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分析的中医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2-03-23 05:50李壬金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服肛周外用

李壬金,王 荣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肛周脓肿属于中医的“肛门痈疽”,是肛肠科一种常见的疾病,手术治疗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案[1]。在肛周脓肿术后的治疗中,西医多使用抗生素处理术后并发症,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中药口服、中药外敷、中药坐浴熏洗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显著[2-3],但中医处方多是个人的经验总结,用药各不相同。本研究从文献数据的角度分析近10年中医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的用药规律,归纳用药特点,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肛周脓肿术后”“中药”为主题词,搜索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关于中医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的临床研究文献。

1.2 纳入标准 文献类型为临床研究;肛周脓肿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关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相关标准[4];术式采用肛周脓肿切开排脓、切开挂线术;处方中所用中药记载明确;注明临床随症加减时只选用其基础方;中药治疗后对于肛周脓肿术后的恢复效果有较大提升。

1.3 排除标准 动物实验、经验总结、案例报道、综述等类型文献;处方中随症加减药物;处方不完整,未明确给出方药的文献。

1.4 数据规范 中药名称依据《中药学》[5]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并确定其功效类别。

1.5 处方录入与数据分析 将检索出来的处方中的中药名称规范化后,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及分类整理,最后将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中进行分析。

2 结果

通过检索,共获取中医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处方116首,将其分为内服与外用两个部分,逐一进行分析。

2.1 内服处方

(1)内服中药分类频次分析 根据《中药学》将涉及的62味中药按功效分为14类,按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3位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其中以清热药药味最多,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金银花,为12次。内服中药分类频次统计见表1。

表1 内服中药分类频次统计

(2)内服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通过整理,共获取内服中药处方18首,涉及中药62味。将药物按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为14次,最少的为1次,使用频次≥4次的中药频次为149次,累积用药总频次为211次。使用频次≥4次的中药频次统计见表2。

表2 使用频次≥4次的中药频次统计

2.2 外用处方

(1)外用中药分类频次分析 根据《中药学》分类标准将122味中药归为20类,总频次为920次,分析结果显示清热类药味最多,其中第1位是清热燥湿药黄柏,出现频次为65次。外用中药分类频次统计见表3。

表3 外用中药分类频次统计

(2)外用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本研究获取的98首外用处方中共涉及122味中药,其中频次≥10次的中药有30味,累积用药频次为67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72.9%。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频次统计见表4。

表4 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频次统计

3 讨论

肛周脓肿术后疼痛、出血、肛门瘙痒、肛周湿疹、创面恢复慢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困扰肛肠科工作者的重要难题。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局部感染,多是由肛窦炎和肛腺炎引起,得到共识较多的是“肛腺感染学说”[6]。致病菌侵入肛窦使其感染,然后导致肛腺导管分泌物淤堵引起肛腺炎,炎症不断向肛门直肠周围各间隙蔓延,最终形成肛周脓肿[7],故目前西医临床多使用抗生素处理术后并发症。中医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为火毒蕴结、湿热壅滞[8],主要形成原因是感受火热邪毒和过食醇酒厚味及辛辣肥甘之品,而致热毒瘀滞于肛门而成肛痈,以实证多见[9],故清热解毒祛湿是该病的主要治法。临床多使用中药口服、中药外敷、中药坐浴熏洗等方法解决术后并发症。

本研究共纳入内服中药处方18首,涉及中药62味,药物使用频次与分类结果显示,使用频次≥4次的中药可分为清热类(金银花、天花粉、赤芍、蒲公英、黄柏、连翘、紫花地丁)、活血化瘀类(乳香、没药、穿山甲、川芎)、补虚类(甘草、黄芪)、补血类(当归)、化痰止咳平喘类(皂角刺、浙贝母)、解表类(防风、白芷)、利水渗湿类(茯苓)、理气类(陈皮)。其中化痰止咳平喘类、解表类、利水渗湿类与理气类分别取透脓清热、祛湿止痛之法。肛周脓肿早期多为实证,术后多为虚证[10]。目前临床上内服中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多以清热解毒、活血透脓、益气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

外用中药分析结果显示,98首外用处方中共涉及122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分别为黄柏、苦参、蒲公英、金银花、赤芍,均为清热药。中药分类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有研究表明,黄柏[11]、金银花[12]、蒲公英[12]、苦参[13]均有体外抑菌作用。此外,黄柏、苦参清热燥湿,蒲公英解毒散结,金银花清热解毒,赤芍清热活血。因此,外用中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以清热燥湿、解毒消痈、活血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总结中医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的用药规律,内服中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主要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活血透脓、益气养血;外用中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为主,主要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解毒消痈、活血止痛。以上研究结果为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内服肛周外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中药内服加熏洗对手外伤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研究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风油精内服最多4~6滴
内服外敷方治面部色斑
含黄蜀葵花外用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研究进展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肛周赘生物1例报告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输卵管阻塞3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