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中荷花意象浅析

2022-03-24 19:47张萌萌
雨露风 2022年2期
关键词:白居易荷花诗歌

摘要:白居易的很多诗歌里都有花的存在,这些荷花包括绽然开放的艳花,衰败的衰花,遭受摧残的残花和圣洁的圣花,每一种花意象背后都有它独特的审美意蕴,都反映了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荷花

白居易的很多诗歌里都有花的存在,其中有关于荷花的诗歌最多。需要说明的是荷花有莲花、芙蓉、菡萏等多个称谓,然而在古代诗歌中这些称谓之间的区别已经淡化,这些不同称谓所指的是同一植物,其背后的意蕴,作者赋予的情感是几乎没有差异的。如孟郊的《杂曲歌辞·乐府三首》中写道:“莲花未开时,苦心终日卷。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这里把莲花与荷花混用而实指一物。白居易的《感白莲花》中写到“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这里把芙蓉与莲花混用。这些诗里的莲花、荷花、芙蓉实际上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荷花。因此本文将这些不同的称谓统称为荷花,对于这些称谓微小的差异就不再赘述。

阐明本文所指荷花的概念后,还需要厘清的是什么是荷花诗。笔者并没有找到相关明确的界定,但何旭冉硕士论文《晚唐五代莲荷诗的基本内蕴研究》中的界定比较合理,“所谓莲荷诗即就其内容或主题而言,以莲荷为主体或莲荷在其中作为重要成分存在,起到关键作用的诗。”[1]所以本文将采用这个定义来界定荷花诗。

一、衰花

花开花落总是能勾起人们的情感,本文所指衰花是因自然节律自然衰败的荷花,所以这些花大都与秋相关。衰花意象在白居易的荷花诗中多次出现,承载着诗人无限的伤感,表现出一种凄美的美感。

新秋

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

风池明月水,衰莲白露房。

其奈江南夜,绵绵自此长。[2]507

这首诗中,莲花是衰败的莲花,是自然生命的重要一面,蕴含着生命落幕的那种悲凉和无奈。并不是说衰花的特质都是如此,而是就这首诗而言,诗人发现了衰花的这种特质。白居易除失意时的诗歌中常有衰荷意象外,在顺境中也可以找到,如下面这首:

早秋曲江感怀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復来此。[2]474

前段时间还在绽然开放的荷花如今已经多半结了莲子,这衰花承载了荷花昨日的繁华,展现了今日的衰落,凝聚着时光的流逝。诗中的衰花蕴含着自然界时间飞逝的客观规律,以及自然生命不可避免衰亡的命运。

诗人诗作中关于花的有很多,但是其中有关荷花的居于首位,这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白居易对荷花的钟爱。诗人喜欢荷花并不是只欣赏荷花的绽然开放之时,也对衰落的荷花赋予了自己的情感。这些衰花没有鲜艳的花瓣,却被诗人将对应的悲伤苦闷情感溶于其中,从而有了内蕴,形成了白诗中独特的衰花意象群。

二、残花

白居易的荷花诗中还有一些残花意象,残花是指一些被外界摧残或诗人着重指明其被摧残并由此产生特殊意义的荷花。残花与衰花都有破败的特点,但就其形成原因上却有根本的不同。另外,这些残花意象不同于衰花意象所蕴含的凄美审美情感,衰花意象所蕴含的审美情感方向是一致的,而不同诗歌中的残花意象的审美情感则截然不同。

衰荷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2]2131

这首诗虽然题目是衰荷,但是诗歌中着重指明荷花受到白露的摧残,因而本文将其归为残花。白露在花瓣上凝结,荷花没有凋落,而是把摧残自己的白露变成了自己的一种装饰,与之融为一体。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因荷花将要衰败而抒发悲凉的情感,而是发现了其中独特的生命之美。诗人所以说的“花不残”实际上是指残花虽然不可能如同夏天那样含苞怒放但其内在生命力不残缺,是对残花的赞美。当秋天来临,荷花不断被摧残,但是仍然绽放到最后一刻,显示生命的倔强。诗歌中的残花是这种生命力的承载者,是人与物的融合。而下面这首荷花诗中的残花意象与此截然不同。

京兆府新栽莲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2]18

这首诗中的残花是被周围环境摧残的莲花,这新栽的莲生长的地方是污浊的水沟,并且忍受着城区的肮脏、尘埃和喧嚣。提到莲花,人们往往都会将其与高洁的品质相联系,而诗中的莲花却生长在如此污浊的地方,香气和颜色都受到了影响。这是一片生不得其地、无法绽放出自己魅力的莲花,有着生不逢时、命途多舛、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内蕴,容易引起人们的怜爱和惋惜之情。

