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三个维度

2022-03-23 07:14宋运忠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术报告研讨班协同育人

摘 要: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从课堂教学、研讨班、学术报告三个维度出发,阐述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三者的不同作用,提出三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是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期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堂教学;研讨班;学术报告;协同育人

从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来看,研究生培养一般经过通选基础理论课程、各培养方向核心课程的学习,然后在行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专业实习、组内学术研讨以及接受系列学术报告的熏陶,直至最后完成综合学术论文。可见,课堂教学、研讨班与学术报告在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在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探讨三者在研究生学术能力协同培养上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为研究生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研究生课堂教学更加强调面向学术,不能将其简单地看作本科阶段课堂教学的继续。因而,教师在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与本科阶段的教学都要有所区别。

(一)教学内容

教师要将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研究方法论等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以具体的重大工程案例与经典著作或论文的研读为切入点,这样不仅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发展观点,而且也可以及早训练研究生的资料收集、分析、加工与综合运用的能力,为后续学术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1.重大工程案例

重大工程案例往往是“集大成者”,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教师对其产生的背景、建设的过程、施工的方法、发挥的作用等进行综合剖析,无疑会在研究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对研究生理解工程伦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我国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现代的探月工程,又如英国的瓦特调速器、苏联的人造卫星等。

2.经典研读

经典著作或论文历经历史的考验与沉淀,已经被证明是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李雅普诺夫关于稳定性的论文、卡尔曼滤波的相关论文等。研究生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全面研读可起到培养正确思维路径的作用,避免因功利主义思潮而造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后果。

(二)教学方法

研究生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将批判性思维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善于从正常中发现反常、从常规中发现新奇、从看似失败的立论中发现符合科学逻辑成分的能力。教师应引导研究生了解其所在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上存在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培养研究生的探究意识、质疑精神,使其逐步明白,自己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习得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同时,教师在提出那些没有定论的问题时,要向研究生合理地介绍与该问题相关甚至相互对立的学说,并进行点拨与评述,引导研究生熟悉已有研究工作和成果,激发研究生对尚待研究的问题的兴趣,使其致力于发现可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研讨班为研究生“增值赋能”

研讨班一般是指同一导师或者同一导师组的研究生以及参加同一课题的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和参与同一课题的来自学界的人员所共同举办的定期的学术研讨活动。这对研究生而言是一场精彩的学术头脑风暴。《大辞海》对研讨班的定义是指高等学校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就一门课程或一个研究领域的内容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报告、相应讨论的教学形式。报告常由学生分工轮流主讲。对于研讨班的定义,前者的定义更为学术化,后者的定义较为宽泛。但毋庸置疑,研讨班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表达能力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与动力来源,它能激发研究生的探究本能的动力,以及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通过研讨班,不同成员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融会使得研究生更加明确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而逐渐培养研究生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梳理出清晰的思路,从看似杂乱无章的多种资料中归纳出新的观点的能力,进一步训练研究生拥有一双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慧眼。现实生活中,问题无处不在,研究生身处的科研环境更是每时每刻存在问题。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学术问题往往呈现出螺旋式结构,是环环相扣的,是在曲折中上升的。问题本身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一些小问题可以逐渐演化为大问题,一些小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力推动某些知名问题的突破,一些大问题往往可以分解为几个独立的小问题进行化解。这种以小见大的洞察力,可以使研究生养成认真细致的思维习惯、见微知著的敏感科研意识,对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鉴赏力、判断力大有裨益。

(二)表达能力的培养

研讨班对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表达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研究生未来的学术生涯中,他们与公众的交流、经费申请书的撰写等都离不开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他们在研讨班上经过学习所得的理性概括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将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復杂的本质揭示出来的能力,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研讨班在同一问题上的聚焦与深度探索所营造的学术气氛也是培养研究生学术表达能力的有效助力。

三、学术报告为研究生创新思维

学术报告在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上区别于研讨班的地方在于它的规模更大、参加人员更大众化。学术报告的报告人往往是某个行业的名家。报告人既可以是诺贝尔奖的得主,也可以是我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还可以是学术界或业界的青年才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边界往往是科学探索的沃土,往往是人类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思路所在。如今,全球变暖、老龄化现象加剧等问题的解决都是需要跨学科的。跨学科、跨时空的思想碰撞是进一步孕育研究生学术思想的催化剂,是未来研究生实现学术愿景的重要启示。高校或研究机构规律性地举办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活动,研究生规律性地参加学术报告活动,有助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宽学术思路,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提升学术研究的水平。

(一)拓宽学术思路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各种棘手的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特性。作为引领未来的开拓者,研究生在学术上如果仅仅囿于自己熟悉的学术圈,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而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如何实现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获取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知识是很多研究生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学术报告的公众性与科普性为研究生补足这一短板创造了现实上的有利条件。学术报告人具有提纲挈领的归纳能力,具有将复杂的问题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研究生在短短数小时内就可以对其他学科或专业感兴趣问题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因此,通过定期参加学术报告获取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学术水平

