适用于理科考试。新高考给予学生更多选择,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优势,亦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新高考走班制教学凸显学生个性,易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新高考及走班制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综合能力出众、专业能力过硬的通用人才,而这一改革也顺应了现今社会“文理不分科”的主流诉求。走班制教学给予学生获取更多学科知识的机会,让其在顺应自身意愿以外获取综合性知识。

第三,新高考走班制教学助力学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传统高考制度重视学生的分数高下,这一制度导致学生过分追求名校光环,选择专业时往往忽视自我意愿,部分学生只愿选择热门专业。新高考改革给予学生反思自身实力的机会,学生可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分班制教学亦为学生步入大學学习专业性知识及毕业后就业打好基础。

新高考走班制下的数学课堂现状

学校资源配备亟待调整。走班制教学一经推行,必然走向“小班授课”模式,这便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教室进行教学,且每一教室应配备授课所需的教学设备。除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就位外,校方还应做好管理工作,确保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走班制教学的选择主体是学生,教师个人魅力、授课水平、教学设计等都将影响学生选择。故部分教师课时紧张,部分教师空闲充裕的情况必然存在,如何保证教师授课积极性亦是校方需重视的问题。

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观念亟待转变。新高考是推行不久的改革制度,部分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对这一制度的认知存有误区。就学生而言,分班制虽给予其选择空间,但部分学生存有从众心理,不能真实表达自身意愿。选择较“冷门”的学生学习热情有时会受到周遭影响,加之学生学习水平各有不同,成绩浮动和他人对比亦会影响学生学习;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认为分班制教学只是增添自身工作负担,对教学任务存有消极对待及抵触情绪;就家长而言,部分家长认为新高考下分班制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实际授课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对等情况。

教师实际教学亟待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基础仍是教材文本,且数学是高考考试学生必选科目,但走班制教学对教师个体的要求较传统课堂更为严格。走班制课堂构成人员可能是多个班级的学生,授课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存有差异,对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把控存有难度。教师授课虽要讲解教材文本知识,但绝不可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保证学生应试成绩优秀,依旧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并配备大量习题,这般课堂表现极难展示分班制教学的优势。

以生为本,优化走班制教学

优化管理制度,加大资源投入。如前文所述,分班制教学与传统教学同而不同,其实际授课亦需要课室这一实体辅助,故其开展基础便是校方教学设施及教师力量配备到位。校方应针对不同科目特征对授课教室有所特殊准备,以数学学科为例,高一数学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一章包含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这三大类函数的式子、函数图及实际应用等相关知识。针对这类知识教师需讲解如何列式、如何画图、如何计算,故校方应确保授课教室配有大屏幕及辅助教具,方便学生理解。

制定教学目标,分班合理科学。新高考改革后,传统文理分科界限不再明显,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试题不再有“难易”区别,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基本对等,而这也意味着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学科抵触心理更重,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在高考时更为“吃香”。故校方在进行分班时,应尽可能保证班级内学生学习水平基本均等,并依照学生能力水平制定教学目标。

以高一数学必修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课为例,依照几何体不同划分为柱体、椎体、台体、球(体)几类。早在初中时,学生就已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高中教师授课亦可延续初中教学方式,将几何体拆分为独立部分予以计算。尽管这部分知识极为基础,若公式记忆正确答题时便不会出错。但高考试题基本会出复合型几何体,或是隐藏部分条件让学生自行推理,故教师教学目标应秉承循序渐进原则,对这部分基础知识掌握薄弱的学生予以习题训练,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布置复合型习题,有效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自我提升,有所针对教学。就分班制教学推行而言,责任最重的个体便是授课教师。教师被分配的班级学生并非完全了解,师生关系需要一定时间融合,本班教师也需要向其他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故分班制教学对授课教师能力要求更为苛刻。

以高二数学必修三《算法初步》这一章为例,算法概念现今多应用于计算机领域,数学教材中这一知识点其实就是以框图形式描述某一程序。程序框架在绘画上是有其特定格式的,输出、输入、执行、处理都有其规定的表述方式。就框架图本身绘画难度并不算高,但如何以最精简步骤绘制便是对学生的考察所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给予范例,并鼓励学生为彼此出题、绘制框图。若条件允许,教师可在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将书面算法编写进电脑中,让书本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新高考改革是为了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新兴人才,让学生不失学习兴趣之余尽可能掌握跨学科知识。分班制教学是针对学生兴趣、均衡学生学习水平而提出的新兴教学模式。其实际推行时间尚短,部分家长及学生只是看到了文理不分科的弊端,而刻意忽视了分班制教学的优越性。据此教师应端正自身态度,并帮助学生及其家长转变错误观念,让分班制教学在多方认可下得以顺利实践并广泛推广。

专家点评

新高考背景下,各种挑战随之而生。同时,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成为必然要求。“选课走班”实现了学生多样发展,但对传统教学管理带来了冲击,如何优化“选课走班”,成为亟待破解的头号难题。作者基于学校当下探索实际,针对性地从管理制度、分班方式、教师教学三个方面给出具体合理的建议,对各地的分班制教学优化提供了有效参考。

猜你喜欢
学科数学教师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