三、艳花

白居易荷花诗中的艳花意象有的表现了白居易的隐逸思想,有的作为女子美貌的象征,白居易的艳花意象有很丰富的内涵。

六年秋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2]1852

诗人极尽笔墨地描写了莲花的外貌,洁白的花瓣含着露水是雅,像玉一样鲜润是高贵,这莲花既高贵又淡雅,透露出一种闲适和惬意,这种闲适惬意是世俗的,是世俗的白玉,世俗的宝扇。诗人作此诗时远离政事,心情非常闲适,完全没有了早年地对政治腐败的愤慨和对个人遭遇的伤感,多了几分淡泊和平和,体现了很强的隐逸思想。通过与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高贵淡雅的荷花意象下的隐逸情怀。白居易的隐逸生活要比陶渊明的舒服得多,陶渊明的隐逸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亲身体验劳动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白居易则是采取了一种领取俸禄而不参与政事的隐居方式,这种隐居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相对于白居易的这种“中隐”,陶渊明的“小隐”可以说是一种苦修了。世人也相应地对陶渊明的隐居方式更为赞赏,朱熹曾经评论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3]874陶渊明采菊锄草的悠然包含着自身的生命力,而白居易的隐居生活,除了有一种平静淡泊,还有几分弃世的消极。

白居易荷花诗中很多美好的女性都被比喻为荷花,如:

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

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眠。

回眸虽欲语,阿母在傍边。[2]1293

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女主人公比作瑶池的一枝莲花,瑶池的莲花美丽而又冰清玉洁,与诗中十六岁的“小天仙”相符。诗中的这枝莲不是诗人直接所观察到的莲,而是储存于诗人意识中直接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当诗人遇到与莲这种内外兼美的特质相同的少女时,就想到了以莲喻人。这些不同的艳花意象体现了白居易荷花意象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体现了其多样的审美倾向。

四、圣花

所谓的圣花是指把某种花意象赋予佛道宗教意义或者与高尚的品德相联系,实际上是一种“比德”。①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作《金枝》中指出,模拟巫术是基于“相似率”而形成的,远古时代的先民认为通过模拟某个事物可以掌控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德”说和这种“相似率”有相通之处,自然界的某种事物的特质引发了人们的某些联想,与人们心中赞赏的美好精神特质相吻合,这也是一种相似。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多自然事物都被赋予了圣洁美好的精神特质,屈原《离骚》中的一众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陶渊明《饮酒·其七》中所爱之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郑燮《竹》中的“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都是如此。白居易荷花诗中的圣花意象也被赋予了高尚的精神品质。莲花的宗教内涵非常丰富,佛教所宣揚的“花开见佛性”,其中的花就是指的莲花。佛教认为,人如果做到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具有莲花的特性,就可以参悟成佛。莲花的“在水不著水”象征开悟之人的超凡脱俗;莲花衰败凋落而根不死象征人灵魂不灭。所以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莲花在道教则象征着修行者,在道教故事中是何仙姑的法器。虽然白居易荷花诗中的圣花意象主要是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歌大多与佛道关系密切。如下面这首:

赠别宣上人

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

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

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

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

嗟余牵世网,不得长依止。

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2]829

诗人在这首诗中写道著“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白居易的诗歌中的上人一般都是对得道僧侣的称谓,他的“赠僧五首”里就有三首都是把僧侣称之为上人。而“在水不著水”是对《普贤行愿品》中“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化用。这首诗里的莲花生于水中却不执着于水,花朵超出水面绽然开放,显示出一种出离的特质。诗人把这种特质与上人的清净境界相比较,指出那水中的白莲品性就如同上人一般。诗中的白莲花已俨然是圣人的象征,和圣人一样超凡脱俗品性高洁。另一方面,白居易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他荷花诗中的圣花意象也蕴含着士大夫那种洁身自好的韵味,所以在这些圣花意象中能看到儒释道的多重影响,甚至与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

本文主要以白居易荷花诗中荷花意象为研究对象,这些荷花意象蕴含了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蕴,且荷花意象的内涵与诗人的境遇关系密切,本文主要从这些方面对荷花意象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意象沾染了很强的白居易的个人色彩,比如同是白莲,被赋予的感情和其审美特点就有很大不同,而且这些个人色彩大多具有凄美的色调。结合荷花意象从这些荷花诗整体来看,这种凄美的色调透露出白居易独特的凄美的审美倾向。另外,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和《长恨歌》都具有凄美的审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佐证。

作者简介:张萌萌(1996—),男,山东菏泽人,苏州大学文学院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美学。

注释:

①比德:“比德”之“德”是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意指象征或比拟。

参考文献:

〔1〕何旭冉.晚唐五代莲荷诗的基本内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白居易荷花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夜雪
夏天的荷花
诗歌过年