部分研究生从事的研究内容就本学科而言,可能在学术上意义不是太大,但跳出原来的学科来看,可能会为别的学科带来划时代的革新。这种例子在科学发展史上也是层出不穷的,如自动控制技术用于粒子加速器的控制催生了诺贝尔奖。此外,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可能为研究生从事的研究内容带来极大的启发。学术报告人介绍的一个算法、一个实例、一个实验设计、一个粗略的构图、一段幻灯片上文字介绍都有可能为受众打开一扇通往解決问题的大门。正在接受系统学习的研究生,经过对自身研究问题的苦思冥想、不懈探索,经学术报告人点拨,或将激发思维灵感,产生级联放大效应。

四、课堂教学、研讨班与学术报告三者的协同作用

课堂教学、研讨班与学术报告分别在不同的维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起到各自的作用,呈现不同层次的功能。它们在学术能力的培养提升这一目标下相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研究生的课堂教学重心在于研究生个人学术能力的获取与培养,主要关注点在于研究生个体为未来的学术活动储备所应该具备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和研究素养,可以大致分解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科学研究的创造与创新能力等。研讨班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重心在于团队攻关能力的培养。团队攻关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团队中与其他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包括表达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绪控制与管理能力等。学术报告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重心在于全局意识的培养。全局意识的培养包括跨学科思维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领导力与系统思维能力等。课堂教学的基础效应、研讨班的粘合效应以及学术报告的远程效应三者形成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三角形,稳定支撑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形成相互支持、协同呼应的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基础体系。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效应

研究生在课堂教学上进行规范严格的学习为研讨班上的讨论提供知识保证。由于研究生课堂教学采取与本科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形式,使得经过该阶段教学培养的研究生更擅于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结论,对新的学术问题逐渐具有特有的敏感性。同时,经过课堂教学锤炼的研究生在后续参加研讨班活动和参加学术报告时具有更强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问题意识。

(二)研讨班的粘合效应

研讨班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组织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品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研讨班内不同成员之间的互动使得研究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其他学术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研讨班,研究生对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提炼与深化,在知识的掌握上更加精准、深刻与灵活。

从群体活动的角度来看,研究生课堂教学上所进行的群体活动以基础知识的消化吸收理解为主,群体活动的意识定位于对同一知识的共同掌握。而在研讨班的学术活动上,参加研讨班的学术同伴报告的题目往往是同一方向上不同的学术角度与题目,在大的范式下是相同的,在微观的层面下是不同的,因此在研讨班内进行学术培养具备很好的辩证思想氛围,具有和而不同的哲学意识,且和是基础、异是目的。换句话说,研讨班上的学术活动更加强调学术上的发散性与对参加互动的研究生在群体学术上的启发性。课堂教学在特定知识上的收敛性,连同研讨班在不同研究主题上的发散性在研究生学术培养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生主体统一起来。没有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深厚积淀,研讨班上学术研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缺少发散之源;没有研讨班上的发散性思想碰撞就没有研究生对特定知识的灵活掌握与应用,举一反三。两者之间相互交互,协同作用,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三)学术报告的远程效应

从学术培养的角度来看,研究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相当于从原点出发,在微观层次上以一个较小的半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研讨班通过其粘合效应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相当于将研究生个体的学术半径进一步扩大,进入到了学术半径的介观层次;而学术报告由于报告人的眼界更加高远,报告内容往往会预测未来十年或二十年以后的热点问题,且问题多处于时机不够成熟的萌芽状态,经过学术报告的洗礼,研究生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相当于在宏观层次上又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学术半径。

总而言之,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个人努力、导师组协同指导、学术报告人点拨三者协同综合作用的过程。它体现在课堂教学、研讨班与学术报告的三个不同层面,课堂教学上的微观培养、研讨班上的介观启发与学术报告上的宏观启发是造就一代学术卓越研究生的必由之路。因此,认真探讨三个层面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仍需要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丁英宏.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

[2]王永飞,马三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尝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

[3]肖川,胡乐乐.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

[4]宋运忠.学术定向激励下的导师组研讨班模式探讨[J].河南教育(高教),2017(10).

[5]宋运忠.网络环境对控制学科教育的影响[J].河南教育(高教),2017(12).

[6]蒋凯.前沿报告在研究生学术成长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7]叶民,孔寒冰,张炜.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

责编:泰 来

猜你喜欢
学术报告研讨班协同育人
第一届/第二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优秀学术报告
周激流教授作“新一代信息技术漫谈”学术报告
把握宏观视角,突破关键技术一大会学术报告概要
优秀校友肖敦辉博士回母校作学术报告
“图书馆学实证研究研讨班”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