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足运感区、八髎穴治疗脑梗死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2022-03-23 05:50赵丽琴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4期
关键词:尿量尿潴留电针

赵丽琴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不仅可导致患者肢体瘫痪,还会引起尿潴留等并发症[1]。相关研究表明,约47%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尿潴留[2],该病以小腹胀满、小便量少,严重者点滴不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运用电针足运感区、八髎穴治疗脑梗死后尿潴留,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33±7.12)岁;平均病程(23.47±6.02)d;病变部位:左侧17例,右侧13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23±6.19)岁;平均病程(25.23±5.56)d;病变部位:左侧16例,右侧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19-A6-33)。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经CT或磁共振诊断后,明确为脑梗死[3]。尿潴留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制定:体检时耻骨上区常可见到半球形膨隆,用手按压有明显尿意,叩诊为浊音[4]。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②中医诊断标准。中风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兼见肢体麻木、口眼斜、言语不利、偏身感觉障碍等[5];结合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亦可明确诊断。癃闭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制定:主要表现为排尿艰难,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且24 h总尿量明显减少,发病急骤,或逐渐加重,常伴有小腹胀痛,可兼见膀胱蓄水证,甚至全身水肿[6]。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尿潴留在脑梗死后发生;年龄40~70岁;患者病情稳定,思维正常,言语功能未受损;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因前列腺增生、肿瘤压迫等引发尿潴留者;不能接受针灸治疗或针刺部位有皮损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参照《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进行改善循环、降脂降压、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7],在此基础上采用溴吡斯的明片(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67,60 mg/片)口服治疗,每次30 mg,每日3次。连续治疗3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足运感区、八髎穴治疗。取穴:双侧足运感区、双侧八髎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医者对针刺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足运感区采用0.2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进行斜刺,针刺深度20~30 mm;八髎穴采用0.25 mm×10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深度40~80 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产生得气感,再予以电针治疗,双侧足运感区连接1组电针,同侧上髎穴、下髎穴连接1组电针,共3组,采用密波,电流大小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3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膀胱功能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排尿情况等,分别给予0、1、2、3分,分数越低表明症状越轻[8]。②残余尿量。采用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临床控制:拔除尿管后可自行排尿,临床症状消失,残余尿量0~50 m L;显效:拔除尿管后可自行排尿,临床症状缓解,少腹胀痛减轻,但排尿不畅,残余尿量51~150 m L;有效:拔除尿管后可自行排尿,临床症状缓解不佳,少腹明显胀痛,残余尿量>150 m L;无效:拔除尿管后患者无法自行排尿,临床症状无改善[9]。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83.33%(25/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膀胱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观察组 30 2.34±0.65 1.21±0.29△▲对照组 30 2.21±0.68 1.67±0.37△

(3)残余尿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m L,±s)

表3 两组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m 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残余尿量 治疗后残余尿量观察组 30 357.67±50.23 35.45±7.89△▲对照组 30 355.56±47.67 87.56±14.57△

4 讨论

脑梗死后尿潴留的发病与脑梗死导致的旁中央小叶损伤有关,膀胱反射性高级中枢位于旁中央小叶,高级中枢受损使排尿低级中枢失去控制,排尿相关肌群失衡,最终导致尿潴留[10]。目前,尿潴留的治疗主要以尿管插管和口服药物为主,而长期尿管插管会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溴吡斯的明片是临床常用的口服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动M受体,促进泌尿平滑肌蠕动,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增加膀胱自主排空压力,促进膀胱排空[11]。

脑梗死后尿潴留可归为中医“癃闭”范畴,该病病位在膀胱,与脑、肾等脏腑相关。脑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对排尿具有控制作用,脑梗死后患者脑失所养,脏腑功能失调,膀胱气化失司,出现小便不利。研究表明,头针足运感区配合电针八髎穴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膀胱功能[12]。足运感区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左右旁开各1 cm,向后引3 cm长直线,平行于正中线,其下即是旁中央小叶的大脑投影区,针刺该区可治疗尿潴留、遗尿等疾病[13]。从经络角度上看,足运感区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可调节两经经气,促进两经气血运行,在该区针刺可以起到开窍醒神、促进病变部位气血运行的作用[14]。八髎穴为膀胱经腧穴,位于第1、2、3、4骶后孔,与膀胱位置较近,根据腧穴“近治作用”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深刺八髎穴可使针感直达病所,同时通过电刺激调整骶髓神经,可以改善神经细胞的异常生理活动,使骶神经反射弧恢复正常,从而改善膀胱尿道括约肌及盆底功能[15]。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足运感区及八髎穴可降低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评分,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综上所述,电针足运感区、八髎穴治疗脑梗死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膀胱功能,降低膀胱内残余尿量,缓解临床症状,与杨潇等[12]研究结论大致相同,进一步肯定了电针足运感区、八髎穴治疗脑梗死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客观原因,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未开展多中心研究的不足,今后将尝试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评价电针足运感区、八髎穴治疗脑梗死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尿量尿潴留电针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